大决战
就在大军出发前,朱元璋特意鼓舞诸将道:“陈友谅构兵不已,复围洪都,彼累败不悟,是天夺其魄而促之亡也!吾当亲往,尔等各整舟楫,率士马以从。”
这番话,算是给老陈画了一幅恰如其分的像。
这一天,朱家军在龙江祭起大旗,清点舟师约二十万众,其中右丞相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帐前亲军指挥使冯国胜、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随从出征,当然还有参谋刘基等人也随行。
就在船队经过新河口时,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鱼,不少人都叫它“龙鱼”,这是个好兆头!
不过也有倒霉的,因为大风把冯国胜的座船给吹翻了,朱老大认为这很不吉利,于是不得不命令冯国胜返回应天——要说运气,这冯老二一辈子确实够衰的,到头来都不得好死。其实,若论战斗力,他也算是一流名将了,但就因为这翻船不吉利,鄱阳湖决战朱老大没有用他,这实在有点可惜。
而此刻的陈友谅还在死磕洪都,一条道跑到黑,根本就没料到朱元璋会放弃攻打庐州,回援洪都,更没想到朱家军居然是从长江水路回师,奔鄱阳湖而来。
在鄱阳湖湖口,陈友谅根本就没留下什么守军。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或许,他根本也没料到朱元璋敢来。
当大军到达湖口时,朱元璋便“遣指挥戴德以一军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觜以遏友谅归师,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其奔逸”。朱家军封锁住了湖口,将陈友谅的归路彻底堵住了。
此时,距离陈友谅首战洪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天。当陈皇帝突然听到朱元璋大军到来的消息时,他先是震惊,继而不得不解了洪都之围,并率领全军东出鄱阳湖,前来迎战朱部水军。
朱元璋率领诸军由松门入鄱阳湖时,踌躇满志,他再次晓谕诸将道:“两军相斗勇者胜,陈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虏,正在今日!”
狭路相逢勇者胜,成败在此一举。
目前来看,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在三千平方公里以上。在元末,其面积只会更大,估计应该不下四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三到四个县的面积。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部与陈友谅部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即今日鄱阳湖内康山。)附近水域遭遇。
首先说说双方兵力对比。陈家军既已在洪都之战中死伤数万之众,而朱家军也有不少留守湖口的部队,所以陈、朱双方兵力大致为2比1。另外,船只数量的问题后面还会提到,但可以肯定地说,陈家军的船只绝不是像后世有些人说的二百多艘,它至少在千艘以上,而且巨舰不少。开战在即,陈友谅将他的巨舰群紧密地排列在了一起,以求从整体气势上压倒朱家军。
而朱部的船只总体偏小,数量上也大约只有对方一半不到。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给诸将打气道:“彼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虽然样子很吓人,但都连在一起,行动不便,反倒容易攻打。
朱元璋有针对性地把大军分为十一队,火器、弓弩依次而列,他还告诫诸将:在接近敌船时,先发火器,再用弓弩。等到靠上去后,再以短兵相接。
第一天双方进行了总体部署,没有正式交战。
陈家军除了船体巨大,占据了以上攻下,以大攻小的有利条件外,其杀手锏大概在于船上威力巨大的抛石机一类,而且他们还占据了水的上游。
朱家军除船体太小外,还处于仰攻及下游的不利地位,但朱家军也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配备了大量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射程远而且杀伤力巨大。当时这些火器就包括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
据说刘基对火器就很有研究,也积极提倡,而朱元璋也非常重视火器。甚至在将来北伐时,面对冲击力强大的蒙古骑兵,火器也占尽了优势。
而且后来,终明一朝,军队重视火器成了传统,到永乐时还专门组建了使用火器的神机营。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即命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率军发起了进攻。一时间“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炮声雷訇,波涛起立,飞火照耀”,很快“百里之内,水色尽赤”。
徐达身先士卒,率部奋勇向前,最后击败陈友谅的前军,杀一千五百人,并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因此大振。
接着,俞通海又乘风发火炮焚烧了敌船二十余艘,敌军因此被杀及被淹死的甚多。但是,面对强敌,朱家军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等先后战死。
徐达的先头部队冲锋在前,大火也烧到了徐达的船上,敌人乘机来攻,徐达一边救火一边继续作战。朱老大见状,急忙派人前往援助徐达。由于徐达的力战,最终敌人退却了。
就在这时,陈部悍将张定边发现了朱元璋的座船,“擒贼先擒王”,张定边指挥军队袭击朱老大的座船。就在双方缠斗的过程中,朱老大的座船居然不幸搁浅,于是船上的将士只得玩起了肉搏战,使得张定边等人一时无法靠近。
形势危急,常遇春率部赶来支援,他长臂善射,竟一箭射中了张定边,这一下,张部才不得不知难而却。接着,俞通海也率部来援,他坐的船身所激起的大浪一下子涌到了朱老大的座船那里,这才让座船重新启动起来,迅速驶离了险境。也有的史书上指出,程国胜、韩成、陈兆先等将领就是在救援朱元璋的过程中牺牲的。
陈部的大船虽然攻击力强,但缺点是不够灵活。精通水战的廖永忠就以飞快的小船追赶准备逃走的张定边,结果,当张定边等突围而去时,不仅士卒多有死伤,连张定边本人也身中上百只箭,好在铠甲护身,他浑身像个刺猬,但穿透铠甲的箭不多命保住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战的激烈程度。
过了一会儿,常遇春的船也搁浅了,朱老大连忙派兵来救。这时正好有一只被敌人击败的船后撤时撞上了常遇春的船,此船也才得以重新启动。
到了日暮时分,双方见伤亡巨大,开始纷纷撤离战场。关键时刻,朱元璋召集诸将,“申明约束,喻以死生利害,诸将咸举手加额,以‘死’自誓。”在战事胶着,胜负尚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勇气和必死的决心才是支撑大家走向胜利的唯一动力。
分析这一天的战况,朱元璋发现:虽然自己与对手兵力悬殊、船只方面劣势明显,可陈家军也并没占到多少便宜,双方基本战成平手。所以,他心里也踏实了一些。但诸将却明显有些情绪低落,因为手下败将陈友谅突然变得如此强悍,让他们始料未及,这不能不令朱元璋担忧。
朱元璋本想通过一天的战斗,找出敌人的破绽之处,然后一击制之,但目前显然没能找到。
此时,他又突然想到自己后方的布防还是有些草率,张士诚那边仍然不能不防,而且应天必须要有一位大将镇守,才足以威慑四方。所以,他便连夜派徐达返回了应天。
第三天早晨,朱元璋亲自布阵,再次对陈家军发起了猛攻。
朱家军像疯了一样冲锋向前,陈家军先头部队有点抵挡不住,被杀死、溺死者不计其数。但之前在龙湾之战中投降朱家军的猛将张志雄,却因为桅杆折断,船行动困难,敌人发觉后拼命围攻,走投无路下张志雄只得自刎而死。
在龙湾之战中,陈家军因为地小船大,摆不开战场,吃了大亏,可这次鄱阳湖水面宽广,庞大的舰队得以全面铺开,水战就成为了其长项,他们“巨舟连锁为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朱家军玩命的冲锋,始终没能冲乱对方的阵形,而己方悍将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等却相继战死。尤其是丁普郎,身中十余刀,头都被敌人砍掉了,可是手上仍然拿着兵器,立于船头而不倒。人虽死,神却未死!其威猛不难想见。
这样势均力敌的残酷绞杀,对于朱家军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更何况在数量上朱家军处于劣势,随着战斗的继续,减员越来越厉害。
终于,有人坚持不住了,开始驾船后退。
朱元璋亲自在后面督战,大声喝令,将士们还是有点腿软。这时,右军退却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朱元璋下令斩杀了十余位队长,可仍然无济于事。
形势相当危急,军心一溃,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这时,朱元璋的小舅子、手下将领郭兴上前进言道:“非将士不用命,实敌舰巨大,非火攻不可解去其势!”也有史书上说是刘基先提出的“火攻”建议。
不过在我看来,赤壁之战火攻敌船的法子是妇孺皆知,朱元璋这等聪明人不会不知道。况且陈家军舟舰相连,颇似当年曹操的做法,是最容易被纵火攻击的——但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其解释只能是:他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时间到了午后,双方的鏖战仍在继续着。可就在这个时候,天赐的良机终于到了——东北风起,从朱部阵营向陈部阵营的方向刮去。
于是,朱老大急命以七艘船满载荻苇,其中装满火药,再扎上草人,草人身上披好甲胄,各持兵戟,远看就如同真人一样。敢死之士驾驶着这些船只去放火,后面拖着一艘用来逃生的小船。
船只顺风而下,很快就冲到了陈家军的船阵附近,敢死队员们便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间船就撞到了敌船上面。“当火足够大时,没有什么是不能被燃烧的。”某位哲人如是说过。
火借风势,陈家军的数百艘舰只很快就被点着了。“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其中五王陈友仁、陈友贵及其平章陈普略等都被活活烧死,至于士兵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朱家军又趁势冲出,斩首二千余级。
陈友仁之于陈友谅,就跟张士德之于张士诚一样,是哥哥的主心骨。
当陈友谅听到弟弟战死,气势顿时就消了一大截,陷入沮丧和伤心之中。
二十三日,朱元璋见敌人遭到了重创,立刻召集诸将道:“友谅战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当并力蹙之!”号召大家痛打落水狗。众人则群情激昂,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就在这时,陈家军发觉朱元璋的座船的桅杆是白色的,于是便准备擒贼擒王,对朱部实施斩首行动。朱元璋发觉后,连夜命令所有战船上的桅杆都涂成白色,第二天陈家军再看到对方船只时,一下子就蒙了,“视莫能辨,敌益惊骇。”
《明史·刘基传》中甚至记载了一则奇事:当时朱老大正坐在胡床上督战,老刘侍立在一边,忽然他“跃起大呼”,催促朱老大赶紧换船。朱老大仓促之间换到了一条小船上,还没等坐定,只见无数飞石袭来,将朱老大先前的座船给砸了个稀巴烂!
但这样的故事不可全信,毕竟,在《明史》中,“天命所归”的奇事已经不止一次地降临于朱元璋身上了,除非这人是魔术师,否则,无法解释他还能活着。
几场残酷的大战后,双方都异常疲惫。于是,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暂时休战。
七月二十八日,缓过气来的双方再次展开了血腥的对攻。
鉴于先前被烧的教训,陈家军只得将巨舰拉开了打。可是由于这些巨舰体型过大,运转非常不灵活,结果遭到了朱家军的中小型战船的围攻,形成了只虎搏群狼之势。
好虎终究难敌群狼。那些被围攻的巨舰经过一番战斗后,兵士大多被杀戮殆尽。而下层划船的夫勇,对上面的战况懵然不知,仍旧呼号摇橹如故,待到朱家军放火烧船时,他们就都被烧死了。
就在激战之时,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人,带领着六只战船深入敌阵,寻找攻击机会。陈部联大舰极力拒战,那六只船不久就消失在朱家军的视野中,大家都以为他们陷入包围,凶多吉少了。
哪知过了一会儿,六只船旋绕敌船而出。在敌阵中转了一圈,居然全身而还,朱家军大队见此情景,无不激动得欢呼雀跃,勇气倍增,呼声震天动地,乃至于“波涛起立,日为之晦”。
正是在这样的勇气鼓舞下,朱家军倾尽了最后的气力,对陈家军展开了撒手一搏,双方激战至晌午时分,陈家军大败,丢弃的军旗、器仗、辎重等遮蔽了整个湖面。
陈友谅彻底心灰意冷了。张定边眼看情势不利,想要保护着陈皇帝退保鞋山,但中途为朱家军所阻挡,未能得逞,只好“敛舟自守,不敢更战”。
当俞通海、廖永忠等人平安返回时,朱老大慰劳他们道:“今日大捷,全赖诸位神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如果俞通海后来在征讨张士诚的战争中不牺牲,如果廖永忠不与汤和一样犯朱老大的忌讳,他们都将是未来大明的开国元勋。
到了这天下午,朱家军移师驻扎于泊柴棚,距离敌船大约有五里地。朱元璋多次派人前去挑战,可是陈家军不敢应战。
诸将于是提议大军暂退,先稍作休整。但朱元璋说:“两军相持,我若先退,彼必以为怯而来追,非计也。必先移舟出湖,乃可无失。”出于谨慎,他命大军暂时转移到一处河湾里。
当时水路狭隘,船只不能并行,朱元璋深恐敌人乘机进攻,要求大军时刻保持好队形。到了这天夜里,他又命令每条船上都挂上灯笼,以利于看清水道。
天明时分,整个船队终于安全渡过了河湾,转停到鄱阳湖北岸的左蠡。而此刻的陈家军,则伺机停泊在了与左蠡隔湖相对的潴矶。
双方就这样剑拔弩张地相持了三天。
这几天对于士气低落的陈友谅部来说,相当难熬。但对于朱元璋部来说,则有点静观其变的意思。
果然,第三天夜里,陈友谅的左、右二金吾将军皆率所部来降。
在这之前,陈友谅见数战不利,便与属下商量对策。右金吾将军觉得:既然如今水战不胜,想要出湖很不容易,不如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再图发展。
而左金吾将军则认为:虽然数战不利,但我军人数众多,尚堪一战。继续拼下去,我们未必就会失败,怎么可以自焚船只向敌人示弱呢?再说万一舍舟登陆,敌人派步骑兵追杀,我军进退失据,性命都难保,还谈什么将来?
陈友谅犹豫了好一阵子,想到几次交手下来,都是败多胜少,再打下去,前景也似乎很渺茫。最后他决定,采纳右金吾将军的建议。
左金吾将军听了这话,觉得大势已去,于是便率领部众偷偷来降朱家军。右金吾将军见状,也无心继续跟着老陈送命了,干脆也率所部投降。
两员大将投降而去,对陈部的打击是致命的。众将基本无心再战了,都在偷偷考虑着自己的后路。
朱元璋见陈友谅久不出战,便写了一封书信想要激怒他,其文大意是:
而今天下大势,同讨夷狄以安华夏才是上策,结怨华夏而后夷狄是无策。但老兄你却一再跟我窝里斗,我并没有因此记恨你,只想与你和平共处。可你不思悔悟,几番挑衅,结果丢城无数,兄弟、侄子被杀,数万将士殒命,这些都是你咎由自取啊!
既然你还想继续对着干,那就放马过来决一死战吧,做什么缩头乌龟呢?如果不敢打,投降也行。何去何从,老兄给个话!
看过书信,陈皇帝震怒了,他撕毁书信,扣留了使者。为表决心,陈皇帝在大营中竖起金字大旗,他还来回巡视水寨,命令将俘虏的朱部士卒一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