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9629500000033

第33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1)

第一次邀请自然不成功。

胡大海手下的总制孙炎便写信再邀老刘出山,但老刘依然不从。

孙炎再派人前往刘基处,老刘于是拿出一柄宝剑,让来人带了回去。那意思是:别逼我,否则我就死给你们看。

可是孙炎在接到宝剑后,便表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于是便让人将剑送还了刘基。顺道还捎去了一封数千言的书信。那意思很明显:你老刘将来如果被斩,将是因不识时务而死,而绝不会得到一个忠臣的美名。岂不死得很可惜?

最后,威压之下的刘基总算是想通了,演戏应该见好就收,别真的弄到砸场。所以,他决定出山。

当然,刘基还谈不上是贪生怕死之辈,对元朝的绝望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儒家历来倡导“圣人革命”、严“华夷之辨”——朱元璋依据此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才真正击中了刘基的内心,使他为之倾服而愿意出山。

所以,朱元璋能成功,也是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民族矛盾,将自己领导的这场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加入了民族解放的内容。如名士朱升之流,正是冲着这杆大旗,才投身到朱元璋的队伍中来的。而单纯的农民造反,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往往是不屑于参与的,比如前代的黄巢起义、后世的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等,这类起义最终都会失败。

当刘基等人前往应天面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欣喜不已。一面命人赐坐,一面请教道:“余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争,何时定乎?”

章溢先谈了自己的看法。而早就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的刘基则献上了“时务十八策”,他着重指出:“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话比较长,但意思很简单:你朱元璋目前就两个敌人——陈友谅与张士诚。在总体战略上,你最好先打强敌(陈友谅),再灭弱旅(张士诚)。

对此,朱老大深表赞同。事后,他将刘基留在身边做参谋,而且还建了一座礼贤馆来专门安顿刘基等人,以示宠遇。

对于朱老大遥奉小明王之举,刘基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小明王不过一个放牛娃而已,何必尊奉他的年号呢?朱元璋对此有自己的主意,尽管自己已经足够强大,甚至根本不把元廷放在眼里,但树大招风,“缓称王”的策略还是不错的。

在刘基的辅助下,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整个战略规划是形成了,剩下的就是去执行。

朱元璋的大部队正对陈友谅部乘胜追击,而刘基则被允假一年回家“丁忧”。

盐贩子方国珍,对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一向不怎么服气,但十分畏惧老爷出身的刘基。出身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多的估计还是从前吃老刘的亏太多,下意识里就胆寒。听闻刘老爷“丁忧”在家,他连忙致书吊唁问候。老刘给方国珍写了回信,并把朱老大狠狠夸了一番。

刘老爷都欣赏的人,方国珍能不敬重么?于是,他决定向应天入贡。

“丁忧”刚完,返回应天的途中,老刘还顺手办了件事——协助李文忠击退了张士诚部的进攻。当时他途经浙江建德,正遇上张家军一部攻打建德,文忠准备奋起还击。可老刘认为正面应战代价太高,而对方是孤军深入,后援乏力,所以等几天后再反击不迟。三天后,敌方旌旗如故,但老刘看出这是为掩护撤退布置的假象,于是建议文忠出兵,终于将这股敌人全歼。

对于刘基,后世人总喜欢把他想像成一个小老头。智者嘛,肯定是殚精竭虑,形容枯槁,不早衰似乎对不起他。

其实,史书记载青年刘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一副豪爽大叔的形象。

朱老大对老刘一向“任以心膂”,每次召刘参谋来议事,总把身边的所有人都打发走,这样一来,二人的谋划大家也就无从得知。

在刘基看来,朱老大既对他知遇甚隆,因此也知无不言。

老刘这人,脑子转得飞快,“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面对这样的猛人,朱老大更是欣赏加佩服,常呼之为“老先生”,而不是直接叫他的名字。

后人因此也将刘基跟张良、诸葛亮等并列。

但比之于有鲜明道家倾向的张良,刘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儒家士人;比之于儒法兼顾的诸葛亮,刘基似乎书生气更强烈些,也更理想化。

刘基投靠朱元璋,有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在里头,所以,凡遇现实问题,总喜欢讲原则,鄙视和稀泥。再加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在有的人看来,反倒显得他心胸狭窄了。所以,大明开国后,刘基就退居了二线。

按现在的说法:刘基本事是有,但做人有点迂,容易得罪人。对比起来,本事平平的李善长则机灵得多,左右逢源,在人堆里很吃得开。

大明开国,刘基被封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食禄甚至比不上籍籍无名的汪广洋。其做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第一,朱皇帝乡土观念很重,公、侯之类的爵位只会授予那些淮右系的功臣。

第二,朱皇帝“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之所以谢绝高官厚爵,估计是受了张良的启发,张良当年就专门挑贫瘠之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刘基也深恐功高震主,遗祸子孙。后来,老朱追封了刘基的先人,老刘答谢道:“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

第三,大明开国后,朱、刘二人的关系已开始疏远。毕竟猎物打完,猎狗也没用了,没宰了你下火锅就不错了。再加上刘基的硬脾气,多次触犯天颜,朱元璋已对他渐生嫌恶之心。有一次老刘祈雨不验,就这么点小事,朱皇帝都能找茬对他发火。

但无论如何,刘基的功劳都摆在那里的,对此,聪明人朱元璋心里有数。

所以,当老刘说到“处州青田县山多田少,百姓多于山上垒石作田耕种,农事甚难”时,朱皇帝居然下令:“刘基有功于我国,本县田亩,止是一等起科五合,使百姓知刘基之心。”特意减免了青田的赋税,算是给了老刘天大的面子。只是,这种恩遇以后越来越少了。

后世对于刘基的推崇也可谓无以复加,认为他超过了张良、房玄龄等人,因为“子房不见词章,玄龄仅办符檄”,无点墨留下,而老刘“勋业造邦,文章传世,可谓千古人豪”。这里面,有点过于夸大了。

祸不单行的日子

回过头继续说,老刘还在赶往应天的路上。

朱元璋却出事了。

朱老大的事业,在对阵陈友谅时,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量变的积累眼看就要形成质变了,很多以前积攒下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到此时就免不了来次集中性爆发。这也算是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的震荡和调整吧。

老刘在回家“丁忧”之前就提醒过朱老大,让他对于江西和浙江的事注意点,可朱老大没太在意。

终于,浙江方面先出大事了。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驻扎于金华地区的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等突然发动叛乱,杀守臣参政胡大海及郎中王恺、总管高子玉等。

当初,胡大海拿下严州时,刘震等人来降,胡大海喜其骁勇,便将他们留置麾下,待之不疑。等到这帮人开始谋反时,刘震有点良心上过不去,觉得胡大海对自己不错,不忍痛下杀手。

但李福却对大伙说道:“胡参政待咱是不错,可是大权在主将手里,如果不杀掉主将,那么事情就很难成功。如今要举大事,就顾不得私恩了!”

大伙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便下了决心,又通知了衢州、处州的苗帅李佑之等,约定二月七日这天一同举兵。

到了这天,蒋英等人先是假装请胡大海到八咏楼下观弩。待到观看完出来时,老胡将要上马,蒋英的部下钟矮子突然跪在老胡马前,然后假装可怜地诉说道:“蒋英等欲杀我!”老胡于是转身想问问蒋英是怎么回事,只见蒋英从袖中拿出一柄铁锤,好像要砸钟矮子。可是这小子只是虚晃一招——他趁老胡不防,一锤就猛砸到老胡头上。老胡受伤倒地,蒋英立即上前,割下了老胡的首级。

可怜老胡如此将才,没死在战场上,却丧命于小人之手,真是令人扼腕。

接着,蒋英提着老胡的人头出示各处,胁迫同佥宁安庆、院判张斌等人就范。随后,叛军又袭杀了老胡的儿子胡关住,又擒住了郎中王恺。

王恺誓死不从叛贼,他正色道:“吾职居郎署,同守此土,义当死!宁从贼耶?”刘震再次心生恻隐,想要放了王恺,可是有人和王恺有仇,结果王恺等人皆被害。

当胡大海的死讯在金华地区传开后,“婺人莫不哀恸流涕,如丧父母”,可见这老胡人缘是多么好!

苗军反叛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坐镇浙东的朱文忠那里。他立即派出元帅何世明、掾史郭彦仁等率兵前往征讨。当征讨部队到达兰溪时,蒋英等畏惧起来,于是把城中劫掠一空,最后投降了张士诚。

老胡死难的噩耗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痛彻肝肺,痛定之余,追赠老胡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谥“武庄”。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蒋英等人谋反成功的消息传到处州,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德等也闻风而动,作乱杀害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老大的养子朱文刚等人,并一举占据了处州城。

文忠得信,又派出元帅王佑等率兵屯缙云,以伺机收复处州。

当朱老大又听到处州的噩耗时,他再也坐不住了。即刻命令平章邵荣率大军前往征讨。

话说就在李佑之等作乱时,耿再成正陪一帮客人在吃饭,闻讯后他立即上马,还没来得及整顿兵马应敌,叛军就杀来了,耿同志便迎着他们骂道:“你们这帮贼奴!国家怎么辜负你们了,你们要造反?”但叛军一拥而上,耿同志招架不及,被刺中脖子,不久壮烈了。

之前为朱元璋招纳刘基出了大力的孙炎被生擒后,也是誓死不屈。被害时不过三十多岁。

胡大海一死,大局无人主持,而浙东重地,非心腹重臣不能镇守。

于是,朱元璋升同佥朱文忠为左丞,都事杨宪及胡深为左右司郎中,仍驻扎于金华,统领浙东军马。

也就是说,文忠已经基本接替了老胡的担子,成为了浙东地区的总负责人。

浙东动荡不安,张士诚也来浑水摸鱼,派其弟张士信率兵围攻诸全。诸全守将谢再兴率军迎敌,两军鏖战近一个月不分胜负。

后来,谢再兴设伏兵擒杀了张家军千余人。张士信大怒,增兵加紧攻城,谢再兴坚持不住了,赶紧向文忠告急。文忠派胡德济率军增援,但胡德济的援军也有限,谢再兴再请增援。

此时金华叛乱初定,而严州靠近敌境,处州又为叛苗所据,文忠一时为难了。正在犯难之际,他想到邵荣等讨伐处州的大军将到,于是便与都事史炳等定下先声而后实之计。

他们派人到处扬言徐达、邵荣等率领大军已到严州,不日就将进击诸全,而且文忠还派人到各处张贴榜文。

张士信的士兵见到榜文后,多半信以为真,于是人心开始骚动起来,很多人都想乘夜逃遁。胡德济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与谢再兴夜半突袭了张家军,结果张家军大败,诸全之围也因此化解。

不过话说回来,张家军的失败并不全是因为中计。张士信纨绔子弟一个,他随军必备的武器:女人、歌舞戏班、骰子,整天就玩这些个,没干过正事。手下诸将也跟着学,士兵也斗志全无。要不,小小的诸全至于一个多月都拿不下来?

此刻,邵荣率大军已到达处州,进展也非常顺利。他先是令院判张斌、王祐、胡深等分攻处州城四门,并焚烧了其东、北两门,军士登城而入。最终,李祐之自杀,贺仁德被擒获。处州复平,改任王祐守城。邵荣则即刻率大军返回应天。

浙江的局面算是稳定下来了,应天政权的一臂得以保全,朱元璋也稍稍安了几分心。

当初刘基所强调的除了浙江的问题外,也提到了江西方面。

不过,朱老大有点先见之明,从前血战太平的教训实在太深刻,所以,当朱家军入驻洪都城后,即刻便修筑加固城池。考虑到旧城西面临水,故特意将城墙向里移了约三十步;而东南方向空旷,便又向那边扩展了二十余里。

如此一来,洪都城就坚固多了。

邓愈不久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参政,受命留守洪都,都事万思诚、知府叶琛等人辅助。而胡廷瑞、张民瞻、廖永坚等人,则跟随朱元璋回到了应天。

胡廷瑞不仅因避朱老大“国瑞”的讳而改名为胡美(也称胡廷美),他还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朱老大。出于巩固双方关系的目的,朱老大只好笑纳。

可是没多久,洪都就传来消息:祝宗、康泰叛乱,已攻陷洪都府。

当初献洪都投降时,祝宗、康泰二人就是心怀鬼胎的。他们时常挑胡廷瑞的不是,胡廷瑞反复安抚他们,他们才暂时安生下来。

等胡廷瑞到应天后,想到祝、康二人,惟恐他们再生乱子,于自己不利,便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老大于是下令:令祝、康二人带所部兵马前往湖广听从徐达调遣。二人感到情况不妙,于是仓促之间发动了叛乱。

因为事发突然,邓愈应变不及,只得带着数十骑出逃,与叛军几次遭遇,邓愈且战且走,跟随的人大都战死。幸亏他身经百战,再加上养子将马让与他骑,邓愈才侥幸得脱,没有重演胡大海的悲剧。

邓愈是捡回了条性命,可惜万思诚、叶琛皆死于这次叛乱。

洪都叛乱的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当即命徐达等从湖广回军前往征讨。很快,徐达就攻破了洪都城,祝宗在逃亡中被杀,康泰被生擒。因为康泰是胡廷瑞的外甥,结果被从轻发落。

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这次徇私也太明显了。但对他来说,这是为了顾全大局,眼下的局面,实在不宜再多生动荡。待到后来胡廷瑞也犯到他手里时,就算是国丈,他一样照杀不误。

稳定江西的大局很重要,朱老大曾经说过:“得了江西,如同斩下陈友谅之膀臂。此地是故楚中心,应天的西南屏障。加之本地人喜诉讼而难以管制,贼寇甚多,非心腹干练之人不可守。”

至正二十二年五月,朱元璋便命亲侄朱文正为大都督府左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前往镇守江西。还特命儒士郭子章、刘仲服等参谋,另外,邓愈、赵德胜等人也一同前往协助镇守。

“文正既至,增浚城池,严为守备”,城防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另外,他还招谕山寨贼寇们来降,绝大多数的头目都表示归顺,对于那些好打官司的人,下令一律处死。如此一来,号令严肃,远近震慑。

可文正自己,一旦脱离老叔的管束,就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居然干出了一些荒淫的勾当。他任用卫达可等小人为心腹,帮着到处搜罗美女,宠幸个几十天,要么抛弃,要么干脆投到井里淹死,弄得民怨甚重。而老叔派的人到洪都巡视,他就重加贿赂,再说单凭他的身份,也没谁敢去举报。

单就这一点,文正跟文忠就没法比。不过新官上任,驻防的又是重地,他小子也不敢太得意忘形。

其实,远处的敌人倒并不可怕,身边的人反叛才是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朱老大对此一贯高度警惕。身边的人多次反水,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他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

就在这年七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等人谋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