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9629500000011

第11章 潜伏(2)

“回帅父,先前咱们在攻打琅琊山一处民寨时,得到了一些行头,上面写着‘庐州路义兵令’,大概有三千多件。咱们可以挑选些士兵化装成‘庐州路义兵’,备些假印信,然后再载着东西去和阳,赚进城去。然后咱们再派出另一路人马,悄悄跟在后面,等化装的‘义兵’入城后,来个里应外合,如此则不难成功。”

众将觉得这计策不错。不过,派谁去呢?

朱元璋的意思自然是自己想去,但没有直接提。

可老郭有心让自己的小舅子张天祐立此大功,于是便派他带人化装前去和阳城,又令耿再成带另一路人马跟在后面接应。

听说有友军大老远从庐州来,还带了些慰问物品,和阳方面的元军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竟出城数里迎接。

按理说,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地的驻军不该这么大意,随便就开城。但实际情形是:现在元廷早管不住地方了,各地驻军基本就等于割据诸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现在居然有人送慰问品来,等于天上掉馅饼,不要才是傻子呢!

眼见城池狭小,和阳守军唯恐怠慢了友军,便没有带着张天祐等人入城,而是将他们带到城外大寨热情款待,估计也有些防范之心。

结果这样一来,时间给耽搁了不少,偏这老张也不想办法赶紧补救,或者派人到耿再成那里报知消息。

耿再成这边是左等右等,始终都不见和阳城中有什么动静,他便认定张天祐等人一定是平安入城了。至于为什么不发信号,也许是碰上了什么麻烦。难不成事情已被发觉?或者出了什么意外?

于是,着急的耿同志也顾不得那许多了,救郭帅的小舅子要紧。他立即发兵杀到了和阳城下。

当时,正是脱脱的弟弟、元河南行省平章(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仅次于左、右丞相。简称平章。)也先帖木儿在守备和阳。老哥失势死了,他也受牵累,被打发到这个犄角旮旯来了。当有兵士飞报说敌人来进攻时,也先帖木儿急令紧闭城门,又派出一股精兵出城迎敌。结果耿再成作战失利,他本人也中了箭,义军抵挡不住进攻,顿作鸟兽散。元兵追出去三十多里地,直至夜暮降临才收兵。

可巧的是,就在得胜后的元兵要入城时,张天祐等人酒醒了,脑袋也清醒过来了——咱们可不是真来做客的,是来跟元军玩命的。

想起了该干的正事,老张一声怒吼,吃饱喝足的兄弟们操起家伙,就给元军来了一场迎头痛击。

元军没想到,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友军”怎么操家伙打自己人了?等回过神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立马集合全军开始往城里撤。

情况万分危急,一旦元军进城,那今天的计划就泡汤了,将来也别指望再能打下和阳城。

老张等人抢在元军前面冲向小西门,城上的守军见状,来不及等城外的军队进城,赶紧往上拉吊桥,但终究没来得及。

只见小总管汤和旋风一般冲过去,提刀就把吊桥的绳索砍断了。就这样,老张等人从西门杀入和阳城。

城内的元军不足千人,根本不是老张等人的对手。

入城后,义军除了追杀元军外,还不忘做两件事:一是浇灭烟火,防止和阳元军向他处报警求援;二是派人封堵西门,防止城外军队杀入。

城外的元军急切之下,决定从北门攻入,结果北门也被老张等人抢先拿石头给牢牢堵死了。堵个城门能这快,可见这城真是小啊!

那就再闯东门和南门试试?

对不起,没有!有人也许要疑问了:这个可以有啊?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窄小精悍的和阳城就两城门:小西门和北门,所以防守起来也就容易。而如此一来,可苦了那些城外忙活了大半天的元军,他们进退失据,最后只得逃奔他处。

城中的也先帖木儿见大势已去,便和亲信趁乱缒城逃去。

从此战中老张等人的表现看,虽然误了些事,但也将计就计,算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看来老张也不是吃干饭的,不愧是郭大侠的小舅子。

不过,和阳这边已得手的消息耿再成等并不知晓,他们只顾着逃命,谁能想到老张居然也能露一手。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老张等人肯定是被包饺子了。

所以,当耿部战败的消息传到老郭那里时,通报的人便自然加上一句:“天祐等皆陷没!”

老郭闻听大惊失色,和阳没拿下来,小舅子给搭上了。

着急之下,他不想着赶紧补救,倒像个怨妇似的,竟把一干责任都推到了女婿身上,声色俱厉地责问朱元璋。朱元璋只得好言安慰,并主动请战前去和阳解围。

就在老郭打发女婿准备前往和阳时,又有人来报:元兵遣使前来招降。这其实凑巧是另一处元军想要招降老郭。

真是祸不单行!老郭越发觉得惶恐不安,于是便又不得不把女婿暂留下来商议对策。

当时主力部队都不在城里,一旦招降的人发现城内守备空虚,回去后肯定会引来元军主力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考验朱同志的时候来了!

时间容不得细想,朱元璋建议老郭赶紧把城中的守军都集合到南门,然后通知使者由南门入城,给其造成滁州兵力众多的假象。另一方面,他们又故意摆谱儿,“呼使者入,叱其膝行以见(郭)子兴”,从气势上先吓吓来使。

不过,那使者也不是吃素的,他说了一通很不好听的话,气得老郭跳起来要杀了他。朱元璋当然劝阻了,你老郭要是真杀了他,那咱们的“空城计”还怎么唱下去?就让他嘴硬吧。

第二天,那支来招降的元军果然不战自退,滁州的危机得以解除。

郭子兴接下来心急火燎地要派人去救小舅子,于是他又命女婿带着两千人马,并沿途接应那些败回来的士卒,然后合兵向和阳进发。

沿途,耿部的败兵都聚拢了来,大约有一千多人。

等到朱元璋带着徐达、李善长及骁勇数十人,趁着夜幕来到和阳城下时,才发现这里已为自家人所有。大伙自然欢喜不已,火速派人回滁州报捷。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其实,历代所谓农民起义,到底当不得一个“义”字,因为不但官军要杀要抢,他们这帮口口声声为百姓做主的也绝非什么好鸟。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改朝换代的动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是一场场惨痛的浩劫。

什么样的领导,就带出什么样的队伍。

张天祐等人既占了和阳城,便先要对全城来一次彻底的搜刮,因为得胜后纵容兵士掳掠,是当时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一番对老百姓的烧杀掳掠,哪能体现出胜者的威风?

而且最初,老张等人就没想过在和阳城能占得久,说不定哪天元军反扑,自己就得卷铺盖走人。所以,他这边便忙活着准备“收子女财物归滁州”。

但朱元璋赶来后,情形就大为不同了。他约束士兵,出榜安民,城中的人心才稍微得以安定了些。

朱同志既然先前打和阳的主意,那自然不是图一时攻城占地之快,而是想以和阳做跳板,以图向南方进发的长远之计。所以,必须确保和阳无虞。

还没等他把诸将召集起来商量出个好主意,元兵就反攻来了。

这一次元兵又是先从西门下手,不利,又转攻北门。

朱元璋见势,竟干脆带人突然杀出,直杀得敌人远远退去才罢手。

老郭那边听到和阳得手,小舅子、女婿皆安然无恙,甚至还大破来犯之敌。惊喜之余,便封了女婿为总兵,镇守和阳,与滁州互为犄角。

被封为一镇总兵,就意味着从此可以独当一面,这充分说明老郭对女婿的才干还是认可的。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好事。

不过,他这次带来和阳的诸将,除了少数几个心腹外,大多还是老丈人的旧部,大家资历都要比自己老。要把这些人带好,听从自己的号令,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儿。

因此,为了试探一下众人的反应,新晋的朱总兵便密令手下把议事厅的座位都去掉,换上了一个长长的木榻,这样大家议事时就不得不坐在一起讨论了。而借此,也能方便看出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既然很低,也就好下台,反正比次序井然的座椅来得自然些。

到了这天,朱元璋特意把大家招了来。诸将先入座,他就在后面暗暗观察众人的表现。

古时以右为尊,诸将已然先行入座,等到总兵同志进来时,果然不出所料——大伙都当仁不让,最左的一个席位为总兵留着呢!

意思很明显,大伙心里其实并不鸟他这个“总兵”,没人拿他当棵葱。

朱同志并不发作,只见他二话没说就老实落座了。

但待到议论大事时,那帮先前“当仁不让”的将领们都不吭声了,“坐视如木偶人,不能可否”。只有朱总兵剖决有理,并且决断周全。诸将底气上先输了几分,这才稍稍服了些。

为了长期固守和阳,城墙必须再行加高加厚,于是朱元璋就和诸将商量,让大家各负责监督一段,然后限定日期完工。

可是结果工期却拖了很久,这些将领跟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修造城墙的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所以等到工程验收的日子,他们所负责的那段都未能如期完工,只有总兵亲自过问的那段修缮完毕了。

捉贼捉赃,拿人拿短。朱总兵决定抓住这个时机来一番敲山震虎!

于是,他通知大伙到议事厅开会。众人因迟误了工期,心里都不免有些发虚,正小声地嘀咕着。突然总兵大人进来了,脸色似乎不太好看。又见有人搬进来一把椅子,放在上首。

众人还在诧异之中时,只见朱元璋毫不客气地坐下了。然后把大家招呼到跟前,并当众拿出郭大帅的任命文书。

最后,他才对大家朗声说道:“咱这总兵之衔,乃是郭帅亲自任命的,并非咱不知天高地厚所自封。既然受了这个职命,就须对和阳的大小事负责,必须立些规矩才行!不然,诸位做什么事,都像今天监督修造城池这样,拖拖拉拉,那以后还怎么了得……”

说完,朱总兵当众约法三章。诸将闻听无不又愧又惊,只得表示:“以后,一切听从总兵吩咐!”

前面说过,老张等人在初破和阳城时,做了一番打砸抢烧的勾当,严重者更是“暴横多杀人”。所以城中百姓多有被掳掠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少。

一次,朱元璋出巡回来,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站在他的门口,正不安地东张西望着。他很好奇,一般来说,小孩应该是不敢到这里来的。

朱元璋于是上前盘问。

那孩子很老实,低声回答道:“等我爹爹。”

“等你爹爹?那你爹爹何在?”

“正在军中养马。”

朱元璋又好奇地问:“那你家中其他人呢?你娘何在?”

“我娘被人收去军中,已经好些日子了……娘与爹爹两个不敢相认,只假说是哥哥妹妹……我不敢进去,所以在这里偷偷等候爹爹。”

孩子的一番话,让朱元璋不免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少年时代,心里一酸。回到军中,便把诸将召集了来,吩咐大伙,凡有掳人妻女,致使人家夫妇离散的,都立刻放归回去,违令者,严惩不贷。诸将只得应命。

第二天,朱总兵便把城中的男人与被掳掠的女子召集起来,让他们彼此相认,但是不能乱认。于是,所有夫妇皆相携而去,城内人心大悦,民心才稍得安定。

这年(1355年)二月,元兵十万之众突然来攻打和阳,朱元璋率领城内万余守军硬是苦苦坚持了三个多月。除了据城坚守外,他还不时派奇兵出击元军,元兵数败,到了夏天,便再也坚持不住,乃撤围而去。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朱元璋先前派人加固城池,安定民心,那么,这场艰苦的和阳保卫战的胜利还敢奢望吗?

都是心小惹的祸

围攻和阳的元军退去了。但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朱总兵这边的消耗也非常大。城内食尽粮绝,闹起了饥荒。于是总兵同志不得不继续向外寻求出路。

那时,和阳周遭的元军势力依然很强,其中被顺帝贬到此地的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枢密副使及民兵元帅陈野先等人分别屯兵于新塘、高望及青山、鸡笼山等地,继续窥视和阳。

时值雨季,道路阻塞不通,朱总兵便一改消极防御的常态,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很快就拿下了近处的一些元军的营寨。

在缴获了敌人大批物资后,危机才算得到暂时缓解。

这时偏偏还发生了一件怪事,而且相当诡异。

就在朱元璋率军进抵鸡笼山侧之际,突然有一条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蛇,竟爬到正打盹的总兵同志的胳膊上。左右的人见状,连忙嚷开了。他睁眼一看,发现是一条“有足,类龙而无角”的怪蛇!

朱元璋也算见多识广,他觉得这一定是什么灵异之物,于是便在心里默念道:若果真是神物,那便到咱帽缨中稍息片刻吧!

结果那蛇竟真的就乖乖地钻进了他的帽子里,而朱总兵见那神奇的蛇竟如此给面子,一高兴便把帽子给戴上了。

不久,在朱总兵的强大攻势下,鸡笼山的敌人被迫请降。办完了这一干事宜,朱总兵便领兵回师和阳。

就在距离和阳已不足三里地时,又有一士卒跑来报告:“有贼(趁虚)来攻和阳,幕官李善长督兵战却之,杀获甚众”,原来是坐镇和阳的老李打了胜仗。又是一喜。

待回到和阳后,朱元璋只顾着高兴,一时竟把那蛇的事都忘到脑后了。很久之后,他才想起了这个茬儿,拿下帽子一看:那蛇居然还在,而且安之若素!

总兵同志和它默默对视了一会儿,便拿出酒来正准备喝,没想到那蛇也过来凑趣,居然喝了几口,最后才醉醺醺地爬上屋子去了。“莫知所之,人咸以为神龙之征”。

其实,在明白人看来,史书上信誓旦旦记载的这则故事,可信度并不高,大概又是后人附会出来的“天命之兆”。也保不准是朱皇帝自己出马瞎编的。所谓“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可能会变成“真理”。

这之后没多久,元军在江北四面楚歌,实在呆不下去了,于是纷纷渡江向南而去,江北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德崖等人竟跑到和阳来打秋风了,而且因此还差点要了朱总兵的性命……当时淮南一带战乱频仍,又天灾不断,所以濠城闹了粮荒。老孙便带着所部来到和阳四境找吃的,这就有点侵犯地盘的意思了。

搜刮些粮食还不算,这老孙还恳求朱总兵让他到城里暂住几个月。朱元璋本来有些信不过老孙,另外也怕老丈人得知后会不高兴,本不想答应老孙的请求。但又见老孙人马众多,面子上大家好歹还是同一支队伍,关系闹僵了也不大好,就只好答应老孙队伍的“暂住”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