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628700000014

第14章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一提到诺贝尔的企业,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诺贝尔黄色炸药有限公司”以及众多的炸药生产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诺贝尔名下还有一家“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自从19世纪50年代从俄国铩羽而归之后,诺贝尔一家就不经常能聚在一起了。老父亲回到了瑞典,不再外出冒险;兄弟三个天各一方,分别在俄国、芬兰和德国谋生。后来阿尔弗雷德又迁居到法国,生意忙碌,更没有时间见面了。

大哥罗伯特娶了一名芬兰女子,他先是到芬兰开金属制品厂,主要制造油灯。可是生意不好,到后来连生计都无法维持,罗伯特只好回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找了一份工程师的工作。

二哥路德维希在俄国,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摊子。经过一番努力,他在维堡开办的轻型军工厂发展起来了,生意还算红火。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路德维希越来越需要帮手。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罗伯特在路德维希的请求下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从斯德哥尔摩来到维堡协助弟弟管理工厂。

如今,两位哥哥来找阿尔弗雷德商量大事了。

这要从罗伯特在俄国的一次考察说起。路德维希的军工厂接到了一份大订单,要生产大批来复枪,而一般说来,来复枪的枪托应该用胡桃木来制作。可偏偏厂里没有那么多原材料,一时也无法从外国订购,路德维希一时间犯了愁。他听别人说,高加索山区盛产胡桃木,那里应该能找到他需要的大量原材料。于是路德维希就委托罗伯特前去考察。

考察本身的结果不太令人满意,高加索山区胡桃树确实不少,但没有大批成林的,而且山区道路崎岖难行,要建立林场砍伐胡桃树,再千里迢迢运输出山,成本太高了。看来这一趟算是白来了。沮丧之余,罗伯特在归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里海,来到了一个叫做巴库的地方。

巴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是拜火教(又称祆教)的宗教圣地。早在千年以前,波斯的信徒就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这里朝拜。拜火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发源于中东的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后来在中东各国特别是波斯盛行,它的教义是信奉光明,相信世界是由光明和黑暗的斗争产生的,世人只有信奉拜火教,才能最终迎来光明的胜利。据说后来的基督教的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学说,就是受了拜火教这种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学说的影响。

巴库之所以能成为拜火教的圣地,大概与它的地理面貌有关。据说那里天空黑暗,乌云密布,到处都是沼泽,又有烈火从地底钻出来,映照得天地间格外诡异,仿佛天上的太阳掉到了地缝里似的。那样的一番景象,要是叫现代人看了,大概会认为是电影《魔戒》搭建的外景场地吧!不过在当时,那可是一个荒无人烟、偏僻险恶的蛮荒之地,自从拜火教逐渐衰亡,这块地方又被俄国从波斯手中夺去以后,它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如今罗伯特鬼使神差一般地来到了这个地方。他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像是但丁的《神曲》中描写的炼狱。到处是黑洞洞的荒地和沼泽,火光熊熊,不时有火柱喷向天空。

这是石油啊!罗伯特既惊骇又惊喜。早在芬兰开制灯厂的时候,他就跟石油打过交道,曾经用石油来提炼过用来点灯的煤油。他虽然没有专业的石油提炼的知识,但也因此大致知道了石油的特性和用处。如今世界发展迅速,这种黑色的黏稠液体必定会有越来越大的用处。

罗伯特做了一番考察,他发现,这里的石油质量相当好,而且看起来储量也非常巨大。俄国政府将这一蛮荒地区油田分片出售,价格很便宜。已经有两个俄国富商在这里开办了炼油厂,但是他们的厂子规模不够大,技术落后,设备简单,而且他们好像已经失去了信心,不想继续干下去了。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偏僻了,要把提炼精纯的石油运输出去,只能雇佣当地的鞑靼人,用皮囊装满石油,用骆驼运载出去,再装进木桶里,用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这些烦琐的运输过程和漫长的道路,使得成本高得吓人。而且一到冬天伏尔加河冰冻,就没法运输了。这一点跟高加索的胡桃木无法得到商业利用是一样的。

罗伯特想到,如果从这里修一条铁路通向海港城市,再投资新建炼油厂和相关的设施,应该会大有前途。只是前期投资需要很大一笔钱。事不宜迟,他赶忙赶回维堡,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路德维希,兄弟俩一合计,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抓住太可惜了。路德维希和阿尔弗雷德都有了自己的企业,只有大哥罗伯特还没有,倘若能够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公司,那该是多好啊。于是,路德维希一面借给了罗伯特一笔钱,让他先去巴库买下油田,建设厂房,一面写信给阿尔弗雷德,请求他的帮助。

1875年,阿尔弗雷德收到了来信: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企业,应当尽力支持罗伯特早日创业。因此我希望你考虑巴库之行。罗伯特说他在蒸馏提炼方面有些新发明,其价值如何,我也无法判断。这一行我不太懂。我觉得你应该跟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能否获得足够资金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这是成败的关键。

阿尔弗雷德回信说:

想到能与你和罗伯特在一起,我就很高兴。这是唯一能够吸引我去那里的原因。但我实在不喜欢那个气候干燥、到处是灰尘和油污的荒原。

他表示,在巴黎的事业很忙,生活也比较稳定,他不想再长途跋涉去那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考察了。但是他非常愿意投资。

阿尔弗雷德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商界中锻炼得游刃有余了,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断定,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更何况这里面还有手足情深的情分。于是,在罗伯特先期的投资获得成功之后,1879年,诺贝尔兄弟三人以及路德维希过去的合伙人毕德林上校,还有其他6名股东一起合资开办了“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路德维希把所有的财产都投入了进去,获得了较大的股份份额。阿尔弗雷德出资10万卢布。罗伯特由于他的开创性工作,也获得了10万卢布的股份。可惜的是,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他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不得不离开巴库,带着妻子回到瑞典,购置了一些土地和房产,过着尽量舒适和健康的生活。他于1896年8月去世。

在建设炼油厂、修筑铁路和开采石油的过程中,诺贝尔兄弟群策群力,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采取了多种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值得后人铭记的是其中的三项发明:

第一项是输油管道。石油油田距离巴库的炼油厂有十公里,老办法是将开采的石油装在皮袋或木桶里,用马车或火车运输到炼油厂。这种办法效率很低,工人的劳动量也很大,公司要支付很高的运费。于是阿尔弗雷德想到了用铸铁管子连接成长达十公里的管道,加上一个压力泵,就可以用来输送石油。经过试验,这个法子简直是妙极了!它大大地减少了工作量,效率也是马车不可比拟的。如今世界上密如蛛网的各种运送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物质的管道,其先祖就是诺贝尔发明的这一条输油管道。

第二项是油轮。这项发明是路德维希拥有的。炼油厂精炼好的石油需要装船运输到世界各地,以前的法子是用木桶当做容器,但是这同样会产生劳动繁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路德维希想到,为什么不利用船舱这个更大的容器呢?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天赋,负责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油轮“索罗阿斯特拉号”。这也是一个天才的发明,省去了将木桶搬上搬下的环节,还节约了船舱空间。人们只需要一根管道,一个压力泵,就可以轻松地装卸石油。如今人们还是用这种办法运送石油。除了高效炸药之外,便利的油轮,是世界应该感激诺贝尔家庭的一项影响最大的成就。

第三项则是关于炼油厂内部改造的,以前的炼油厂提炼石油之后的废渣是完全无用的废物,而且温度极高,处置不当的话非常容易引起火灾。因此传统的做法是用冷水给它降温。这样会消耗大量的水,而且热量也白白浪费了。阿尔弗雷德想到制造一种循环系统,利用废渣的热量来加热冷的石油原液,这样不仅安全,还节省了大量的水和燃料。这种废热利用的思路,大概要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节能环保理念了。

到了19世纪80年代,公司的利润就十分可观了。原先人们只能从原油中蒸馏冷凝得到煤油,用来照明。汽油是毫无用处的废物。到了80年代末期,内燃机的发明才改变了这一状况,汽油一夜之间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这对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来说不啻是最大的福音。因此尽管遭遇了煤油大幅度降价以及两次重大的火灾等打击,公司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尽管在刚刚遭遇打击的时候,危机显得那么的大,以至于好像公司非破产不可。公司最初的几年获利很多,但大量收入立即被用来扩建新厂房和购置新设备,而且利润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被用于按股票份额分配的红利;另外还有50万卢布用作额外奖金。这些政策给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们带来了利益,但也使公司很快便感到资金周转不足。自从美国石油公司的廉价煤油进入俄国市场,煤油价格降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一,很多小公司抵挡不住压力纷纷破产。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阿尔弗雷德建议公司降低给股东分红的利润比例,并发行新股票以筹集资金。他还汲取了父亲当年在俄国筹办工厂因扩张过度而失败的教训,告诫路德维希说:

我们的分歧其实集中在一点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一点上存在分歧——那就是你喜欢先动工后筹款,而我建议你先筹款后扩大。如果你接受我的建议,今后我与你一样赞成扩大。

他还针对造成巨大损失的工厂火灾和油轮火灾劝慰路德维希:

哥哥,这次火灾的确很不幸。但是你在很短的时间里使石油公司迅速发展成这样优秀的大企业,实在是了不起的业绩。如今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困难,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需要资金,我可以赞助。你一定要坚持住。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终于渡过了难关,迎来了汽油大行其道的黄金时代。短短几年时间内,公司已经拥有了20艘大型海上油轮,稍小的油轮12艘,运油车1500辆。输油管道也扩建为双道,每年有7万吨的运输量。建造在里海海岸边的炼油厂面积达到1万欧平方英里,职工1万5千余人。整个厂区变成了一个小型城镇,设立有学校、住宅区、图书馆、体育场、公共会所等。公司还为工人们支付社会福利机构的费用,还建立了职工奖励制度,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事。直到50多年之后,这些举措才被比较普遍地应用起来。可以说,无论是在科学发明还是企业结构的改良上,诺贝尔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

可以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是仅次于诺贝尔黄色炸药公司的家族企业。

路德维希和阿尔弗雷德去世之后,路德维希的儿子接管了企业。直到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企业被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收归国有,诺贝尔家族的身影才从这片土地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