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心理学家们感到欣喜的一个发现是,被要求保持具有力量感的姿势的学生身上发生了一些更微妙的变化,他们不但比以前更加活泼开朗,更具有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同时在学习中也变得更有耐心和更有兴趣。相应地,那些被要求保持慵懒姿势的学生则变得内向懒散,精神面貌大不如前,在学习上也放松了许多。对于学生们的变化,心理学家们一面鼓励那些被要求保持具有力量感的姿势的学生继续保持之前的姿势,同时赶紧对被要求保持慵懒姿势的那部分学生纠正自己的姿势,像另一组学生一样保持一些具有力量感的姿势,并请他们的老师和家长监督他们纠正姿势。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心理学家们再次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测试,终于欣慰地发现他们的矫正实验取得了效果,这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好转。
这个实验说明,人体姿势不但能影响到人的毅力,甚至对人们的智商和精神面貌都有影响。这个研究成果对于教育方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很多学校开始积极地鼓励学生保持抬头挺胸的姿态,有的学校甚至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行动姿态。
那么,这一类研究成果对于成年人,是否也有影响呢?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继续进行实验研究。他们通过将实验对象安排在电脑面前回答一些难度非常大的问题来进行实验。不同的是,有的实验对象在面对电脑时,电脑的显示器被调得很低,使得实验对象不得不弯着腰并低下头才能看清楚屏幕;而另一些实验对象在面对电脑时,电脑显示器被抬高了,使得实验对象需要挺直后背并略微抬头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题目。结果,那些抬头挺胸的实验对象花了更久的时间来思考一个他们难以解答的问题,而那些弯腰低头的实验对象则更早地放弃了答题思考。并且,心理学家们观察到,抬头挺胸的实验对象的表情偏向于积极昂扬,他们觉得答不出题的原因是题目实在是太难了。而弯腰低头的实验对象的表情则偏向于消极沮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觉得是自己太笨了才答不出题。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在检查你的坐姿和电脑显示器的高度了呢?赶快做出调整吧,用更有力的姿势行走、坐立,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并让电脑显示器的中心位置始终处于视线的上方。你很快便会发现“表现”原理及人体姿势与情绪、精神和内心动力的相关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奥秘,身体姿势和电脑显示器的位置不但影响着你的学习、工作效率,还影响着你的精神面貌。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忽略身体感受上的细微差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姿势与姿势之间的差别不大,甚至短时间内,随意松懈的姿势更能让我们感到放松和惬意,但是就长时间而言,充满力量感的姿势必然能够帮助我们聚集正能量,对我们有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古人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这个方面而言,也同样是非常精准的概括。所以,我们即使没有老师和长辈的督促,也应该自觉地对自己的姿势进行微妙地调节,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最终找到对我们最有利的点,以激发潜藏在我们体内的巨大正能量,然后,借助这股正能量,我们便能更加积极敏锐地去认知世界。
3.别成为习惯的奴隶
詹姆斯说过,我们的身体遵循着某种习惯,使身体运动变得精准,并且减少疲劳。这对于人们学习一些新的行为、坚持某种行动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优势,它让原本令人感到困难和费力的行动变得十分自然,以至于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并且毫不经意地就做出了那种行动。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辨别力也具有某种习惯?
詹姆斯认为,我们在一种辨别行为的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兴趣通过注意起作用,让我们能够将心灵集中于其上并持续寻找。然而,“如果一种差异没有实际兴趣,如果我们将一种特征从它为其组成部分的复合物整体中分析出来以后一无所得,我们就形成了不注意它的习惯并且最后对它的出现变得毫无感觉。”詹姆斯还引证了赫姆霍兹的话来向我们说明这一点,“在大量在其中不同种类的感觉、或者是在身体不同部位上的感觉同时存在的个例中,我们习惯于每当感知到它们就认出它们是不同的,并且随意将我们的注意分别引向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这样,在任何一个瞬间,我们都能分别意识到我们的所见、所听,和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并且分辨出我们的手指和大脚趾所感受到的东西,无论是压力,是轻轻的触摸,还是温热。在视觉的领域也是这样……当通过经常的重复和不变的经验,我们确知我们的当下感觉产生于许多单独刺激的同时作用,而这每一个刺激通常都会激起同样为我们熟知的个别感觉时,我们就很容易将我们的不同感觉区分开来……然而,我们太倾向于认为,我们一定立即意识到我们的感觉的每一个成分了。这种自然的偏见基于这个事实,即我们确实是立即而且无需努力地意识到了我们的感觉中对那些实际目的——为了这些目的的缘故,我们想要认识外部世界——有影响的所有东西。”因此,詹姆斯提醒我们,正是由于这种习惯上的偏见,阻碍了我们注意一些已经被我们观察到了的现象。
例如,一些病人在患上眼疾并产生飞蝇幻视(视野中能见到蚊子一样飞行小点的现象)时,会变得非常焦虑,并且不由自主地去注意这种困扰。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飞蝇幻视,包括那些健康的眼睛。原因是飞蝇幻视产生的原理是一些纤维和颗粒等细小的物体漂浮在我们的玻璃体液中将影子投在视网膜上,到达视野范围内的位置时,它们看起来就像运动着的小黑点,被人们形象地比喻成“飞蝇”“飞蚊”之类的物体。尤其是当我们看向天空一类十分宽广明亮的空间和空白表面的时候,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出现。只不过,它们通常被我们忽略了。而那些患上了某种眼疾的人,由于疾病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眼睛这个器官上,那些小黑点便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并且被人们误以为是伴随着疾病出现的,因而加重了人们因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很少有人能够顺利地相信,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被我们注意到。
另一个例子也跟眼睛有关。患有近视眼的人们都知道,很多情况下,我们两只眼睛的视力程度并非保持完全地一致,也就是说,总有一只眼睛的视力比另一只眼睛的视力稍弱。但由于我们能够通过佩戴近视眼镜弥补视力上的弱点,而且,每副眼镜的两只镜片都是单独对应左右眼配备的,如果左右眼的近视程度不一致,那么左右两只镜片的度数也会不一致。所以,当我们戴上眼镜后,我们的双眼的视力最终是保持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左眼和右眼通过镜片看东西时的清晰度是一样的。并且,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两只眼睛本身的视力强度是一样的。然而,当某些时刻,我们无意中佩戴了一副两只镜片度数相同的眼镜或者没有佩戴眼镜时,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其中一只眼睛要比另一只眼睛更加模糊,视物体更加困难,这时候我们才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左右眼视力是不同的。更加极端的一种情况是,有的人一只眼睛早已经失明了,却没有被发现。直到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出现了问题,为了治疗眼疾,他那只刚出问题的眼睛接受了手术并被包扎起来,这时候他惊讶地发现他彻底看不到了。至此,早已失明的那只眼睛的特征才被注意到。
当然,由于遵循某种习惯而忽略了一些现象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视觉上。事实上,在听觉、触觉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们听到钢琴的声音时,实际上我们心中的总体印象是我们听到的所有泛音的总和。但实际上,钢琴的声音是由无数的泛音组成的。另外一些泛音经过不同的组合,又会变成小提琴或者吉他的声音,同样,这些泛音也是作为整体被我们的耳朵感知到,并且被我们的记忆存储着。除非是专业的调音师或者乐器演奏家,否则,没有人会去关注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是由哪些泛音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将某种组合的泛音感知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以至于当我们被要求将它们进行拆分时,是如此地困难。一支曲子也是如此。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可以很轻松地哼出曲子的旋律。这是因为,这支曲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我们感知的。但假如让我们将这支曲子拆分成一个个的音符,我想,除了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其他人都会感到十分困难吧?即使做到了,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对曲子进行拆分,重新注意那支曲子中的每一个音符,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但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了我们上一节提到的,通过练习可以提高人的辨别力。
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人容易被一些非兴趣、非目的的因素掩盖其注意力,从而降低了辨别能力。那么,这种情况是否会对人们的实际学习和工作能力产生影响呢?来自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家本·弗莱彻教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本·弗莱彻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往往被自己的某种习惯所束缚,从而导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变得不灵活。例如,人们会走相同的路线往返某个地方,而不去探索更近更有趣的道路;人们用固定的模式解决不同的问题,说一样的话,开公式化的会议;人们努力保持生活中的各种现状以寻求安全感,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人们用同一种办公软件工作许多年,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换代。当然,也有一些积极探索新事物、新知识的踊跃份子,他们的思维不遵从固定的逻辑,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也经常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前一类人在稳定的环境中能够表现得不错,但是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的往往是后一类人。
本·弗莱彻教授发现,很容易让人想到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它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当下或以后的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者说是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节约时间和探索的过程。这部分被称为积极的思维定势。然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便会妨碍人们思考和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又被称为消极的,它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在感性认识阶段,它又被称作“刻板印象”。由于消极的思维定势容易让人们意识不清晰或者在思维上出现障碍,导致人们很容易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发生感知错误,作出错误的认知。因此,人们无法摆脱旧有的“框框”的束缚,无法寻求新的突破。最后,思维被自己围困在原地,没有进展,也无法取得新的成就。多么可怕的习惯!
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习惯也是一样。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这是它带给人类的福音。但是,过度依赖习惯,则会引导自己走进看不见的束缚中,使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死板固定,辨别能力差,难以敏锐地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难以突破自我的限制,冲上更高的巅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困难便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习惯造成的。比如,习惯于吃过多的食物导致肥胖,习惯享受冰水的畅快而忽略了身体的健康,习惯身体上一些短暂、细微的反应培育了大病,习惯了“以貌取人”而难分好坏,习惯了交同一类型的朋友而错过了很多可以有更多思想冲击的机会,习惯了沉溺在悲伤里忘记了迎接阳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好的习惯,成为我们人生的轻舟,带我们顺利遨游。坏的习惯,则是心灵无法承受之重,令我们寸步难行。你愿意做习惯的主人还是奴隶呢?毫无疑问,你会选择做主人。所以,从今以后,你应该时时反省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经常给自己来一场“头脑风暴”,保持敏锐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因为,这个世界值得你这样做。
4.思想和身体的游戏
从生活中或者影视节目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们参加某项竞赛,在比赛开始前,有些人会紧张地不停搓手、擦汗、上厕所、喝水等等,从他们脸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害怕。而另外一些人,则有一些不同的表现,他们摩拳擦掌,伸臂蹬腿,跃跃欲试,似乎十分期待比赛的到来。结果呢?人们比赛前的表现和比赛的结果,或许被你忽略了,因为在你非专业心理学家的眼睛里,可能从来没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们也没有引起你足够的关注。
但是,一些心理学家却用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思想与身体之间的有趣关系,看上去,思想就像在跟身体进行着某种游戏。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瑞斯·黄带领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一批实验参与者,并按照许多实验的惯例那样,将实验参与者进行随机分组。然后,心理学家们要求A组的实验参与者做一些目的在于收紧某块肌肉的动作,这些动作包括紧握拳头、抬起脚后跟坐着、手指紧紧握笔、夹紧腋窝等等。B组则无需做这些动作。接下来,A组和B组的实验参与者被同时要求将手放进装满冰块的桶里,或者喝一种非常健康但味道实在差强人意的醋饮料,并且,每个人都要尽量坚持让手在冰桶里待得久一点,或者多喝一些醋饮料。
也许,你已经从约翰·里斯金德的实验中得到启发,猜到了这个实验的结果。的确,在瑞斯·黄的实验中,A组亦即做出收缩肌肉的动作的那一组成员,会将手放在冰桶里更长的时间,喝下更多的醋饮料。
这个实验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正如“表现”原理所说过的,人的行为会影响情绪、思想,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做出收缩肌肉的动作的人,其实是在表现得仿佛正在竭力控制自己,让自己充满力量和控制力,当这些动作完成后,他们的意志力果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股意志力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持久地忍耐身体或者味觉感受上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