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26

第26章 道: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3)

人人应该做两种利益,一是利益自己,二是利益他人。只想为着自己的利益的人是自私的人、贪欲的人、侵占他人、没有公平的心、不资助别人的人,所以,足心地污秽不净的人。

佛法启示我们,人生是缘起的,而缘起的人生,便是互助的人生。所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为个人的享受,乃在求个人的健全,以谋全体社会的大幸福。因为社会包括了个人,社会得到了大幸福,个人的幸福也在里面了。要是我们只顾个人的幸福,而不顾社会幸福,甚至妨害社会幸福,那么社会的幸福被害了,结果个人的幸福也得不到。四、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随缘”

如果把天地当做一个大熔炉,那么造物主就是铁匠,人只不过是棋子而已。在现实社会中,人面临死生、存亡、穷达、祸福、贫富、毁誉、饥渴、寒暑、是非、贤与不肖等等,这些既不可抗拒亦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是造化之功,是事世之变,是命运之行。

南怀瑾先生说:“要学习超然物外,不要执著于万事万物,因为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不要执著,不代表不让生活中任何感情和经验穿越心扉,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要让所有的情绪、体验、经验穿透心房,只有真实去接受、体会和认清这些经验,才能让它离开、不再执著。不执著了,就会享受当下,坦然接受一切。

炎热的夏天,禅院的草地一片枯黄。“快撒点草种子吧!”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有几只小鸟来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点头:“随喜。”

佛教主张万事随缘,也就是凡事顺其自然,对结果不必强求。一个懂得随缘,顺其自然的人,他们可以在风雨飘摇、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谈笑自若、平静自在。老和尚随口说出的五随,足以见得他满是淡定超然的禅意。世间一切皆佛法,顺其自然就是得道。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像小和尚的师傅对待草籽一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轻松随性,收获意想不到的大充实。

人活于天地之间,常常为生计所迫,东奔西走,艰辛劳碌,被名利所包围,被谋略所纠缠,被事业所压迫,被巧智所蛊惑,被名利之心、谋略之心、企图之心和智巧之心包围,无常的人生,乐到极处就会变成苦,苦到极处也会转向乐,能做到云水随缘之心态者又有几?

老子曾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只有一切都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也只有遵守自然的规律,一切随缘,心才能自在平和,也只有这种遵守自然规律的态度,才可以让我们远离比较和嗔痴的烦恼,思想不被重重的顾虑和忧愁牵绊,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学者易中天说,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知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要定期地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

庄子说:“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外化而内不化”,既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顺应了外界的一切变化,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获得身心之解脱。

人之一生,遭遇的事情何止千千万万,对遭遇的事情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面对顺利应该有安定的态度,做到不以顺而骄,不以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应该居安思危。因为潜在的威胁就在自己的心安理得之中。

一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门前有二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大徒弟说:“荣的好。”

二徒弟说:“枯的好。”

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

无论你选择前两者中的哪一种心态,都会产生得失之心,因受外境影响而或喜或悲,如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皆可泰然处之。

万物因缘灭。世间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在世间做人,虽然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规范为原则,才能够达到事理一如。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

南怀瑾先生说:“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莫名其妙的东西。

每一个人在世俗的社会中熏染得久了,就会越来越世故,心灵的灵性就会越来越少,得先有颗自由飘逸的心,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随心而安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

快乐在于知足,不幸在于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圣经》上说,上帝在为每个人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他打开另一扇门。知足不是自我麻醉,自欺欺人,而是看清紧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切,甩开自寻烦恼的悲观失意,以乐观向上的轻松姿态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

学会随心而安,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间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凡事不要太过强求。“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虽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虽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浮生若梦,万事随缘,学道容易得道难,功名如粪土,富贵亦浮云;无相无物,放下一切,失就是得,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舍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足即幸福,随遇而安,随时随地享受快乐;心无旁骛,静若止水,相信自己的价值,只要你有信心,人是锤炼出来的;善恶正反,一念之间;佛常无为,禅悟人生;即心是佛,佛因心得!

生活像一团麻,到处都有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也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

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固定标准,而且跟金钱、权力这些无关,甚至相反,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知足常乐”。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没有必要再过分苛求自己、劳累自己,每天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岂不更好?正如禅诗所云: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去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禅所谓的“随缘”,是以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融入万物虚空但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将“满目青山起白云”作为家风,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自然物象成了禅悟者的宇宙生命,个体生命与天地息息相通。这至大至全的我,这至醇至美的道,既有宁静淡远、繁华落尽的静谧之美,又有鸢飞鱼跃、生机勃发的流动之美。

五、放下一切,岸就在当下

南怀瑾先生说,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何谓“当下”?简单地说,“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你现在所在的地方、现在与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

“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当下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平常心也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的心。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假无常的,认识到这个缘起无常的空性,就能看破放下,放下就会活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其实,修行的原因也是让我们直面承担,保持这种平常心罢了,所以说:“平常心就是道”。

一个落难的苦人找到一个老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老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老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和尚说:“其实,这个世界上能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呢?感觉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能够放下世间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我们每日背负了太多太沉重了,从小到大,装得满脑子的名誉、利益、道德、风尚、摒弃与追逐。可是,纵然功成名就亦负重累累,哪得一日轻松?全部放下固然不容易,求取片刻轻松还是可以的,只与内心对话,闲杂妄念抛脑后。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祖面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祖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祖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活在当下。

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身上的生活压力,还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得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倍感轻松。

佛陀说,放下。人能放下,身心轻松。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想获得从容、轻松、自由和解脱,就必须学会放下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可惜,大千世界,充满诱惑;芸芸众生,六根不净。

人们之所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是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而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或者并不予以理会的则是我们生活的“当下”。而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寻找快乐。可是走遍千山万水,也没有寻到快乐的踪迹。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路旁。

此时正有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看到富翁坐在那儿,就问他:“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啊?”

富翁说:“虽然我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富翁,但是我并不快乐,我在寻找快乐。”

农夫问:“你找到了吗?”

富翁摇了摇头。然后他问农夫:“你知道快乐在哪里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着汗水说:“我把柴草放下就很快乐啊!”

富翁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放下就是快乐!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担心别人偷抢,害怕遭人暗算,整日忧心忡忡,哪来的快乐?于是,富翁将财宝接济穷人,专做善事,而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快乐中。

快乐就是这样简单:只需放下。

今天的社会,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诱惑,很多人整天都被名缰利锁缠身,何来快乐?整天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整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快乐又在哪里?整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无法开豁,快乐又何处去寻?放下名缰利锁,快乐就会如影随形。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有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才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禅宗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五分别,凡夫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马祖散步。

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那是什么声音?”

“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哦,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

怀海答:“飞过去了。”

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耳朵,怀海痛得大叫起来。

飞去的不仅有野鸭,而且怀海的心,他还停留在野鸭那里。

现实社会就是一张无常的尘网,一个人要学习超然物外,不要执著于万事万物,因为尘世间万事万物均是无常。既然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还有什么好执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