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18

第18章 人:同体、共生、圆满、自在(3)

星云法师指出,就人间的生命来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宇宙世界是一个大我的生命,是共同的,是同体共生的。一个人如果能有容下宇宙虚空的肚量,必定能做大事。体大就是生命,如果万物没有生命,就没有作用了。

佛经中载: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世界无情大,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弟子哑口无言。

同样的道理,宇宙这么大,地球这么小,生活在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算得了什么?再说,地球上有几十亿芸芸众生,而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智者人杰,我一个也比不上,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从哪里来?”生命的问题无疑是人们思索最多的一个问题。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地寻求答案,发出“天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存在?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上述故事启发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从狭小的自我私利当中得到解脱,进入宇宙浩瀚无边的生命,我们便能去除痛苦,得到永恒的自由。

庞大的银河系中,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而银河系不过是宇宙中千千万万个星系中的一个。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星系,连天文学家也无法说出准确数字。现在能探测到的最远的恒星,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某颗恒星的光,是200亿年前发出的,至于这颗星现在是否还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的发展紧密相关。宇宙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破坏自然环境等于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敬畏生命”是一种谨慎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包含着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之意。人类本应以朴素的谦卑、敬畏之心,在遵从自然规律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宇宙构成的人类生存大环境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佛教构造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图景。据《长阿含经》等佛典的描述,“三千大千世界”的情形是这样的;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它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为佛教所采用,佛教将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以“小世界”为单位,如此的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又以“小千世界”为单位,如此的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如此的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换算一下就是,—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百万个“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十亿个“小世界”为“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合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宣称。宇宙是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构成的,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无法测量、犹如微尘或恒河沙数无法测量一样,故亦称“十方微尘世界”。在这无限的空间里有无数的森罗世界,其中有一个叫做“婆娑世界”,这是由六道众生杂处的世界。佛为了解救众生离苦得乐,便在这里教化众生。

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像一窝蚂蚁爬行在汪洋大海中的小船上一样,不要断言外边不可能有蚂蚁,我们对宇宙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不同星球环境的天人形态与构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人类的肉体为标准。

宇航员在太空中,回眸地球,发现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如同一颗蔚蓝色的宝珠,柔和、清净、庄严无比。但为什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却很难发现它的庄严,常为污浊的人群、空气、江河所烦恼?

那是因为,我们有一颗不能超脱的、被污染的心。

我们拼命向自然索取,以为索取能带来幸福,结果,资源枯竭,鸟兽一批批消亡,江河、空气,变得污浊不堪。

我们拼命和别人拼比高下,以为战胜别人,就带来了幸福。结果,生命中为数不多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成为了敌人。世界战火不熄。

学会转眼看世界,世界会随着你的善良而善良,随着你的平等、清净、克制、包容而美丽无比。

佛教讲的生命不仅仅是人,而是包括十法界。宇宙间的生命现象,由于智慧的不同、烦恼的不同、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一共有十大类,佛教称之为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佛教对于生命现象的分类。十法界的中心枢纽是人法界。十法界分为四圣六凡,四圣可以说是高级生命层次,六凡可以说是较为低级的生命层次。高级与低级怎么分呢?就是以烦恼的多少、觉悟的程度如何来区分。

目前,人类所能知道的宇宙,可能仅仅是宇宙沧海中的一滴水珠。宇宙浩瀚无垠,地球以外还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等,地球只是宇宙沧海中的一粟,位于直径120亿千米的太阳系,而太阳系则处于直径约10万光年银河系的一个旋肩中,距银河中心约33万光年,银河系更包含10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人类已发现10亿多个河外星系。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直径约900亿光年,形成于100亿~200亿年间,目前还在不断膨胀。宇宙是何其浩大!

想想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广袤的宇宙空间是何其渺小与微不足道。就是在人类自己的历史长河又是何其短暂,如蜉蝣只一瞬。然而,作为高等灵长动物的人类,在人类进化史上,有文明、文化上的贡献,但也有不可思议地为领地、食物、金钱、权力、地位、美女……灭绝人性地发动战争,相互杀戮,屡见不鲜。

宇宙浩瀚无穷,人类难道不能心如宇宙、放眼世界?难道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杀人战争,和平共处;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造就生态地球;伸出援助爱心之手,帮助贫穷、贫困之人,和谐共生。

科学家统计,地球上约有150万种动物,2000多万种植物。宇宙中生命无法计量,人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地球上,人类是高级生命。人的形体是各种物质是各种物质生化而成,精神是有觉知、情感、思维等因素构成,当体即空。一个具体的人如此,所有生命如此,一切生命本质皆空。

当我们身体消亡之后,又归还给大地,是我们的形体属于阳光、空气、水、大地,是阳光、空气、水、大地将物质借给我们聚合成一个临时的生命形式,让我们闯荡红尘一番,历练七情六欲,积累善恶智愚。完成这个生命过程后,地、水、火、风四大和无限的生机又在其他生命身上循环。故形体为空。

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其他因素构成的,不是独立的本有的存在,是物质和精神临时聚合的泡影。不只是人,六道中其他生命也如是。理解生命现象为空,不是为了否定生命,是为了根除人对不真实现象的执著,放大生命心量,扩大生命灵机,回归生命真实。

生命地球的实质,就是把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当作一个生命体。我们人类只是其中一个分子,我们在生活、发展的同时,赋予它以活力和智慧,增强它的自稳性,维护它的健康。生命地球的实现途径就是要构建“和谐地球”和“安全地球”,目标是“幸福地球”。

也就是说,要实现“幸福地球”的目标,就是要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和谐”的生命地球,并要保障地球的安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空间在不断缩小。换句话说,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的飞行速度而变幻。

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是的,我们生于天地间,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在苍茫辽阔的宇宙中,不过是肉眼不见的细小微尘。可以去广阔的天地中,让自己沉静下来,更是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当我们走出狭隘的自我中心时,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小,而心量却很大,大到可以包容宇宙间所有的人、事、物。所谓“心包太虚”即是。内心之大,大于身外的宇宙,内心之深,深过无垠的宇宙。要做到“心大包虚”,那是开悟者的境界。

内心世界有一种云散水流的空的感觉,其心量大如虚空,照破十方,涵盖宇宙,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世间万物尽在其中。禅宗有云:“妙高峰顶,不容商量。”正是此境。

有那么一天,忽然世界万物都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此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当整个宇宙竟然如此真实地从你的自性中流淌出来时,在一切形式的时空中——你,美丽如斯。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变过,只是某个时间,你正在某个地方,风中一种熟悉的气息子都无所分别。

在老子看来,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早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它无所不在,周而复始地运行,生生不息,永无休止,它是天地产生万物的根源,名叫“道”。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浑然一体,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反正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天地万物都是它的产物,一切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它决定的。宇宙的一切,既是它的杰作,也是它的存在。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寂兮!寥兮!”清虚至极,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也无踪迹边际可追,看不见、摸不着。

人和万物是它的产物。既然人和万物都是道的产物,为什么要排除万物,单单把人列为“四大”呢?这是因为人有意识,人会思考,知道什么是好坏,什么是成败,知道什么叫正常,什么叫奇怪,能够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参赞天地之化育”,创造奇迹,比如长城,比如金字塔,比如飞机、宇宙飞船,还有摩天大楼。而自然界的其他万物不具备这样的能耐,所以人类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四大”之一,“道”看到了这一点,也尊重这一事实。

但是,人类无论如何大,也是“道”和天地的产物,所以千万不能自大,因为“道”和天地都没有自大,如果人要自大,那就是在“道”和天地面前班门弄斧,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自讨没趣,自取其辱。

所以,人不能自大,人既然是大地的儿子,那么就要效法大地,大地那样厚德载物。大地是上天的儿子,那么就要效法上天的无私;上天既然是大“道”的儿子,那么就要效法大“道”的无欲无为,无形无象;“道”效法谁呢?“道”效法它自己,因为它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这样,大千世界,宇宙万物才能处于和谐安宁的境界。

不妨这样试试,你想像自己脱离地球的引力,像一个飞行器那样在太空中遨游。你会感觉到什么叫宇宙,会透彻地领悟到什么叫“无极”。同样你会发现我们居住的蓝色地球在浩瀚的天宇中是那么渺小。假如你想到在这小球上划分一块块,每一块都是一个国家,你肯定会觉得人类很可笑。那么,你再想想,在这小球上的一个具体的人,假如他置身于宇宙中,他是什么?人太渺小了,小得甚至让人怀疑生命的意义。人不过是宇宙中一粒有生命的尘埃,他的飘浮、生成和消失对宇宙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从空间上看。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承认自身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生命短暂这一事实,抛开那些由物欲引发出的无尽也无用的烦恼,同时还要有一种自觉,让自身转眼即逝的生命过程有一种意义,使生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过程。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人生观,也应是现代人所获得的悟性。

四、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坦然面对死亡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无常的道理运行:春天花开,秋叶凋零。人也一样,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苦。一般来说,垂死的人会变得孤单、恐惧,心中没有丝毫安全感。

星云法师在《佛光菜根谭》说:“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生,是缘生故有;死,是缘灭故无。无生也无死,无死也无生。”

“死”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人生本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不过是自然世界的更替,不过是生命的真相之一面。

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遭受类似失去亲人的不幸,我们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种境遇,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都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颗坚韧的心忍受自然带来的悲痛。人生的无常,一如风云的变幻。了解了人生的无常,不是让人消极、悲观、放弃一切希望,而是让我们觉悟以求解脱,以“凡事如何不喜欢”的态度面对。当我们能够睁开“无常”之眼,观看这个世界,我们的心情自然能获得永恒的喜悦。

20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有些寒意,这是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

20年前的今天,皖北S城火葬场的院内。

红砖堆垒起来的烟囱,高高矗立在阴霾的天空下,迎着微风,蹿出一股浓浓的黑烟,在深秋的寒意里,逐渐飘散,消逝。

我呆呆地仰望着它,感觉死亡是那么的近。文学作品里的人生那么美好,而这烟囱如此丑陋。

前一天下午,听到父亲死讯的消息传来,当时我还在小镇补习课为了命运而冲刺。在小镇通往县城的柏油路上,路边草丛传来蝈蝈的叫声,已经是深秋了,农人还在忙碌。弟弟一路上哭着。到了医院病房,父亲的脸已经被白布蒙上。亲人哭成一片,火纸的黑焰像蝴蝶乱飞。我没有哭。我平静得不像他的儿子,甚至不像一个孩子。回顾过去,我明白了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无常。

对于死亡,在那年纪,我已知道死亡来临时,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担心死亡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直至死亡来临的时候,要活得充实,要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自己最想追求的事业上。

作为镇长的儿子,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以后的命运——冥冥中早就在等待着一种模糊而又清晰的可怕的东西。那种依靠父辈余荫而生活的想法从没有在我脑子里闪现过,我甚至感到一种庆幸,父亲去世以后,终于轮到我主宰自己命运的时候了。

我在太平间里,一夜没有合眼,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谈论以后生活的艰难,寒气一点一点侵袭了我的全身。

我忽然觉得,父亲死了,这是解脱。人活着实在不容易,普通人为衣食操劳。像父亲这样的人,除了生存的问题以外,还要为劳心而奔忙。

虽然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得苦难的准确含义,也不懂得忍受苦难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但我心里对生和死有了一种极具体的感觉。与其像父亲那样在官场煎熬活着,不如这样死了。

父亲的死,使我一下子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年龄,甚至超越了痛苦。也就在那一刻,我彻底失去了学生时代的纯净。这样一种生命层次的飞跃,使我比同龄的任何一个孩子内心都更成熟。在同样的事情上,我的内心特别的坚强。因为我知道,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少给家庭少添麻烦;也只有自己担当自己,才能避免因依赖外力而受到束缚和伤害。于是,就有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捧着他父亲的骨灰盒,一个人坐车,从县城送他的父亲回老家。

我一直觉得人生其实就是两大问题,爱与恨,生与死,它们的来与去,都由不得我们。我们只能主宰生和死之间的那短短的一段时光。活着,就活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