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公司在用人时,从不看员工的职位级别,只看才能。例如,迪斯尼高层管理人员迈克尔·艾斯纳,在参观公司的一个名为“革新”的电脑技术展览时,觉得这个展览毫无想像力和鼓动性,根本不能说是革新。因此,他便停下来问会上的基层工作人员,怎样才能使展览会生动起来。他从员工们的口中得知,有一个叫戈梅斯的工作人员,曾谈过许多使展览会有生机的办法。于是,艾斯纳找到他。当艾斯纳听完这位普通员工的意见后,立即要他把这些意见写成备忘录,并最终让戈梅斯自己把它们付诸行动。这使得展览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事后,两名迪斯尼零售店的员工在一次全公司的研讨会上得知了这件事,他们说:“迈克尔·艾斯纳从来没来过我们店里,否则,他肯定也会愿意采用我们的办法,这也正是迪斯尼公司的文化——公司用人会考虑各个阶层的各个人员,无论他们的职位高低。”
只有顶级卓越的企业,才会像迪斯尼公司那样,如饥似渴地接纳真正的人才,而从不去考虑他们的地位、等级。明智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任何限制员工发挥才能的等级成见,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该坚决摈弃。因为等级成见,会使企业缺乏纵向交流,压抑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
有些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宣称在专注于提升企业利润的同时,很难分心注意到员工被如何对待。事实上,在极力追求一项利益的同时,并不需要牺牲其他利益。也就是说,在为企业的效率精打细算的同时,管理者仍然可以去关心员工的态度。研究显示,如果管理不善,即使是最优秀的员工,也有可能在工作职场展现失常、甚至是有害的行为。
用人,绝对不能有私心
唯才是举是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怀和品德,哪怕你曾经讨厌过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影响公司的发展。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能使企业本身充满活力,最重要的是能使企业的员工目标一致,精诚团结。相反,如果管理者不具备领导能力,则那个企业不仅不会发展,反而会离心离德,甚至崩溃。因此,松下幸之助非常赞同破格提升人才。他认为,只要选对了人,公司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他破格提拔山下俊彦出任公司社长就是明证。
在日本,依照资历升迁是不成文惯例,破格提拔人才阻力很大。因此,在真正需要破格提拔人才时必须特别慎重。首先,松下幸之助会和年长的员工进行沟通,使他们同意和支持提升新人的职位。松下幸之助说:“当你把某人提升为课长时,等于忽视了该课内曾经照顾过这个人的许多前辈。我觉得,如果只是把派令交给新课长并予以宣布,是不够的。我主持公司时,总是交代得很清楚,那就是让课内资格最老的人,代表全体课员向新任课长宣誓。”
松下公司的做法颇具意义,当某人接受课长的派令后,他致辞道:“我现在奉命接任课长,请大家以后多多指导及协助。”然后,由课内资格最老的成员,代表全体员工致贺词:“我们发誓服从新课长的命令,勤奋地工作。”这么做,旨在提高新任课长的威信。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未免故意为难别人。如果年长的员工对新上任的课长不满意,采取强制宣誓的办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在提拔新课长时,要先广泛地征求课内人员的意见。
松下幸之助特别强调,提拔人才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绝不可以有私心,必须完全以这个人是否适合那份工作为依据。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为了工作而加以提拔,其他的下属也是会理解和支持的。因此,唯才是举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胸怀和品德,哪怕你曾经讨厌过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管理者应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史记》曾记载刘邦重用陈平的故事。陈平年轻时,曾经在魏王门下当差,但没有获得重用,后来又到项羽手下做事,也因为和项羽闹翻不得不连夜逃亡。最后,他投效刘邦,担任护军中尉的官职,成为刘邦座驾的陪乘。
当时,陈平可说是声名狼藉,有一个重臣就向刘邦进谏说:“陈平是一个无行小人,在家时曾和兄嫂私通过,不得已才离开家乡;在魏、楚的军营中也是穷困潦倒,不得不前来投奔;到了我们的军营,受封官职,却又居然接受某些官员的贿赂。”刘邦听后却哈哈大笑,对这位臣子说:“你有所不知,你刚才说的是有关陈平个人品德的事,但是,现在天下纷争,我所需要的却是有才能的人,单是品德高尚的人,对我军是没有用处的。”
刘邦没有计较陈平品德上的过失,反而不断晋升他的职位。最后陈平官至丞相,对于巩固汉朝江山有相当重大的贡献。
历史上一些开明的君主都十分注意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让更多人才发挥才华。例如,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克服科举中依靠门第、亲戚、私人关系和请人代笔的作弊现象,立志改革科举,并下令所有考生答完试题后,一律将试卷上的名字粘起来,以防徇私舞弊。武则天创造的“糊名考试”,就是让有才华的人能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人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充分发挥学识和才华,要进行竞争,就要有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方能让人才在公平、平等的环境中,通过考试、选拔等各种方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适当的竞争,就没有人才优质化;没有公平的竞争,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因此,管理者努力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就是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的关键。
有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所以管理者如果想获得人才,就要为人才创造出能让他们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若是无法做到这一点,人才当然会被埋没,这对每个企业管理者而言都是一大损失。
22岁的李宁在护校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分配到一家军医院,李宁聪敏能干,外科张主任十分欣赏她,想留下她。但李宁有个“弱点”,就是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会坚持到底,直到对方让步为止。因此,外科部的人对她褒贬不一,有的说她固执得可爱,有的说她骄傲得可恶,不过张主任正好喜欢她这种该说“不”时勇于说“不”的良好品格,并常常说她是个人才。
这位张主任其实是个很难“伺候”的主任,平时大多沉默寡言,而且为人固执,不过他对事业相当认真执着。有一次,张主任亲自主刀抢救一位腹腔受伤的重伤病患,一旁的护士正好是李宁。这场复杂又艰苦的手术从中午进行到黄昏,最后手术顺利成功。只是当张主任宣布缝合时,李宁突然出人意料地说:“等等,还少一块纱布。”张主任问:“一共用了多少块纱布?”李宁说:“应该用了16块。”“那现在有多少?”张主任问。“15块。”李宁回答。“你记错了,”张主任肯定地说,“纱布我都已经取出来了。而且手术已经进行了那么久,要立即缝合。”“不,不行!”李宁突然提高嗓门,坚定地说,“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共用了16块纱布。”听到李宁这么说,张主任这位资深的外科医师似乎生气了,果断地说:“听我的,立刻缝合,以后有事我负责!”但李宁还是坚持:“您是主治医师,您不能这么做啊!主任,我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千万不能草率啊!”她依旧坚决阻止缝合,要求重新检查。
没想到听完李宁的话,张主任的脸上竟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点点头,接着欣然地松开一只手,向所有人说:“这块纱布在我手里。李宁,你是一位合格的护士,够格当我的助手。”原来张主任是刻意考验李宁,看她是否真能择善固执。
拥有率直心胸的人在做事时,不会考虑到太多人情世故,虽然这点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相处,但正因为其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才能不被成见和种种顾虑所囿,所以反而更能看清世事的真实面貌。
率直的心胸可将人才的聪明才智导向正轨,让人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处理事物,认清事物的真貌,并以坚定的信心,采取正确的行动,拥有择善固执的良好品德。一旦企业中人人都有率直的心胸,企业将变得更有活力,正常且理性。
率直的心胸是没有私心、天真且不受主观、物欲所支配。有了率直的心胸,就可以明辨是非,看清正确与谬误间的分界,找到自己应走的道路。
抛弃个人成见
管理者要能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用人唯才与用人唯亲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用人方针。用人唯才,是指不论亲疏恩仇,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就加以重用;用人唯亲,是对自己的亲友或亲近自己的人才予以信任并重用。用人唯亲虽然确保彼此的关系会较亲密,但却会产生许多大问题,历史上不少英雄好汉都是因此而败亡的。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用人唯亲的情况很常见。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家族化”的经营风气更是盛行,往往是总经理、厂长的妻子管财务,弟妹管供销,舅子管人事,一派“家天下”的阵势。即使是在国有企业中,有些领导者也会设法把子女弄进企业中,以求一官半职。但是,综观家族式经营的失败教训,这种做法的后果必然是可悲的。
那要如何才能做到用人唯才呢?身为管理者,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一是选才要出于“公心”。这点的关键在于无私,无私是选贤任才的前提。对于这点,孔子了解得十分清楚,他说:“君子对天下之人,不分亲疏,无论厚薄,只亲近仁义之人。”也就是说,在人才问题上,应该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而只考虑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
某公司的经理决定任用一个坐过牢的工人当分厂的厂长,这件事在公司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来,经理在调查这个分厂时发现,这家工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组装10到16只电镀表,但那个坐过牢的工人所在的小组平均每天每人组装40到50只电镀表,这全归功于那名工人是这小组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组内每人的效率都相当高。
经理顶住舆论的压力,升任这名曾有劣迹的人。果然在那名工人担任厂长后,整个分厂的工人每人每天都能组装40只电镀表。有人仍不服气:“连坐过牢的人也能当厂长,那人人都可以当厂长了。”听到这样的反对声音后,公司经理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你能把组装效率从10只提高到40只吗?如果不能,就要诚实地承认对方有能力,比你强。”
二是选才不避仇。这就需要管理者公而忘私、虚怀若谷,有很宽广的心胸,能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得失,能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管仲原来辅佐小白的哥哥子纠。纠、白争位时,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诈死始得脱。后来子纠死后,小白为齐国之主,是为齐桓公。一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有一天,竖貂和易牙两个奸佞小人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二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于是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像上身与股肱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他们二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
用人唯亲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亲友毕竟有限,要在有限的人数中选拔出人才,必然数量少、品质不高,所以多庸才。况且,用人唯亲必然不信任外人,所以外人就会被排挤,即便是人才也得不到重用,而不被重用的人才,就会另寻出路、投奔他处,这等于是为敌对势力提供人才,结果是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用人唯亲无非是因为亲人可信任,情感上较亲密,但事实上,是否可信任是看那人的品德如何,而非关系是否密切、情感是否亲密。我们不难见到,历史上识错人的领导者每当势衰或败亡时,出卖或杀害他们的恰恰是与他们亲密的人。
只是前车之鉴虽然那么多,但用人唯亲的领导者仍不乏其人,这既有感情问题,也有了解和认识的问题。要做到用人唯才,需要有宽阔的容人胸怀,有超人的胆识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