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9572600000015

第15章 平视——平视世界,平视自我(2)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但类似的事情生活中却很普遍:城里人看不起外地人,正式工看不起临时工,骑自行车的看不起走路的,生儿子的看不起生女儿的,二奶看不起三奶,大地痞看不起小流氓……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开场白中甚至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某大学门口,两个九零后谈恋爱,突然,女孩发火,指着男孩鼻子说:“你回去找你那个八九年的老女人吧!”

其实,大家都是人,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高官也好,平民也罢,大家本质上是没有卑贱和显贵之分的,所有的头衔,都是我们这个功利社会人为创造的符号。你可以自我感觉良好,可以坦然接受恭维、赞誉、羡慕,但心里千万别腾云驾雾,仿佛自己真的高人一等,更不要把你的优越性变成伤害别人的工具。自以为是,处处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事事都是自己最好,只会让很多本不该发生的麻烦发生,伤人害己。

“恨人有,笑人无”,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匪夷所思的是,有些人的优越感似乎是“天生”的,即使自己没有优势、没有能力、没有创造、没有成就,却仍能时时刻刻地自我感觉良好。或者,他们过去可能真的优越过,但时过境迁,自己明明已经今非昔比,心态却跟不上形势变化,总是拿过去的黄历看事情。这种优越,其实是阿Q精神,是鸭子死了嘴硬,是不肯面对现实。

众所周知,现在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仍不乐观的今天,在每年新增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今天,就业危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可能得到100%的解决,甚至会更加严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天之骄子”们在抱怨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同时,是否曾经考虑过自己的心态问题呢?或者说,你是不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很多年轻人,刚刚走出校园时,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但众所周知,由于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和相关经验,根本无法委以重任,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信心也没了,热情也没了,工作上能应付就应付,能少做就少做,最终高不成低不就,破罐子一摔到底。

几年前,北大才子陈生在广州卖猪肉的新闻曾一度被炒得火爆。很多人认为,北大是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但北大毕业生却干起了屠夫的差事,真是“浪费人才”。也有人认为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炒作,想靠这个吸引眼球。还有人抱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看看热闹的心态,赌他能坚持多久。

甚嚣尘上的质疑声给陈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退却,而是选择了坚持。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北大毕业生都必须坐在办公室里,只要肯放下架子,哪里都能做出一番天地。如今,他的坚持已经“初见成效”: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人称“猪肉大王”。

成为“猪肉大王”就算成功吗?未必。很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人时至今日也想不通,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揣着那么硬的学历,干点什么不行,非得干杀猪这样的“粗活”?这种人,永远也不可能明白,工作是没有粗细之分的,有的只是成功者与失败者。

像蘑菇一样成长

我在德国住了十年,没有看到有人在大街上吵架,也很少看到小孩子打架。有一天,我看到就在我窗外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两个男孩在打架,一个大的约十三四岁,一个小的只有约七八岁,个子相差一截,力量悬殊明显。不知为什么,两个人竟干起架来。不到一个回合,小的被打倒在地,哭了几声,立即又爬起来继续交手,当然又被打倒在地。如此被打倒了几次,小孩边哭边打,并不服输,日耳曼民族的特性昭然可见。此时周围已经聚拢了一些围观者。我总期望,有一个人会像在中国一样,主持正义,说一句:“你这么大了,怎么能欺负小的呢!”但是没有。最后还是对门住的一位老太太从窗子里对准两个小孩泼出了一盆冷水,两个小孩各自哈哈大笑,战斗才告结束。

这件小事给了我一个重要的教训:在西方国家眼中,谁的拳头大,正义就在谁手里,我从此脱离了隔膜党。

——季羡林

成功学中有一个“蘑菇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大多数人刚开始工作或创业时,都像一株被置于阴暗角落的蘑菇,或者被人忽略,或者不受人重视,弄不好还被人有意无意地踩上一脚(各种挫折)。但这没什么不好,当上几天“蘑菇”,经历一些挫折,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更加理性、踏实地去追求、去努力。“蘑菇”的经历对一个人成长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

我们都学过那篇古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最后作者孟子得出了一个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当然没得怀疑,但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视角就可发现,这些古代著名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也都做过“蘑菇”。这样一想,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当然这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养心术。美国人有一个谚语:想让火鸡崇拜你,那就把自己练得像鸵鸟那么大。我们则说,想让别人注意你,重用你,让成功青睐你,那就先像蘑菇一样成长。

惠普公司董事长卡莉·费奥利娜,号称世界第一女CEO,但她刚开始工作时,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生,接电话、打字、复印……在一般的硕士研究生看来,这是无法接受的,但卡莉知道,自己除了一些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外,甚至连接通电脑电源这样的小事都不会,现在还没资格讨价还价,因此她选择了埋头做事,并且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大自然最公平,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维持着万物的平衡。多的,给它减点儿;少的,给它补点儿。而人类社会却是“高岗填土,低洼浇水”,多的,让你更多;少的,让你更少,很不公平。西方有一个与之类似的“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想让好事找到自己头上,惟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成为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奔跑,尽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但是,在你还未成为领头羊之前,你只能像一株蘑菇似的默默成长,直到积蓄起足够的力量。

有本书的书名起得让人很不舒服——《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言下之意,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被人利用,而是没有被人利用的价值。话糙理不糙。一个人,想被人利用也好,想被人重视、重用也罢,前提都离不开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事实上,这也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一。子曾经曰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说白了,就是不要整天担心没有人了解你的价值,要担心自己到底行不行。那些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是自以为是加自艾自怜。

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满腹经纶,学冠中西,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开始,他还只是哀叹自己怀才不遇,恨没有伯乐赏识他这匹千里马。时间一长,他慢慢地对社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这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好在一位老人恰好从这里走过,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老人问他,年轻轻的为什么想不开?他恨恨地说,既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还不如死了算!

“噢?这么说你很有本事?”老人笑着,从脚下的沙滩里捡起一粒沙子,让他看了看,然后随手一撒,对他说:“你能不能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办不到!”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随意扔在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你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在于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就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幡然醒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得不到世人的认可,是因为我们只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不管我们服不服气,话语权和决定权乃至解释权始终掌握在“珍珠”的手中,如果自己还不是珍珠,就不要抱怨不被注意,柏杨先生说过,“那还不如自行车胎漏气的声音有意义”。抱怨,只会让人更加看不起我们。与其如此,不如做一棵默默成长的蘑菇。等我们成长到足够大,再争取我们想要的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