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9572600000014

第14章 平视——平视世界,平视自我(1)

实际上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过程当中,文化上一直有两种心态,一个是全盘西化,觉得西方什么都好,仰视西方的做法,主张全盘西化。第二个是我们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最了不起,是俯视。一个自我贬低,一个自我扩大,这两种倾向经常左右我们的心态和想法,很难避免。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每个生命都不卑贱

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挑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季羡林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陀出外弘法,在某城看到一个扫街妇,她的脸上和手上都是泥垢,衣服又破又脏。看到佛陀从远处走过来,扫街妇立即自惭形秽地躲到了一个角落里。

佛陀有心渡化她,于是径直走过去,对她说:“你为何要逃避我呢?很多人一看到我,或听到我的名字就很欢喜,情不自禁的想亲近我。为何你看到我却躲得远远的?”

扫街妇怯怯地说:“佛陀啊,我也非常敬仰您啊!但我是一个低贱的人,身上又这么脏,我是怕污秽了您,才不敢接近您。”

佛陀慈悲地告诉她:“你错了!在我的心目中,既没有脏的人,也没有卑贱的人。你回去沐浴更衣,再来听我说法吧!”

扫街妇非常开心,她虔诚地跪倒在佛陀面前,行礼说:“佛陀啊!我真的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去听您讲经说法吗?”

佛陀说:“当然,你尽管来吧!”

一边早围满了人,那些自以为有身份地位的人,看到佛陀如此亲近一个扫街妇,都觉得佛陀这么做有辱身份。

佛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清净并不单指外表的清净,而是指心的清净。街道上每天都这么干净,从何而来呢?是因为有像她一样的扫街者啊!她的身体和衣服虽脏,但是她的心地比你们清净。你们看到了吗?她没有骄慢,她无所求,她还拥有一颗谦虚的心。”

接着,佛陀开导众人说:“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所以骄慢自负,对人起分别心,因此你们的心地其实一点儿也不清净。”

说到这里,只见远处走来一位容光焕发、衣着端庄的妇人。佛陀问大家:“你们看看她是谁?”

众人一看,正是那位扫街妇。

佛陀说:“你们看,现在她与你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没有人不喜欢洁净,谁都知道清洁工的工作很重要,但没有人会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清洁工。矛盾的心理,变态的心态!每个生命都不卑贱,有的只是卑贱的人格。没有清洁工、农民工、掏粪工,又怎么显得出衣冠楚楚的伪白领、假小资们呢?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从理论上讲的。实际上,除了出生的那一瞬间,人与人就很少有平等的时候。不用说穷二代、富二代、权二代,单是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兄弟姐妹,就有人受宠,有的不招人待见。

平等,无论古今,都是一种稀缺的东西。因而人们习惯于把不平等视为正常,把平等视为不正常。而长期的不平等环境不是滋生高高在上的主子意识,就是培养卑躬曲膝的奴才意识。就是没有平等意识。平等太少,平视和平等待人也就颇不容易。因而,能够以平等之心待人便显得愈发珍贵。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年轻时,有一次自己去修车,接待他的修车女工长得非常漂亮,技术也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进一步和女工接触,便问她:“你喜欢看电影吗?”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回答。“车修好了,您可以走了,先生。”女工接着又说。

洛依德却有点迈不动脚步,问:“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

“不,我有工作!”女工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

洛依德并不死心,又追问道:“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了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静地回答。

“既然如此,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呢?”洛依德问。

“不!先生,您错了,我没有冷淡。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是明星来修车,我也一样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人与人之间应该这样,但人与人之间往往不这样,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言下之意,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但咱们为什么要吃这些苦呢?是为了做“人上人”。好不容易做了“人上人”,如果还与“人下人”平起平坐,平等相待,那这苦,岂不是白吃了?沿着这一逻辑,在中国,上司与下属、老板与员工、大款与低保户……永远有高低上下之分,绝不可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久而久之,中国人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观念”——势利。

有一次,宋代大儒苏东坡外出游历,走着走着来到一座庙宇,他信步而入,正巧遇到庙中管事的老和尚,这僧人见苏东坡衣着简朴,毫不华丽,心想这肯定不会是什么有权有势的名人,没什么过人之处,用不着巴结,就冷淡地指了指门边的凳子对苏东坡说:“坐。”然后转身对一位弟子吩咐道:“茶。”

苏东坡丝毫没放在心上,他坐在门边的凳子上和老和尚聊起来。聊着聊着,老和尚发现这位客人谈吐不凡,绝对不是一般的书生,心里暗暗后悔刚才太不礼貌,这样想着,他连忙将苏东坡引进大殿,客气地说:“请坐!”然后对弟子高声道:“敬茶!”

坐定之后,老和尚主动攀谈,问起来客的尊姓大名,这才知道面前坐的正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老和尚心想这下坏了,得罪了名人,连忙站起身向苏东坡作揖,热情地把他引进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坐!”又对弟子喊道:“敬香茶!”

休息片刻,苏东坡起身告辞,告别时,老和尚请他题字留念。苏东坡微微一笑,提笔写下一幅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不要鄙视这位老和尚,生活中比他势利者大有人在。老和尚虽然看不起苏东坡,但毕竟为他提供了无偿服务。而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人,即使赚着你的钱,却还是百分之百地看不起你,丝毫不把你当上帝看。

人为什么势利?有人认为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是一种无奈,不势利,就会被打压、被排斥、被坐冷板凳。不管这算不算歪理,一定程度上这是客观事实。但,“势利”毕竟是一个直接与“小人”挂钩的贬义词。人应该平等,应该平等相待。不论他是春风得意,还是穷困潦倒,他首先是一个人,理应得到“人”的待遇。

脱下“优越”的假名牌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曾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所谓“优越感”,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美丽的容貌、殷实的家境、广博的知识等等,都能让人产生优越感。凭心而论,有优越感总比自卑好,但一个人若时时处处都觉得自己很优越,那就不是自信,而是狂妄、嚣张了。心中存有这种轻浮的自我意识,就好比穿着假名牌上街,只能彰显自己的俗艳与肤浅。

有一个笑话,说某研究所有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由于在所里他学历最高,因此他平常的言行举止很是嚣张。

一个周末,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也在。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说跟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鱼竿,健步如飞,蹭蹭蹭地从“水面上”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惊得眼镜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

几分钟后,正所长蹭蹭蹭地从水上飘了回来,继续钓鱼。博士虽然好奇,但放不下架子去问——自己可是博士啊!

正想着,副所长也站起来,同样健步如飞,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博士更是吃惊了:连副所长也这么厉害?

副所长漂回来后,博士也内急了。他思前想后,觉得本科生能过的水面,博士也一定能过,于是拔腿就迈,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把他拉上岸,问他这是演的哪一出?他不好意思地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我却走不过去?我想上厕所……”

正副所长哈哈大笑,笑罢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