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9566700000024

第24章 成就辉煌的欧洲文明(6)

贺拉斯(公元前65年至前8年)是这一时期着名的抒情诗人。他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娴熟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能诵荷马史诗原文,曾专门学过雅典哲学。他的代表作有《长短句集》17首和《闲谈集》18首。前者抒发了作者对内战反对,以及对黄金时代到来的期望;后者则讽刺了罗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落后风习。贺拉斯一生最为着名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歌集》(一译《颂歌集》)和《诗艺》。贺拉斯在诗歌的形式上改造了希腊抒情诗的格律,巧妙的构思加强了诗歌的情趣,在语言上也追求典雅优美,在题材上以友谊、爱情、诗艺为主,融哲理和感情于一炉。他的这些创作特点被时人竞相模仿。

维吉尔(公元前70年至前19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西方文学史将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誉为西方文学的第一部文人史诗。他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史诗《埃涅阿斯纪》。全诗共12卷,是一部长达近万行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是在奥古斯都旨意的指导下创作而成的。史诗讲述了特洛伊王和女神维纳斯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颂了罗马祖先的开国功绩和罗马的光荣历史。全诗体现了典型的罗马风格,诗歌抒发了强烈的使命感,营造出严肃、凄婉和悲天悯人的氛围。维吉尔的抒情诗也很有代表性,以浪漫的田园风光为题材,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牧歌》、《农事诗》和《工作与时日》,这些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时政以及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

奥维德(公元前43年至18年)是黄金时代的又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年轻时曾在罗马学习修辞。他的代表诗作主要是《爱情诗》49首、《爱艺》、《古代名媛》以及神话诗《变形记》。然而。其中以《变形记》最为着名,以史诗格律写成,包括250个神话故事,融汇了希腊、罗马神话,异彩纷呈。它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灵感。着名的《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在框架上都有模仿《变形记》的痕迹,后期的大文豪但丁、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古罗马的散文滥觞于加图(公元前234至前149)的演说文,繁盛于“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罗马统治阶层的政治斗争以及国内的阶级矛盾都非常激烈,加之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已开始形成,这些因素使得许多政治家热心钻研雄辩术,从而推动了散文这一文体的迅速发展。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前43年)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散文家。他的演说词和书信是他散文成就的最佳表现,他的书信现存约900封,主要包括同为16卷的《致阿提库斯书》和《致友人书》。这些书信反映了处于共和国体制末期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政客,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他的演说词现传世的有58篇,有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两类。西塞罗的散文注重形式上的规范,材料组织皆重程序性,文法句式也极为考究,章法上讲究段落对称,声律上强调音调的铿锵有力。他的演说富有激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为了煽动听众的情绪,他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实的手段。西塞罗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成了此后欧洲诸民族散文文学的楷模。

恺撒(公元前102年至前44年)是奥古斯都的养父,是古罗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独裁者,于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刺杀。他在散文上的主要贡献包括他的历史着作《高卢战记》7卷以及以回忆他和庞培之间战争为内容的《内战记》3卷。他的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体现出与西塞罗迥异的风格特点。

白银时代(公元17年至130年)的文学类型

在屋大维死后的100年间,罗马文学进入了史称的“白银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趋于衰落,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不断激烈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和色彩日趋浓厚,文风的绮丽和修辞的堆砌使得文学作品显得虚浮、臃肿。因此,白银时代的文学明显逊色于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地位较低的奴隶主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的作品。

卢肯(39~65年)是白银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创作了史诗《法萨利亚》,在文学史上被认定为继《埃涅阿斯纪》之后最优秀的史诗。

马提阿利(40~104年)是这一时代最出色的碑铭体诗人,他的12卷的诗集《碑铭体诗集》(一译《警句诗集》)收诗1500余首,其诗歌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于含蓄中显现突兀,传达出机智和幽默的气息。

白银时代的抒情诗并没有突出成就,斯泰提乌斯(45~95年)几乎是唯一值得一说的诗人,他擅长描写达官贵族阶层的在闲暇中的生活情趣。

塞内卡(4~65年)是这一时期古罗马最突出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应以精神上淡泊的宁静来对抗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情、仁爱的思想。他创作了9部悲剧和1部讽刺剧,它们多半取材于希腊悲剧,其中的代表作是《特洛伊妇女》。他的作品风格庄严稳重,由于它们是从迫切的教化出发,因而夹杂着大量的道德说教,这就使得其笔下的人物语言和形象都缺乏真实感。

需要注意的是,白银时代的散文并不等同于现代文学上所讲的狭义上的散文,它是泛指拉丁语文学中的“散文体”,与具有格律的诗体相对,包括散文、小说、传记文学和编年史等各种文学样式。

严格来说,欧洲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即诞生于古罗马时期。彼特隆纽斯创作的传奇式小说《萨蒂里卡》(现存2章残篇)广泛地记录了风靡于南部意大利半希腊化城市的闲情享乐式生活。尽管这部作品的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研究者们还是较为普遍地认为它是欧洲文学史流浪汉小说的开端。

而阿普列尤斯是古罗马公认的“小说之父”。他最着名的作品是用自叙形式创作的小说《金驴记》,它在西方文学史上被看作是第一部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长篇小说。

相关链接——“外借”来的罗马医学

古罗马的医学,并非自身独立发展而来,它是从古希腊“借”来的,古罗马人用自己的智慧把这种借来的希腊医学恰到好处地发展起来,并运用在个人生活及公共卫生领域中。古罗马周围大多是潮湿的沼泽地,因而人们很容易受到水患恶瘴的侵害,公共卫生对古罗马人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医药的广泛应用以前,古代的罗马人对付疾病和瘟疫的手段主要是魔术和祈祷,直到公元前1世纪,医药才逐渐走进古罗马人的生活。颇有趣味的是,那时的鞋匠、理发师、木匠等下层谋生者都随心所欲地把医学加入到他们的行业,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开始自制药品,这在当时招来了很多冷言冷语和抱怨。然而,正是在这种风气的推动下,医学在亚历山大城、米利都等地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一些希腊医生,他们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罗马的医学水平,以至于恺撒大帝都让医生成为在罗马有投票权的职业。

在古罗马时代,医师就已经达到高度的专业分工,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的专科,尿道、妇科、产科及眼科等都有专门的医生,此外,还有耳科专家、兽医、牙医等,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女医生,这在当时而言无疑是十分进步的。

在公元30年成书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绝大部分已经亡佚,而保留下来的全是属于医药的部分,这或许证明了当时医学的繁荣。这些作品上至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下迄盖仑的时代,涵盖了6个世纪中最伟大的医学作品。这些作品用相当地道的古典拉丁文写成,书中从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医学专有名词,有很多仍为现代医学界沿用。

古罗马的绘画艺术

公元79年,随着维苏威火山的爆发,着名的意大利古城庞贝以及附近的几个城镇都统统被火山灰和岩浆所埋,直到18世纪,它们才被考古学家们陆续挖掘出来,而正是由于岩浆的密封性,许多古罗马时期壁画都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古罗马绘画的4种风格

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有镶嵌画和壁画两种形式。早期的绘画以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主,它们常常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以叙事为主题的绘画现今保存下来的不多。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的爆发,庞贝等3个意大利城市被火山灰整体埋没。到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后,人们惊奇的发现了废墟中大量的壁画。在对这些壁画作过研究后,学者们据此将古罗马壁画划分为4种风格。

第一种风格,或称“砖石结构式”,主要流行于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壁画装饰不仅盛行于公共建筑,在民间私家建筑也很流行。究其来源,这种风格是从希腊传入罗马的装饰形式,它吸收了流行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常被称为“匀砌式”的墙体建筑技术,主要表现方式是用彩色灰粉摹绘出用“匀砌式”砌成的墙基部分凸出的地方。墙壁的主体为一张大平板,墙面上方边饰为较小的石块排列式样,有时也用一些列柱饰增加视觉上的立体感和节奏感。这种风格的色彩面貌是通过不同颜色和质量的大理石壁画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二种风格,称作“建筑结构式”,约形成于公元前80年。它有两种来源:一是模拟希腊化时期罗马戏剧演出中的舞台布景;二是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流行的一种建筑式样。这种风格是在室内的墙面上用透视法画上建筑结构,造成墙壁另一面还有同样的空间存在的错觉,从而形成在感觉上增大室内空间效果。也就是说,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立体视觉效果。

第三种风格,亦称作“装潢式”,与造成错觉的第二风格刚好相反,它是一种遵循奥古斯都时期古典学院风格特点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凸显了墙壁的环抱形态,还原了墙壁作为一个普通平面的本来面目,主要用单色的水平和垂直两种线条勾画出精致的装饰图框,并将每个墙面分成3个图框,在每个图框的中央都有一幅画。这些画多属于以神话、宗教或田园为题材的风景画和人物画。而墙面的上方,仍然保留了上一种风格以假乱真的建筑结构装饰。

第四种风格,亦称“复合式”,流行于克劳地亚斯皇帝和尼罗皇帝时代,它是在吸收第二种风格和第三种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多样化的装饰类型,充分体现了罗马艺术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用色方面,这种壁画风格的色彩比较鲜明,再加上光影技法的表现,造成了充满生气的色彩对比效果。这种风格的另一特色是画上一出戏剧和它的舞台布景,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关于日常生活和神话的题材,比如对流浪汉形象的勾画,以及对神话和神明的嘲讽等内容。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赫拉克勒斯寻子》、《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在繁琐而逼真的背景中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活动,在视觉上具有华丽明快的效果,同时还有鲜明的空间感和动感,因而它又被称作是“庞贝的巴洛克”。

罗马绘画缘何产生

希腊壁画保存到现在的极少,与此不同的是,罗马壁画的遗迹留存到今天的有很多。这是因为早在罗马共和时期,社会上层的达官显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追求生活的舒适和享受的欲望也大为膨胀。据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回忆,罗马的私人别墅在那时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随之而起的是建筑和装饰设计的趋于多样化。别墅内用于享乐的附属建筑如人工花园、喷泉、亭阁、雕像,这些几乎成了所有别墅的必备设施;而室内的壁画,则成了住宅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组成。

公元1世纪以后,罗马壁画的风格变得更加异彩纷呈、多种多样,个别大豪富的内宅甚至还绘有春宫图,真可谓竭尽奢侈享乐之能事。意大利庞贝城出土的壁画,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古罗马壁画的基本面貌。

罗马的壁画风格虽然不仅体现在庞贝一处,但通过庞贝壁画这一斑,却可以让我们窥见到罗马绘画这个全豹。庞贝古城靠近那不勒斯沿海,在公元前82年被罗马统领苏拉所占。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越来越多超期服役的军人被安置在城里,后来又改用了拉丁语,此时的庞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罗马的领地。

由于庞贝城所处自然条件的优越,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贵族们都开始向庞贝转移,希望能在那里安享美好的晚年生活,许多富贵之人也开始在那里修建别墅。出人意料的是,公元63年,庞贝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损失极为惨重;时隔16年后,维苏威火山又突然爆发,喷射而出的岩浆把山脚下的赫库兰尼姆城和南部几千米外的庞贝城连人带物地活埋在8~30米深的落石与灰浆下。直到18世纪40年代,庞贝古城才被发现继而开始发掘;到19世纪末,通过采用科技手段,庞贝全城才得以挖掘。现在已经建起了专门的博物馆,存放着从地下发掘的文物。

罗马名画《狄俄尼索斯秘仪图》

研究庞贝城出土的壁画,对揭示古罗马的绘画风格、美术史都有重大意义。其中庞贝城内秘密祭祀别墅中的一幅《狄俄尼索斯秘仪图》很值得在这里作一介绍,它属于上面所说的古罗马绘画风格中的第二种,是用于祭祀的一种壁画,它的出现可能与当时从希腊传入罗马的一种秘密宗教团体有关。这间房厅的墙面上画满了与古希腊人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有关的图像。图画从墙面中间展开,上下两端为彩绘的装饰图案,中间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呈横向排列。从画面可以看出,人物活动的情节性很强:有酒神狄俄尼索斯与其妻子——带翼女神;还有半人半羊外形的萨提儿等。参加膜拜酒神秘仪的凡间人物还有少女、老妪和幼童等。从画面上看,这种秘祭仪式似乎要经过某种痛苦的肉体考验才能正式通过。图上左起第一位女性是新加入秘祭的少女,接着是带孩子前来参加仪式的母亲,再后是手捧供物的少女。在靠近墙角的一幅画中,一位少女正拉起披在身上的衣服,显示出恐惧的申请;转角处的第一幅,画的是一位老人与一位男子狂饮的情景,这位狂饮者即是所谓萨提儿。

相关链接——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是古罗马人在继承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方式、吸收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在建筑技术、形制、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广泛创新而成的一种建筑风格。总的说来,古罗马的建筑有几大基本特征,这就是: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的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以及交叉的拱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