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9566700000020

第20章 成就辉煌的欧洲文明(2)

迈锡尼人与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属于同一民族,其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可以说,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是迈锡尼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定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了。此时,克里特已经建立了米诺斯文明,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却比较落后。虽然已经进入铜器时代,但还没有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过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大约持续了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才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在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中发现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其园中有众多的王族墓葬,它的里面葬着丰富的金银陪葬品,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的一墓穴就有870件之多。这些工艺品的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自埃及和小亚、叙利亚等地的。这就说明,当时的迈锡尼王族和贵族很可能曾以雇佣兵头领的身份,一直为克里特和埃及等地服务。

随着迈锡尼国力的日益增强,其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往来,它的经济与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直到圆顶墓王朝时期,随于克里特之后的它便转为可与之抗衡的强国了。圆顶墓不同于竖井墓,竖井墓只是在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圆顶墓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室内还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如同蜂巢一样,因此也被称为蜂巢墓。

在构筑这类复杂的陵墓时,通常都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其形制虽然源自克里特,但在迈锡尼却规模益趋宏大。

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迈锡尼把其自身文明的一些特点也体现出来,比如: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欢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迈锡尼作为爱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明蒸蒸日上,以至于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居上之势。

到公元前1450年,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的迈锡尼人才有机会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也体现了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在统治克里特后,迈锡尼承袭并掌握了克里特在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络的控制权,它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先前克里特原有的线形文字,如今被用来书写迈锡尼语言,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学术界通称前者为线形文A,后者为线形文B)。此后,迈锡尼从公元前1400至前1200年时达到其文明的盛期。

1952年,迈锡尼的线形文B释读成功,它有力的证明了迈锡尼语言是古希腊语的一支。现存的线形文B其绝大多数材料都源自于王室经济文书,其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但它却提供了有关经济方面的珍贵信息。这些内容丰富的材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迈锡尼社会也是奴隶制社会。因为线形文B当中已专有男奴、女奴之词,这些读音与日后希腊语中的奴隶一词有相近之处。在派罗斯的文书中,关于奴隶数目的分类其一有妇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类其二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两类计数总合则分别为1268及709人。虽然在上述材料中没有提及男奴,但从其他材料来看,男奴也不在少数。根据派罗斯小国的规模以及文书所反映的个案情况,我们可知,在当时奴隶数目之多是相当惊人的。

此外,当时文书中还记载了国王贵族占地甚多、农民占地甚少的情况,朴实的农民也同样受到统治者残酷剥削。综合这些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迈锡尼社会和克里特一样,就是近似于东方的奴隶制王国。

公元前1200年以后,迈锡尼文明衰败之势逐渐明显的呈现出来。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也曾模糊提及当时得王朝更迭频繁,战乱相继;考古材料也反映此时的陶器质量下降,生产萎缩,再因“海上诸族”的骚扰致使国际贸易大受打击。当时的统治者在经济衰落之时,很可能会迫使他们依靠武力掠夺,从此各国各城之间的屡屡之战也愈演愈烈,其中最着名的一次大战便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城市特洛伊的战争。这次战争进行了10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然攻下了特洛伊城,但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

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他们无不疲惫不堪,在元气大伤之后,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当时的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元气,因此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利亚人纷纷南下,攻城略地,除雅典之外,他们逐步征服了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从而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相关链接——爱琴海

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千米,东西宽300千米。

关于它的名称之起源有各种解释:一种称源于古爱琴城,当时城里有一位名叫爱琴的亚马逊女王,她葬身于海中;另一种说法称源于忒修斯王子的父王爱琴斯,他误以为忒修斯王子死了,便心碎地跳海自尽,此海后来就被称为爱琴海。

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发祥地就是爱琴海,不久之后,这里又出现了以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明。后来,爱琴海又陆续成为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塞尔柱突厥帝国和奥托曼帝国的领海。可见,这里是民主的发源地以及地中海东部各种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的地方。

爱琴海海岸线非常曲折,港湾众多,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岛屿又划分为7个群岛,即色雷斯海群岛、东爱琴群岛、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萨罗尼克群岛(又称阿尔戈-萨罗尼克群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克里特岛。它的很多岛屿或岛链实际上是陆地上山脉的延伸,希奥岛是一条岛链延伸的末端,萨摩斯岛又是另一条经埃维厄岛延伸而至的岛屿,罗德岛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经克里特岛而至的岛屿。就是这条岛链才使爱琴海和地中海分开。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8000多平方千米。岛屿东西狭长,是爱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岛上还有大面积的肥沃耕地,但其它岛屿就比较贫瘠了。爱琴海岛屿的大部分属于西岸的希腊,一小部分属于东岸的土耳其。

古希腊的兴起与消亡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很广,除希腊半岛外,它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以及它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5、6世纪,尤其是在希波战争发生以后,古希腊的经济生活开始高度繁荣,从而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古希腊灭亡后,这一文明遗产逐渐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并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纷争迭起的古希腊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的约800年,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便在爱琴海地区酝酿。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入侵并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也从此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因为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这一时期为“荷马时代”。

在荷马时代的末期,铁器逐渐得到了推广,并取代了青铜器;而且,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希腊人还利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公元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奥运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公元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希腊人也开始向外推广殖民。在此后的250年里,新时期的希腊城邦遍及了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所有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之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就在希腊城邦逐步向地中海沿岸推进扩展的同时,西亚的波斯帝国也在扩张,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艾奥尼亚希腊诸邦被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发动起义,并得到了雅典的极力支持。起义被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后,随机进攻雅典。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渡海西进,但在马拉松式的战役中,他们尽然被人数居于劣势的雅典重装步兵击败。这也是希腊人赢得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80年,率领着50万大军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再次进攻希腊。希腊各城邦也相继结成同盟,共御强敌。其中希腊联军的陆军主要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虽然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时兵败,但此次兵败却为希腊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波斯人在攻入雅典后,很快就将全城焚毁,但是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却一举击溃了波斯海军。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撤退。希腊人又乘胜追击,解放了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第二次希波战争也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伯罗奔尼撒战争

两次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占据了希腊霸主的地位,雅典海军随机成为希腊各城邦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黄金时代。

在希波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在希腊各城邦中建立起来,为战后的雅典逐渐实现其霸权地位的主要工具。不过,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一直对雅典的霸权深感不满,双方也多次爆发摩擦。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由斯巴达的同盟底比斯进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之间引发的。雅典依靠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进行封锁,而斯巴达则攻入雅典,试图迫其决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便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了和约。

然而,和平并没有维持很久。公元前415年,雅典又对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发起大规模的远征,结果还是以惨败而告终。西西里的远征使得雅典大军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再抵御斯巴达的攻势。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第二年,雅典便向斯巴达投降了,斯巴达也成了希腊的新霸主。不过,斯巴达的霸权也没有维持长久,希腊各城邦始终都陷入在混战之中。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国位于希腊的北部,一直都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是,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一个重要国家。到了公元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统治下,在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马其顿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随机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菲利普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

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各个城邦的起义,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到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

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就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不过,强大的亚历山大军队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爆发了高加米拉战役,此次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亚历山大在这次战役中再一次取得胜利,并乘势攻下了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

据此,亚历山大并没有停止东征的脚步,而是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据此宣告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延伸阅读——古希腊的奥运会

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之地。关于古代奥运会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是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称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就扫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是,国王却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了,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实还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还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也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共和国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至前8世纪,希腊共和国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君主,因而纷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则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最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共和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在古希腊,有4大祭礼竞技赛会,其中以祭祀万神之王的宙斯神,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名声最高。在古希腊所有的运动会中,没有一个比奥运会更受到希腊人重视的,也没有一个运动会的参加者能比奥运会更广泛。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奥运会就是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魅力四射的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包括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文学主要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古希腊时代,英雄行为以及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