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9566700000016

第16章 高度发达的美洲文明(4)

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了象形文字,他们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然而,出土于蒂卡尔的第一块记载日期的石碑,却是公元292年的产物。

如今,玛雅象形文字存下的总量很多,大都刻在墓室、庙宇的墙壁或石碑上,或雕在贝壳和玉器上,或用与中国式毛笔类似的笔书写、描绘在榕树皮、陶器和鞣制过的鹿皮上。仅在科潘遗址中的“象形文字梯道”上就发现了2500多个象形文字,在这座宽8米、为数90级的石头金字塔台阶上布满着古怪而精美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巨型铭刻的杰作之一。

玛雅的象形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宗教性质,象形文字与金字塔坛庙结合得异常紧密。仅存的4部抄本——《马黎手抄本》、《德累斯顿手抄本》、《格马里耶手抄本》和《马德里手抄本》中的象形文字,也无疑主要用于宗教。由此可以推测,玛雅最初的象形文字,极有可能是将玛雅文明中的诸神祗形象中最突出的特点加以抽象化。玛雅文明中的神祗或长着匹诺曹般的长鼻子、或长着野象般的长獠牙,有的脸上还涂着黑圈以代表死亡和腐烂,形象都很特别。但象形文字通常只画神祗的头像,头像即是代表他们的文字。

专家们于是推测,也许玛雅人持万物有灵的观念,比如他们将瓦罐看作瓦罐神、将北极星看作是北极星神。所以,有人看到了千百个不同神灵的头像(面具)造型。这就是玛雅文字的起源及相关特征。

无论如何,玛雅文明都远在美洲另外两个文明之上:阿兹特克只是对玛雅文字进行拙劣的模仿,印加则只会采用“结绳记事”之法。如果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真正标尺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那么玛雅人独立地发展出一套精美绝伦的文字书写体系,可以算作新大陆上最富智慧、最为文明化的民族了。然而,玛雅人留下的几千本书或抄本中,仅存下幸免于西班牙传教士蹂躏的4本。不管是烧在瓷器上,还是刻在石碑、门楣和其他石质建筑上的几乎所有残存的玛雅文字,都由雕刻的文字和符号所组成,要破译这些文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初研究玛雅文字的碑文学家把这些图形和符号当成象形文字来研究,认为每个雕刻的文字都代表一个物体、概念或数字。专家们首先致力于破译玛雅人的数字系统,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在玛雅人的数字系统里,对“0”的使用时间竟比阿拉伯人早了好几个世纪,他们是造诣很高的数学家。玛雅人同时相信时间是循环往复的,为了计算太阳历的季节和年,他们还发明、完善了详尽严密的日历,他们是非常熟练的计时专家和天文学家。

玛雅文明的雏形到了20世纪中叶逐渐分明:玛雅是一个带有哲理性,集祭师、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为一身的民族。他们对于时间流逝的计算和星相的观察尤感兴趣。许多学者相信,那些正处于破译过程中的玛雅雕刻文字肯定与历法、天文和宗教都有密切关系。

通过大量的研究,学者们也获得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俄国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夫在1960年研究玛雅文字期间,发现许多象形文字都含有相隔大约56~64年的比较固定的时间段——这有可能是玛雅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因此她总结出,玛雅文字里写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记录的是历史,而不是宗教。至此,人们第一次从记录故事的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的内容。玛雅文字讲述了统治者和皇族的命名、生日等生平事迹,玛雅文明的历史突然间有了一种特定的意义。

在普罗斯科拉亚科夫之后,科学家们已成功破译了玛雅文明中80%以上的玛雅文字,对玛雅文化和玛雅社会都取得了新的认识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套全新的玛雅象形文字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玛雅预言

玛雅的历法中,有一个以一年为260天计算的“卓金历”。但奇怪的是,在太阳系内并没有一个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根据“卓金历”,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该位于金星与地球之间。这个行星所代表的符号,与我们所熟知的太极阴阳图非常相似,表达了玛雅人对银河核心的描述。

而且有学者认为,玛雅人的“卓金历”记载了“银河季候”的运行规律。据“卓金历”所言:地球现在已处在所谓的“第五个太阳纪”了。在这最后一个“太阳纪”中,太阳系所正经历着的“大周期”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共历时5100年。在此期间,处于运动中的太阳系及地球正在通过一束射线,这束射线来自银河系核心,并且横截面直径为5125地球年。也就是说,地球通过这束射线的时间长达5125年。

玛雅人将“大周期”进行了阶段划分并详尽记载了每个阶段的演化。“大周期”被划分为13个阶段,每个阶段又被划分为20个演化时期,每个演化时期又需历时约20年。

玛雅的“卓金历”循环与中国的“干支”历法很相似,都是循环不已的,而不像西元纪年只是直线发展。玛雅人认为,地球自创世已经过了4个太阳纪。当太阳系中的各个星体经历完这个“大周期”,接受银河射线的作用之后,就会发生根本变化。玛雅人称这个变化为“同化银河系”。

从玛雅预言中的“大周期”的时间上看,至今已到了玛雅人所谓的“地球更新期”。他们认为,今天所处的尾声阶段,是“同化银河系”之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地球要在这个时期中完全达到净化。这个时期过后,地球将走出这束来自银河核心的银河射线,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同化银河系”。

玛雅人的历法精准,他们的预言应该也有一定的根据可依。当今的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天灾人祸不断,玛雅人的预言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玛雅人创造的高度文明令人称奇,但令人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典期的玛雅文明突然消失?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对玛雅文明的湮灭之谜,科学家、考古学家提出了诸多的假设,诸如外族入侵、感染疾病、气候变化、内部战争、人口爆炸等等。在玛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只有极少数贵族和祭司掌握着高深的知识和文化。这些贵族知识分子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生存能力,以至于很快便消失在繁华殆尽之后;玛雅文明在进入奇琴伊察时代后与古典期有着些许不同,虽更具活力,继承者却没办法继续奇琴伊察的精神,因此在西班牙人到达南美大陆之前,便已逐渐衰弱。

延伸阅读——玛雅人有哪些宗教信仰

在玛雅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种宗教是墨西哥的羽蛇神雕像宗教。玛雅的文字、天文历法,以及建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繁荣的宗教活动。可以说,玛雅文明是在神权政治的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玛雅人的最高神叫做“羽蛇神”,是由奎特查尔凤鸟羽毛和响尾蛇组合而成的,既是风神,又是金星(启明星)。传说它给百姓带来了文明和教化,因此它被视为城市的建立者、伟大的组织家、冶金学、数学和天文学之父。除此以外,这对干旱的尤卡坦半岛来说还有一层非凡的意义,因为它还掌管着降雨、农业及丰收。在奇琴伊察的中心,还矗立着一座据说是祭拜羽蛇神的金字塔神殿,名曰库库尔坎神庙,占地达3000余平方米。

至于玛雅人的祭祀活动,他们接受了托尔特克人祭祀文化的影响,频繁而残忍,无论是战争、节日,还是祈求丰收,诸多活动都有相关的祭祀仪式。在祭祀过程中,玛雅人不但准备丰富的珍宝作为祭品,为了祭奠太阳神,他们还会取用活人的心。在玛雅的各个城市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而战败一方通常都会有大批的俘虏被俘,这些俘虏就会被当作祭品处死。

受益于宗教仪式的需要,利用橡胶为玛雅人最先学会。他们用树胶做成球状的东西,很像现在的足球,然后在专门的大球场举行残忍的游戏,游戏双方用除手以外的任何部位传球,要在保证球不落地的前提下设法将球投入墙上的石圈中,输的一方会被当作祭品处死。

探索中美洲的图画文字

文字在中美洲产生的时间很早。早在奥尔梅克文化时期,也就是耶稣纪元以前很久,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其中,有些符号还原封不动地沿用到后来的特奥蒂瓦坎、米斯特克、玛雅、萨波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明中,甚至在16~18世纪的晚期手稿中依然可以看到。

这些文字或被描刻、绘制在木头和石头上,或刻制成浮雕,遍布在民居、宗教建筑及纪念碑的四壁。要想读完这些文字,必须绕行建筑物一周才可以。这些文章大多描述的是观察到的天文现象或记载政府的更迭,并且标明日期,图像丰富而清晰。

图像文字的发展

据推测,中美洲最早是选用兽皮(主要是鹿皮)制作可移动书写材料的。在早期,人们把无花果树皮做成长“纸条”,把带插图的文章写在这种“纸”上。然后把一片片的纸或兽皮卷成卷轴加以保存,或折叠起来,并用2块木片夹住起保护作用,做成“古书手抄本”。“古书手抄本”这个名字,也用来指与此相类似的欧洲手抄本。

后来,人们又开始在硬玉上刻字,这种用硬玉做成的面具和小雕像作为祭品送往远方的神殿。硬玉上一般刻有宗教性短文,并说明其来历,而以神话、历史和宗教为主题的比较复杂的长文,则写在陶器上。

过了很久,随着棉花的种植,纺纱、织布制造的兴起,人们开始在大块的布上记载有着制图及谱系方面的信息。

图画文字的鲜明特征

中美洲的文字体系因形式不同分为几种,但有一个基本体系,就是都以图画为基础。人们将图像详加整理,以译解语言中基本的语义元素和语音元素,随后便可以用来记录人们的思想和知识,并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

中美洲的这些象形文字或图文手稿与现代的连环画很相似,而且每个图形都必不可少。因为画中的每一部分都表示一个概念或代表一个物体,同时也都有语音价值和造型价值。可以说,图画文字是对周围事物直接观察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植物、动物、手工制品,也是对人体各个部位的临摹,并带有不同程度的风格化,有时则完全以抽象的形式。

这些图画文字的每一幅都有特定的意义,绝对不是纯装饰性的,所以我们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图像根据每一组语言的需要都会有所改变,但它们最初还是有固定造型的。

在不同的文明中,符号的排列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玛雅文化中,某些类型的符号是按直线排列的,同时也留出一块水平或竖直的空间便于添加文字,尤其在记录数学算式和按时间顺序记载事件时更是如此。

然而,最早的词符是画在花框中的,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图形来。在中美洲的图像中,最大的图画与其他的画有所不同。在画的大小上通常分为两种:小幅的是雕刻画,大幅的是绘画。米斯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的手稿中不同的主题叠加在一起描绘出的风光景色,使各种信息都一步步地呈现了出来。

在阿兹特克人的纳瓦语中,用来指传统书写系统的词是“Tlacuiloa”,意为“边写边画”或“边画边写”,写和画在这里是指同一个活动。虽然目前专家对破译阿兹特克人符号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阿兹特克人的符号是一个双重图画体系(雕刻与绘画)。它起源于同一固定的造型,都以纳瓦语的发音为基础。

因此,图像主要是借助发音形成符号:由黑色轮廓线确定出一个形体,形成一个界面,在界面内涂上颜色。这样形成的符号,记录下了纳瓦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元素(音节)和语义元素。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字、句和段落。“书写者兼画家”创作的造型和语音作品,也就形成了“图画文章”,艺术家在这些“图画文章”内会标出阅读这些形体和颜色的顺序和方向。

中美洲的象形文字系统与其他系统也有不同,比如它把颜色作为基本要素。这些颜色的音节和其他元素的音节,包括它们容器的形状结合在一起。但这一点决不会削弱它们的表现能力。

这些古书抄本或图画文章在破译之前,必须先用纳瓦语阅读。如果想读懂,读者除了须解纳瓦语之外,还得知道阿兹特克表达系统中代表形状、界面和颜色的密码。

新知博览——古老而神秘的萨波特克文明

萨波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地区。印第安的萨波特克人在大约公元200~1521年创造了萨波特克文明。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宗教中心即着名的蒙特阿尔万城,10世纪时由于米斯特克人的威胁,萨波特克人东迁至米特拉,从而留下了墨西哥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历史遗迹——米特拉城。

在中美洲的古文明中,萨波特克文明不像玛雅文明那样能够影响到中美洲的大片土地,但它的历史也有2000多年,早于我们熟悉的玛雅文明。萨波特克文明分布在MonteAlban山丘,位于今天墨西哥Oaxaca的附近。他们削平山顶后建造了一个广场,另有许多建筑物散布在广场的附近。

萨波特克文明最为知名的是他们杰出的骨灰瓮艺术与建筑成就,同时他们的象形文字也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成熟文字。

历史学家将萨波特克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分为了5个时期。

第一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萨波特克人对附近的部落进行吞并,并在石头上刻下俘虏的造型,今称“LosDanzantes”。

第二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50年):萨波特克开始在MonteAlban山上建筑房屋,稳握MonteAlban的领导权。

第三期(公元250年-700年):萨波特克文明的黄金时代,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在MonteAlban发现的遗迹多数为此时期所建。

第四期(公元700年~1000年):萨波特克文明走向衰微,具体原因不知。

第五期(公元1000年~1500年):MonteAlban只剩少数居民并与东北面的Mixtecs人混居。今天,分布于Oaxaca地区的萨波特克人后裔仍有近35万,但他们与萨波特克文明已基本没有关系。

虽然萨波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它们都受到了奥尔梅克这一被称为“墨西哥和中美洲文明之母”的文明的影响,使得它们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文字和历法等。

特奥蒂瓦坎的成就

公元14世纪,有一座城市被阿兹特克人视为神秘的圣地,它位于墨西哥中部的丘陵地带,阿兹特克人的首都就在这座城市的南面约40千米处。阿兹特克文明的鼎盛兴旺来临之时,这座城市的辉煌与灿烂早已成为过去——在被遗弃了600年之后,这里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