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9566700000015

第15章 高度发达的美洲文明(3)

研究发现,查文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从未互相接触过,但它们都从自己的发源地传播到自己“世界”的其他部分,尽管即使在自己“世界”的范围内它们也从未成为世界性的。奥尔梅克文明向西发展到墨西哥高原、向南发展到太平洋沿海平原和今属危地马拉的高地,而查文文明从安第斯高地向西南发展到相邻的太平洋沿海平原,并经此向东南传播到太平洋沿岸的河流流域。而且,奥尔梅克文明的传播一部分是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的。而同一时期的查文文明,传播似乎是和平的。

不过,这两个文明的扩散即使在各自的范围内,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因为它们实际是形成期中的核心美洲文化更早和更广泛的扩散。核心美洲的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文明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各种自然景观在整个核心美洲、尤其是在这两个地区的同时存在,但在构造、高度和气候上却又完全不同。

古老悠久的奥尔梅克文明

3000年前,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美洲的墨西哥湾海岸上,那时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处于文明的黑暗之中。在高原上,它曾经建造城市,大兴土木;在这些古远的城市之中,它创造了自己的文明……曾经,他们很强盛,但不知什么原因,到公元前900年前,他们突然消失了。在他们的遗迹中,没有找到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因此据科学家们推测,也许是由于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因淤泥堵塞而改道,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转而远走他乡。据传说,今天的墨西哥圣洛伦索就是建立在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之上的。

奥尔梅克文明是现知的、美洲最为古老的文明,它的主要特征有巨石建筑如大型的宫殿、金字塔、大量的小雕像以及巨石雕像等,也有至今仍未被破译的文字体系和玉器,以及各种图腾崇拜如美洲虎、羽蛇、凤鸟,还有橡皮球游戏等等。

奥尔梅克文明显着特点

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产生于中美洲的圣洛伦索高地热带丛林中出现。它早期的中心是圣洛伦索,圣洛伦索因暴力毁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总共繁盛了大约300年。在这之后,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转而成为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

公元前4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明最终消失了,消失的原因至今也仍无可探究,但它却对大量的中美洲文明都产生了影响。奥尔梅克文明中大型的宫殿和金字塔的建造、羽蛇神和美洲虎图腾崇拜等一系列特征,也成为后来中美洲各文明中的共同元素。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应该是中美洲其他文明如玛雅文明、托尔特克文明的源头。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与其他中美洲文明之间属于姊妹关系。

奥尔梅克文明的巨石雕像高达3米,原料多为花岗岩,人像都有凝视的眼睛和奇特的头盔,嘴唇厚、鼻子扁平,就面部特征来说与非洲人很像。一般认为,奥尔梅克的国王应是这些雕像的原型。奥尔梅克还有为数众多的小雕像,这一类雕像在殷商考古中很常见。

在奥尔梅克文明中,奥尔梅克人的最高神是半人半美洲虎神或美洲豹神,其次是羽蛇神、凤鸟神、谷神等。图腾的实质是为了对各氏族进行标记,半人半兽(或者植物、非生物)的含义是相关氏族奉此种动物(或者植物、非生物)为神,相信由这种图腾物而产生生命,人活着时需要靠它护佑,死后会回归到图腾神那里。商周时就有氏族以虎(虎豹不分)为图腾。

至于更早一些的时期,在《山海经》中记载的以虎为图腾的氏族极其繁盛,贯穿于中国整个上古史,比如穷奇、西王母、罗罗(彝族)等都属于虎图腾。早时的萨满教巫师身披鹿皮衣、彝族巫师身披虎皮衣、古巴比伦王及古巴比伦神身披鱼皮衣,都属于类似的图腾观念。

据《左传》中郯子的叙述以及韩国、中国山东等地的考古发现,作为印第安人和东亚人共同神的少昊为凤鸟图腾。虽然印第安人对于凤鸟具体形象的解释与奥尔梅克人有所不同,与羽蛇神分合的做法也与奥尔梅克人不同。但能够推断的是,少昊受到奥尔梅克人与殷商人的共同纪念。人们在圆柱形的玺印上涂上油墨后,便可以在纸或衣服上滚动以拓下图画。此法后来曾被玛雅人所沿用。

奥尔梅克人已经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与玛雅文字相比,虽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仍存有明显的差异性。至于它的文字构成体系以及具体的语言特征,到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奥尔梅克的建筑艺术

奥尔梅克人建造了金字塔、大型的宫殿,雕刻了精美的玉石玉器,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创造了大量的巨石建筑和雕塑作品。

奥尔梅克人最杰出的艺术作品要非“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莫属。这些巨大的人头像显示了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在花岗岩上雕出且高达3米。这些巨石雕像甚至引起了外星人爱好者和神秘现象爱好者们的密切关注。

奥尔梅克人的房屋表现出了他们在建筑艺术方面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由于奥尔梅克人生活在洪涝灾害多发地,他们不得不挖土筑墩,把房屋建在土墩之上,以防大水淹没。目前考古界已经发掘出两种土墩:一种呈数座聚集状,圆形或方形,面积不大,无疑是一般的民居遗址;另一种呈长堤状,长达30米。依据长堤下出土的大量石片、石斧等石器判断,应该是工棚遗址,是供工匠们进行集体劳动的处所。

奥尔梅克人的建筑物均用泥土垒砌而成,且不说一般的民居,就是祭祀中心的底座高台也无一例外。比如着名的拉文塔祭祀台,它位于一座广场的南端,整个建筑高30米、呈圆形,底座直径长128米,面积为5平方千米,用土达10万立方米,一座座神庙或祭台就矗立在这个雄伟的高台上。

奥尔梅克文明时期也已出现了美洲最有特色的神庙形式——壮丽的神殿雄踞在大约10层楼高的塔状高台顶端,远远看去很像座金字塔。这种形式后来也得到传播,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就沿用了这一神庙的建筑风格。

奥尔梅克人的石雕作品、制陶工艺和建墩造房技巧突出地体现了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平。奥尔梅克文明中最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发现于1938年,这些巨大的人头像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奥尔梅克人构思完善,使得这些石像由整块的玄武岩雕出。在这已知的14个巨石头像中,最大的重达30吨,高3.05米左右,所刻是一个青年的头像,十分形象生动。这个青年拥有扁平的鼻子、厚大的嘴唇,他的眼皮显得很沉重,半睁着眼睛,呈扁桃状,他的头上戴着一顶带有花纹的头盔,头盔将两耳遮住了。研究人员认为,这座头像所雕可能是当时的奥尔梅克领袖;也可能是一种纪念物,用来向死者致敬。

除了巨型石像,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黑玉创作了大量的小雕像,或为人像,或为动物形象。在奥尔梅克人眼中,玉石是最为珍贵的物品,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在他们看来,绿玉与“珍贵”和生命自身同义,因为绿色的玉石折射出的颜色好似滴翠的青玉米或荡漾的碧波。因此,用翡翠绿玉做成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也成为奥尔梅克文明中的一大特色。

另外,奥尔梅克人雕刻的玲珑可爱的小型石像也显示了他们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玉石人像晶莹圆润,数量最多的是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有的小型石人像的胸前还佩戴着一面镜类饰物,即使是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用黑曜石凿成镜类饰物仍然能够闪闪发光。

奥尔梅克人的玉雕作品中,有一个神像最为常见,这个被学者们称为“豹人”或“豹娃”的神像带有美洲豹的头部特征,同时表现为人的身形,有时更故意表现为小孩的身形。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的最高神——美洲豹神的象征,这个神像因此往往会兼具人和豹两方面的特点。这些具有方正凝重、深厚圆润风格的玉雕作品既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奥尔梅克艺术典范,又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后来的玛雅人也继承了他们的石雕艺术,使得石雕艺术在玛雅文明时期一度繁荣,整个玛雅地区都遍布着玉石制品和玉石图像。

当奥尔梅克人处于奥尔梅克文明早期时,他们还以灰黄色粗砂为主材料制作陶器,他们所制的陶器器壁较厚,表面一般没有装饰,但均为手工制作。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制陶技术取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黑色陶器。这种黑色陶器具有玛雅文化的特征,器壁虽仍然较厚,但已开始进行表面磨光,并刻上富有代表性的花纹。形状则以钵形器和壶形器为主。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发明闪现了奥尔梅克人特别的智慧。科学家们指出,奥尔梅克人还发明了一种橡皮球游戏,这种游戏对整个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甚至成为各地十分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

奥尔梅克文明的重要影响力

奥尔梅克文明对中美洲有着重大的影响,涉及到了政治结构、等级社会、宗教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至于这种高度发达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学者们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古文明的“母亲文化”,是中美洲古文化及后续所有文化的始祖。

另一种为少数人所持有的观点认为,奥尔梅克是否高于当地的其他文明,现在仍然无法证明,奥尔梅克文明只是与当时文明同步的一个“姊妹”文明。因此他们专门把眼光集中在非奥尔梅克地区,试图在墨西哥盆地中部的瓦哈卡山谷找到古代复杂社会的踪迹。据后来的研究,那里确实有人类文明与奥尔梅克同期出现。于是这部分学者大肆宣称奥尔梅克文明与其他文明同期并存,所以算不上中美洲的文化之母。

然而对此,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如布洛姆斯特博士就指出,墨西哥国家大学的安·赛弗斯博士发现瓦哈卡山谷统治者的宫殿是小型的房屋,由藤条、板条编插而成;而从圣洛伦索遗址来看,这里似乎曾经有过大型的宫殿,并且是由巨大的玄武岩柱子和石头雕刻建造而成。

随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格罗夫博士又争论说布洛姆斯特的结论无法证明奥尔梅克文明高于其他文明。因为他而没提及奥尔梅克人如何在整个地区中成功传播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而只是说了奥尔梅克陶器的贸易。

至于奥尔梅克文明究竟是否为其他文明的始祖,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延伸阅读——奥尔梅克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

在中美洲,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未解之谜的奥尔梅克文明与玛雅文明都曾存在并兴盛过。近来的研究发现终于证实了很多考古学家一直持有的观点,奥尔梅克文明与玛雅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玛雅文明传承于奥尔梅克文明。

令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迈克尔·科博士感到奇怪的是,中美洲地区的各部分都曾受到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而玛雅却是唯一疏漏的地方。但他猜测,当时的奥尔梅克虽在日益壮大,玛雅人却丝毫不感兴趣,所以奥尔梅克文明没能够融进玛雅。

后来,在史前古器物上,科博士与同事找到了一些痕迹,能够说明奥尔梅克文明对玛雅文明产生的影响。奥尔梅克统治者在庆祝仪式上的着装及奥尔梅克文明的艺术、宗教信仰、橡皮球游戏等,从公元前100年起就开始清晰地出现在了玛雅城市中,这从痕迹中可以推断。就连玛雅文明中经典的金色神像也与奥尔梅克神像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另外,玛雅文明中有一些图像——一个神为一群人围着,接受人们献上的食物和水。这些图像涂在玛雅的城墙上,中间这个为人们所敬奉的神的头像与奥尔梅克石像的头像相比,也是几乎一样的。

所以,科博士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中间还经过了另一种文明——伊扎帕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对玛雅文明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进行的。

伊扎帕处于墨西哥恰帕斯内,伊扎帕文明曾经连接了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那里曾经出现过很多古代寺庙,既有奥尔梅克雕像,又有玛雅油画。

神秘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文明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说过。提到玛雅人,大部分人会把他们与美洲丛林联系到一起。浮现在脑海中的也是一群印地安人,他们身着鲜艳羽毛服饰,趁着月光进行着神秘的仪式,法术高强的祭司站在中间,其他人绕着转圈。的确,今天中美洲幽静的丛林之中还有着玛雅人神秘的遗迹,那儿正是他们的居住地。

丛林里的巨石遗迹

提起玛雅金字塔的名气,可以说是仅次于埃及金字塔。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不太一样,埃及金字塔为四角锥形、金黄色,经过几千年的风化作用,已有所腐蚀;而玛雅金字塔不完全为锥形,由灰白色的巨石堆成,呈灰白色,比埃及金字塔要矮一点,顶端有一个祭神的神殿。并且它的四周各有4座楼梯,每座91级阶,加上最顶层的一阶共365阶(91×4+1=365),恰为一年的天数。

玛雅人的建筑中处处可见与天体运行规律有关的数字,除了阶梯数与一年的天数一致,金字塔的四面还各有表示玛雅的1个世纪为52年的52个四角浮雕。可见,玛雅人非常重视天文学数据。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玛雅的天文台不管是外观还是功能,都与现在的天文台很相似,充满着特色。比如凯若卡天文观测塔就建在一个可以通过众多小台阶到达的平台上,巨大而精美。凯若卡天文观测塔是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与现在的天文台相似,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在现在天文台的设计中作为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底楼有4个门对准东、西、南、北4个方位。这个地方的窗户与门廊还形成6条连线,并且至少有3条与天文相关,其中1条与春分或者秋分有关,另外2条则与月亮的活动有关。

凯若卡天文观测塔在玛雅遗迹中是最大的天文观测塔,类似的建筑也出现在其它的玛雅遗迹中,这些天文塔在位置上都与太阳及月亮对齐。近年来,专家们认为,地区性的天文观测网在古时候的玛雅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物足以令人震撼。比如玛雅金字塔,如何切凿巨大的石块,如何搬运这些巨石至丛林的深处,又如何堆积这些十几吨重的石块至70米处?就现在人看来,如果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及交通工具,也是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这个深居丛林的民族,为何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建立一个天文观测网呢?据历史的记载,伽利略在16世纪才发明了望远镜,之后才出现了大型的天文台。可以肯定的是,玛雅人的天文观测网观念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近代才出现了天文观测网的观念,他们的科学与我们今天相比毫不落后。

玛雅文字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