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里万千
9566400000020

第20章 高原、平原与盆地(3)

按照相对高度来分,200米以上的丘陵被称为高丘陵,200米以下的丘陵被称为低丘陵。

按照坡度陡峻的程度,角度大于25°以上的丘陵,称为陡丘陵;角度小于25°的丘陵,则称为缓丘陵。

按照不同岩性的组成,丘陵又可以分为花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种沉积岩丘陵等,如红土丘陵、黄土梁峁丘陵等。

按照丘陵的成因,又可以分为构造丘陵、剥蚀-夷平丘陵、火山丘陵、风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冻土丘陵等;

按照分布的地理位置,丘陵还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的则称为海洋丘陵等。

在丘陵的地区,尤其是一些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通常由于山前地下水与地表水由山地供给而水量丰富,因此自古就是人类重要的栖息之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

世界丘陵的分布

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通常都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附近,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带。

在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和五大湖之间,有一片较大的丘陵地带。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交接地带,也分布着大片的丘陵。在欧洲,法国的东部从朱拉山以西起,到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一带,都属于丘陵地带。

我国也是一个多丘陵的国家,全国丘陵面积有1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10%。自北至南分布,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在黄土高原上,还有黄土丘陵。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还有等江南丘陵。

丘陵地区降水量比较丰富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林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经济也相当有利。

我国的主要丘陵

我国比较着名的丘陵主要有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以及两广丘陵等。

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东南丘陵主要包括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大多在200~6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高度超过了1500米。东南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还有河谷盆地,适合农业发展。

江南丘陵:江南丘陵主要由一系列的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于其间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组成。其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最高峰可以超过1500米。江南丘陵的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华山、黄山、武功山、怀玉山等。附近的盆地主要由红色砂页岩或石灰岩组成,海拔在100~400米。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景观,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在1200~1900毫米之间。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两广丘陵:两广丘陵是指广西、广东两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在东部,多属于花岗岩丘陵,这类丘陵通常外形浑圆、沟谷纵横,地表也切割得非常破碎;西部则主要是石灰岩丘陵,通常地形崎岖,风景也优美,主要的山脉有云开大山、莲花山等。两广丘陵的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数山峰可达到1000米以上。这里的植被多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为赤红壤,盛产荔枝、龙眼、橄榄、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是,近些年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浙闽丘陵:浙闽丘陵位于武夷山、仙霞岭、会稽山一线以东的东南沿海,这里通常山岭连绵不断,岛屿众多,平原与山间的盆地狭小而分散。有两列与海岸平行的山岭组成地形的骨架,其中的一列是以武夷山为主干,向东北与仙霞岭、会稽山相连,这片丘陵主要由古老的变质岩和古生界地层组成;第二列由西南向东北有博平岭、戴云山、洞宫山、括苍山和天台山等分布,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主要由流纹岩和花岗岩组成。浙闽丘陵大多都依山傍海,气候受海洋影响很深,年降水量1400~1900毫米,作物一年二熟至三熟。

江淮丘陵:江淮丘陵是秦岭、大巴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丘陵的东部、南部较高,海拔可达100~300米。江淮丘陵长期都处于侵蚀剥蚀的环境之中,因此地面基本上已被夷平,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和河谷平原。江淮丘陵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山东丘陵:山东丘陵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山东丘陵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数山峰虽海拔不算高,但却气势雄伟,巍峨挺拔。半岛中部的胶莱平原将山东丘陵又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丘陵两部分,在鲁中丘陵区还分布着一片方山丘陵,当地称其为“崮子”,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温带果木的重要产地。

辽东丘陵:辽东丘陵是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构造上属华北地台辽东隆起带。古老的基底变质岩系在铁岭、营口、丹东等地广泛出露,含有丰富的铁矿和菱镁矿。因受海洋季风影响,辽东丘陵年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偶尔也有台风过境,形成局部洪涝灾害。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为赤松和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地势增高,还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矮林等。

川中丘陵:是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又被称为盆中丘陵,西部开始于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东至华蓥山,北起大巴山麓,南抵长江以南,面积约8.4万平方千米,以丘陵广布、溪沟纵横为显着的地理特征。这一地区也是四川东部地台最稳定的地方,大部分地区岩层整平或倾角很小,经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后,地表丘陵起伏,沟谷迂回,海拔通常都在250~600米,其中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同时,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经侵蚀剥蚀后,经常会形成坡陡顶平的方山丘陵或桌状低山,丘坡多呈阶梯状,多达3~4级。川中丘陵西缘的龙泉山为东北向狭长低山,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也是川中丘陵与川西平原的自然界线。

相关链接——世界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

哈萨克丘陵也被称为“哈萨克的褶皱地”,是哈萨克斯坦中、东部的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边则多山地。哈萨克丘陵东西共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可达300~500米。丘陵的西部较平坦,东部较高,而地表却受到了强烈的切割。

哈萨克丘陵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20%,包括有克孜勒塔斯、卡尔卡拉雷、乌卢套、肯特和科克切塔夫等山脉,也是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这里的地表较为平坦,多沙丘和盐沼。而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每年的7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为24℃,冬季因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盆地的形成与特征

盆地,顾名思义,就好比是将一个大盆子放在地上,因此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间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叫做盆地。地处东非大陆中部的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

盆地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构造盆地,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其二是侵蚀盆地,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而成,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盆地的成因主要是源于地壳运动。地下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受到挤压或拉伸,就会变得弯曲或发生断裂。这就使得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果下降的部分被隆起的部分所包围,就形成了盆地的雏形。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都曾经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后来,在地壳不断抬升、泥沙淤积的情况下,处于盆地内部的海、湖逐渐退却干涸,仅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但是,那些曾经在海、湖、河流中生存、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就被埋入淤泥当中,成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质基础。盆地中的岩石沉积大多相对比较完整而连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植物死后也比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学家们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由地表外力,如风力、雨水等的破坏作用而形成。河流从地表岩石较脆弱之处向下方侵蚀,切割而成了大小各异的河谷盆地。在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干旱地区,风力强劲,将地表的沙石吹走后便形成了碟状的风蚀盆地。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一些盆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方,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也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从而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形成盆地。地质学家把这类盆地称为岩溶盆地。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广西等地,就有许多这种类型的盆地。

由于受到比较强的挤压或者拉伸作用,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还会发生断裂,从而使一些“断陷盆地”得以形成。这类盆地多见于我国华北渤海湾、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等地壳活动剧烈的地区。

盆地的特点

特殊地质条件形成的盆地,也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特征。

首先,盆地在纵向上含有的油层系比较多,油藏埋深跨度比较大。从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辽河盆地,一共有19套含油层系被地质学家发现,油藏埋深从550~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复式油气区。

其次,盆地经历了多期的地质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现有资料,仅盆地陆上就发育了8条一级断层,20条二级断层,400余条三级断层,1200条以上的四级断层,形成一级构造单元三凸四凹共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35个,三级构造单元83个,四级断块800多个,可谓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第三是有比较多的储层类型,较大的物性变化,有比较严重的非均质。储层岩主要以正常沉积的多种类型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间类型繁多,储层孔隙度为3%~35%,而且储层由于受沉积等因素影响,非均质严重。

第四是受到多期构造、多种沉积和储层岩性的影响,辽河盆地油藏类型繁多,有较大的油气富集程度差异以及深度变化。按圈闭成因来划分,有构造、岩性和地层3种油气藏,进一步可细分为18种油藏类型。以油气水分布特征来划分,有9种类型。原始含油饱和度47%~75%,已探明油藏的含油丰度从每平方千米不足10万吨到上千万吨。

第五是具有多种油品类型,变化比较大的原油物性。以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等为油品主要类型。

最后是稠油的埋藏普遍比较深,其中埋深1300~1880米的超深层储量为6.95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42.2%,埋深在900~1300米的深层储量为2.91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36.7%。

我国主要盆地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五大着名盆地。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我们又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叫做“中国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省南部,西边起始于帕米尔高原,东边到甘肃、新疆边境,东西长约1600千米左右,南北最宽处约为600千米左右,面积约为53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1000米,在新疆总面积中,约占50%。比四川盆地大2.6倍,比北疆准噶尔盆地大1.4倍,比吐鲁番盆地大10多倍,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天山的北面,地处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西北、东北和南面均为高山所包围,呈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稍有倾斜,东端海拔高度可达千米,而西部的湖沼洼地已下降到200~400米,艾比湖水面高程仅189米,是盆地的最低部位。准噶尔盆地的地形结构类似于塔里木盆地,但四周山岭有许多缺口,所以盆地形状不如塔里木完整。盆地东西两端都比较开阔,成为中国通往中亚的孔道。盆地的海拔平均约500米,向东地势渐高,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