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9559900000018

第18章 艰难的伐俄之战(2)

9月7日上午,法军开始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法军先后发起7次冲击,都被俄军击退。在法军发起第八次冲击时,俄军统帅巴格拉季昂被炮火击中,被抬下战场。失去统帅指挥的俄军很快就抵不住法军的进攻了,逐渐退却。法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占领了博罗季诺。

经过10个多小时的激战,双方都损伤惨重,法军伤亡约2.8万人,俄军则达4万多人。博罗季诺战场上尸山血海,士兵和马匹的尸体堆积如山。这次战役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恶战。拿破仑后来写道:

“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心惊胆战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

拿破仑为法军的巨大损失唏嘘不已,但他也很兴奋,因为莫斯科就在眼前,克林姆林宫即将成为他的掌中之物了。

(四)

博罗季诺战役失利后,库图佐夫率领溃退的俄军来到莫斯科,并在莫斯科郊区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库图佐夫宣布放弃莫斯科。

沙皇也很快就得知俄军不得不放弃莫斯科的消息了,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愤怒。莫斯科城人心惶惶,民众惊慌失措,纷纷逃命。莫斯科大撤退开始了,成千上万辆马车塞满了大路,车辆颠簸着缓慢行进。

库图佐夫派人告知拿破仑,要求在军队和民众撤出之前,双方暂停交火。拿破仑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命令先头部队缪拉率军跟踪敌人,迫使俄军尽可能远离莫斯科。同时,他还下令莫斯科总督由迪罗斯内尔将军担任,带领足够的兵力随他进城,建立新秩序,占领公共建筑,并特别嘱咐要保护好克里姆林宫。

9月15日早晨6时,拿破仑到达护城河边,在那里下马等候俄国代表团前来欢迎他进入莫斯科城。但等了两个小时也没人来。拿破仑派人去打探消息,缪拉送来了报告:莫斯科城没有名流、贵族,也没有代表团,甚至连一个居民都没有了,它已成为一座空城。

没有俄国人的欢迎,拿破仑只好怅然地自己进驻了莫斯科。中午十分,拿破仑带着他的大军缓缓进城。莫斯科的街道异常安静,没有以前拿破仑攻占柏林、维也纳后所受到的热烈欢迎。除了法军,城里没有任何有生命的东西,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拿破仑走在大军前面,径直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的宫殿——克里姆林宫前进。宫殿静悄悄的,拿破仑突然为这种安静和沉默感到窒息。他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似乎有不妙的事情要发生一样。

晚上8点,不妙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莫斯科城的中国区突然窜起火舌,熊熊大火很快就蔓延到市中心,整个莫斯科城都像一个巨大的火炉。

火势很快就窜到了克里姆林宫,拿破仑和士兵们一起参加救火的战斗,向房梁上泼水,眼红铁桶和扫帚扑火。

9月17日,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火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地区,法军进驻的北区和西区都已经燃烧起来,而且在风势的助推下,火势有增无减,豪华的剧场和大型建筑都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火焰越过了克里姆林宫的城墙。

面对狂暴的火海,拿破仑面色苍白,他怎么也不相信,俄国人竟然会纵火烧毁他们的“圣城”。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他不禁感叹道:

“多么可怕的景象!这是他们自己放的火!他们竟然有如此大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人啊!这简直是一群野蛮人!”

克里姆林宫的大火已经无法征服,拿破仑被迫撤离莫斯科,将统帅部搬到城外数英里之遥的彼得罗夫斯克耶宫。

18日,老天帮了拿破仑一把,降下了一场大雨,大火被浇灭了,拿破仑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在几天几夜的时间里,整个莫斯科城遭到了浩劫,四分之三的建筑——6000余幢的房屋被烧成灰烬,其中包括800多座教堂。

在这场大火后,拿破仑了解到俄国人战斗的决心有多么坚决。他决定诱使俄国提议停战媾和,尽快结束这场遥遥无期的可怕战争。

作为战争的获胜者,拿破仑要主动要求与战败国媾和,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法军的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后勤供应和补给跟不上,饥饿的队伍入城后到处抢掠,各种犯罪和暴行不断发生。尽管拿破仑多次严明军纪,但无济于事。

面对这一切,拿破仑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经常对周围的人大发雷霆,但有时又会在几个钟头里保持死寂一般的沉默。看得出,他的内心此刻忧虑重重,举棋不定。

拿破仑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亚历山大缔结和约,然后带着自己的军队体面地撤出俄国,而不是在莫斯科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可是,亚历山大却杳无音讯。拿破仑为此整日坐立不安,他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和平的意愿传递给沙皇亚历山大。

终于,拿破仑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传话人选,他就是莫斯科教养院院长图托尔明先生。他是俄国皇后慈善机关的负责人,与皇家有所挂钩。

拿破仑召见了图托尔明,向他反复强调,此次战役完全是处于政治目的,绝非因为个人野心。他叮嘱图托尔明,他现在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和平。

彼得堡很快就收到了拿破仑的媾和建议,沙皇兴奋不已,他说:

“看吧,拿破仑已经山穷水尽了。不过,我们是决不会与他和谈的,这场战争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俄国宫廷以沉默的方式答复了拿破仑,这让拿破仑震惊了。他本以为已经战败的俄国会抓紧这个机会答应休战,可俄国人没有这样做。拿破仑一向习惯在被征服者的国家下达命令,但这次他的命令失败了。他觉得骑虎难下,并说道:

“我们占领了我国的‘圣城’,如果不签订一个和约离开这里,我们就会被看做是失败的。整个欧洲都在看着法国,没有和平协议,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拿破仑又几次派使者将自己要求媾和的愿望传达给沙皇,但沙皇亚历山大态度强硬如铁,始终不给拿破仑答复。拿破仑日益焦虑,他要面临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五)

1812年10月13日,莫斯科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望着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拿破仑面色阴郁。不久,他就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将领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进攻彼得堡,也有主张坚守莫斯科,等明年天气回暖再与俄交战。

拿破仑权衡再三,觉得以目前法军和俄军的状况,一旦发起激战,法军极难取胜。如果继续固守莫斯科,法军只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最后拿破仑下定决心,撤出莫斯科,一向无往不胜的法军铩羽而归。

10月19日,在占领了莫斯科36天后,拿破仑率领法军浩浩荡荡地开出莫斯科城。拿破仑下令由莫蒂埃元帅带领7000人断后,并于23日炮轰克里姆林宫,但莫蒂埃未执行拿破仑炸宫的命令。

此时的法军有近11万人,他们排成八路纵队在大道上行径,后面还跟着长长的几万辆装有战利品和大炮的马车。

拿破仑计划率军经南线的斯摩棱斯克返回,希望能在卢卡加打败库图佐夫,并借此为此次大规模撤退扫清道路。

但拿破仑的计划被俄国人猜到了,他们法军撤退的路上予以截击。10月23日,法军抵达波洛夫斯克。库图佐夫获悉后,立即将主力调到距离波洛夫斯克不远的莫洛亚罗斯拉韦茨,准备截击法军。

24日拂晓,两军前卫在莫洛亚罗斯拉韦茨展开一场血战。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最后,俄军撤出了阵地。

10月25日,拿破仑在例行视察中险些被敌人擒获,多亏副官的保护才脱险。拿破仑非常生气,他决定改变原计划的撤退路线,停止向卢卡加进军,转而经奥什科夫到莫扎茨克。结果,这支庞大的队伍又改变方向,艰难撤退。

一路上,法军每天都会遭受哥萨克骑兵的袭扰,他们对每一个掉队者都不留情。法军被迫放弃许多伤员,就连满载有战利品的运输车也甩掉了。11月初,内伊奉命指挥后卫,其本部仅剩6000人了。

由于库图佐夫穷追不舍,11月3日,两军在维亚泽玛又恶战一场,法军又伤亡5000余人。

11月5日,天降大雪,这更加剧了撤退的艰难。法军没有像俄军那样,在马蹄上加上钉防滑钉,以致战马在穿越冰冻的江河湖沼时常常滑倒,马腿也不断摔断。

11月9日,拿破仑终于到达斯摩棱斯克,大军团残部到13日也相继汇集那里。此时,法军的生还者仅剩5万人,骑兵所剩战马无几。斯摩棱斯克本是法军交通线上的一个主要兵站,但此时存粮也已消耗殆尽,以致全军找不到任何可吃的东西。

11月14日,拿破仑率部离开斯摩棱斯克,但法军的情况愈加糟糕,许多人跌倒后便再也无力爬起来,以致活活被冻死。马匹大量死亡,骑兵不得不下来步行,最后大炮也不得不纷纷丢弃。到了夜间,天气异常寒冷,越来越多的士兵和马匹被冻死。在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法军的尸体成堆成堆地暴露在外,被狼群啃咬着,被乌鸦啄食着。一位上校感慨道:

“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

11月16日,欧仁的前卫在克拉斯诺被库佐里夫所阻。拿破仑到达后,将近卫军和达武军拉上去,才将俄军击退。同时,内伊的后卫部队也被俄军切断,经过一番激战,部队中的6000人仅剩800人冲出了重围。

现在,拿破仑的大军团正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本来拿破仑是想退往明斯克,然而当得知此地已被俄国海军上将奇恰戈夫占领后,他只能取道北面的一条线路退往维尔纳。在这条退路上,有一条列津纳河。法军要从俄国撤退,就必须渡过该河。然而此时,俄军已经抢占了河上的桥梁。

情势十分危急,许多人都开始绝望了,而拿破仑却很冷静。命运越是掐紧他的喉咙,他就越是强烈地反抗。拿破仑迅速下达命令:在部队的掩护之下,架桥过河。

11月25日晚,法军冒着严寒终于在列津纳河上建起了两座高架桥。然而当部队正在过桥时,俄军忽然从三面杀来,由于运输车辆引起混乱,桥上挤得水泄不通,法军又受了惨重损失,2.5万人在此伤亡。

12月3日,拿破仑抵达摩洛迪和诺,在这里收到了14封来自巴黎的信件。在阅读这些信件后,他决定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缪拉,同时嘱咐元帅们不要将他离开的消息公诸于众,免得影响士气。

12月6日,拿破仑坐上雪橇秘密返回巴黎。

此次远征俄国,法军损失了近40万大军,1000门大炮,18万匹军马,以彻底失败告终。对于这次惨败,拿破仑慨叹道:

“从伟大崇高到荒谬可笑,其间只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