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9559200000020

第20章 遭受纳粹迫害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

(一)

1930年,爱因斯坦接受邀请,前往美国加州的巴萨迪那技术学院住几个月。他之所以乐于接受这一邀请,是因为美国科学界的很多精英人物,如迈克尔逊等人,都集中在那里。去那里,他可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问题。另外,那里正在设法用实验证明他的统一场论。

然而一到纽约港,一切安排都改变了,接连不断的谈话、接见、参观访问……好客的美国人再一次对他表现出来巨大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即使一向思想敏捷的伊丽莎也无法帮助爱因斯坦摆脱这些人。

“请您用一句话说明一下什么是相对论。”

“您这次为什么没有随身带来小提琴?”

“您认为宗教能够促进和平吗?”

“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

问题铺天盖地,似乎爱因斯坦就是无所不知的全能上帝。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个“假期”简直是最为累人的一次。在巴萨迪那,爱因斯坦讲授了一系列的课程,参加了一些科学机会、座谈和私人的交谈。不用说,还有很多隆重的接待。出于礼貌,爱因斯坦不得不应酬。

1931年,爱因斯坦夫妇回到德国。秋天,他们又一次访问了美国加州技术学院,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德国。

当爱因斯坦1932年回到柏林后,获悉的最新选举消息让他大吃一惊。德意志共和国的新总统是年老的兴登堡元帅。一些群众因为他在一战期间取得的胜利而崇拜他,但崇尚民主政治的德国人却深感不安,因为兴登堡总统与他的同党都痛恨共和制。他们担心这位老总统会不会继续加强戒备,夺走人民的自由。

1932年秋,爱因斯坦遵守诺言,第三次前往巴萨迪那过冬。这一次出行,他的预感很不好,好像再也回不到柏林了一样。爱因斯坦的表现让伊丽莎感到不解。

然而当年年底,伊丽莎终于明白了,爱因斯坦的忧虑并非毫无根据。1933年,有消息传到美国,兴登堡总统已经认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德国的形势更加严峻,排犹势力也更加嚣张。

在希特勒眼里,爱因斯坦已经犯下了不可原谅的罪行:着名的和平主义者、国际主义者,还是一位犹太人。因此,对于这个曾经为祖国带来无比荣耀的伟大科学家来说,德国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

希特勒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对德国的犹太人一再作最严厉的指责。他宣称,在和平主义者及共产党的协助下,犹太人使德国在战争中失败。虽然犹太人在德国的总人口不到十分之一,但希特勒却指责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工商企业,造成德国人的失业与痛苦。他还宣称,不管这些犹太人或他们的祖先在德国已经居住了多久,他们仍然不能被视为德国公民。

在这期间,爱因斯坦在国际联盟的活动也更加激起了欧洲反动派对他的敌视。不仅欧洲,美国人也有人起来反对他。在他第三次前往巴萨迪那时,就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

不过,爱因斯坦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对自由、平等的呼吁。在离开加州之前,爱因斯坦在接受《纽约世界电讯报》的采访时说:

只要我能选择,我就会只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在那里,普遍遵循的准则是公民自由、宽容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自由就是人们有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个人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就是尊重他人的任何信仰。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是不存在的。那些对于国际谅解有杰出贡献的人——其中有一些是第一流的艺术家——正在德国受到迫害。

一个人精神受到压抑,就会得精神病;同样,一个社会组织面临严重的难题也会害病……我希望不久之后,德国将恢复到一种比较健康的气氛中;我也希望,像康德和歌德那样伟大的德国人,不仅常常被人怀念,还应在公共生活中,在人民的心中,以及通过他们矢忠的伟大原则的实际遵守,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不久之后,爱因斯坦就离开了加利福尼亚到了纽约的总领事馆。他听说希特勒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他之前在书中所提到的种种疯狂计划,于是前往纽约会晤德国领事。

德国领事很尽责地将现政府打算公平对待每一位公民的纳粹谎言又重复了一遍,然后说:

“如果您没有犯错,您在柏林将如您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样。”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爱因斯坦礼貌地说,“我只愿意留在一个政治自由,而且在法律上对所有人民一视同仁的国家中。但是,目前德国并没有这种情况存在。”

随后,领事馆的一位官员紧随爱因斯坦走出了领事的办公室。他紧张地回头望了一眼,然后低声说:

“领事先生这样说只是为了尽到他的责任,但我愿意冒险地向您坦白说一声,您不回德国是很聪明的决定。”

爱因斯坦对他的警告深表感激。难道他的祖国情况真的如此糟糕,任何崇尚自由的人都无法安全地待在国内吗?

(二)

1933年春,爱因斯坦夫妇离开美国,前往比利时。他们在比利时海边的避暑胜地科克奎找到了一栋比较舒适的住宅住了下来。

比利时国王颇有学者气质,也一直都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经常邀请爱因斯坦到王宫作客。伊丽莎白王后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音乐家,并且还是一位技艺颇高的雕刻家。有一次,她将一件刚刚完成的作品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认真地告诉她:

“您真的不愧是一位王后。”

王后听了,十分高兴。

如果不是每天都有恐怖消息从纳粹德国传来,爱因斯坦在比利时的生活可以说相当快乐。

纳粹要普鲁士学会开除爱因斯坦教授,结果遭到了普朗克会长、能斯特博士和许多老科学家的反对。为此,德高望重的普朗克教授受到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的狠狠训斥。

爱因斯坦很清楚,纳粹是一批人面兽心的家伙,为了不让朋友们因为他而遭受不测,他主动写了一封辞职书寄给普鲁士学会。同时他也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他无法为德国提供任何服务。

普鲁士学院中也出现了许多懦夫,为了表示对纳粹希特勒政府的忠诚,最终学院发表了一份特别声明,断绝与这位20多年来为学院带来无上荣耀的科学家的一切关系。

起初,爱因斯坦的朋友以为,纳粹这场暴风雨很快就会过去,教授很快就可以安全地回到祖国。但很快,这些乐观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疯人院。在这所疯人院里,除了管理员之外,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

当年爱因斯坦因为对德意志共和国的忠诚而恢复了德国公民权,这是他的一项错误。如果他继续保持瑞士公民权,以外国人的身份,或许还能够保住他在德国的那些被纳粹政府没收的财产。因为伊丽莎的女儿写信告诉他们,爱因斯坦公寓里的藏书——包括他的相对论在内,连同其他书籍,都被当众焚毁了。而他们位于郊外的小别墅也被没收了。

“我们不会为了被抢去的那栋房子及存款而忧虑,”伊丽莎勇敢地说,“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让我们的女儿和她们的丈夫都安全地逃出德国,比利时政府也将会尽力保护我们的。”

不过,不断传来的坏消息还是让伊丽莎很不安。据传,此时德国纳粹已经悬赏2万马克要爱因斯坦的脑袋。

爱因斯坦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仅不当回事,还摸着自己的头,笑着说:

“我还不知道我的这颗脑袋这么值钱呢!”

伊丽莎可笑不出来。她知道,纳粹德国的秘密特工人员在欧洲的每个国家都很活跃,而且比利时距离柏林太近了,纳粹分子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爱因斯坦的老朋友法兰克教授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赶到比利时。凭着一路打听,才找到爱因斯坦的住所。

法兰克苦口婆心地劝说爱因斯坦,让他暂时离开比利时。爱因斯坦最终答应了,但却坚决不肯化装走,因为有伤自尊心。他说:

“要是我倒下了,也一定要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啊,这是好心的爱因斯坦先生啊!”

离开比利时,有两个可以选择的去向:一个是去法兰西学院任教,这是爱因斯坦很愿意,但最终因法国政府怕激怒德国而未能办成;另一个就是应普雷斯顿高等研究所之邀,到美国工作。爱因斯坦最后只能选择后者。

1933年10月,爱因斯坦夫妇乘坐一条租来的偷渡船,趁着夜色横渡多弗海峡,一踏入英国境内就坐上了前往伦敦的火车。

到达伦敦逗留几天后,在英国特工人员的护卫之下,爱因斯坦夫妇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远洋轮。一周后,爱因斯坦到达美国,在普雷斯顿安顿下来。

(三)

普鲁斯特是个远离闹市的安静小城镇,整个城镇宛如一个到处长满各种神奇树木的巨大公园。尤其是深秋时节,林木经霜变红或变黄,五彩纷呈,显得十分美丽。所有建筑几乎都是哥特式的,教堂的钟声时时在空中回响,让人感到这里仿佛是牛津。

爱因斯坦受聘于普雷斯顿高级学术研究院,这也是美国最进步的一所学校。弗兰克斯纳博士创设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能在自己学术专长范围内继续进行研究。

在这所高级学术研究院内,爱因斯坦教授享受到最大的自由。他不必定期上课,从而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方面。爱因斯坦虽然喜欢这样的环境,但又感到有些不安,甚至是难为情。在他看来,不必承担教学任务,凭内心要求做研究工作而拿钱是不行的,因此他总想做些与基本研究活动无关的事情来作为生活费用的来源。

此时,德国纳粹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积极扩军备战,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德国难民营中的犹太人越来越多。

爱因斯坦吩咐秘书海伦小姐,每月从他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寄给他的德国朋友和普鲁士科学院的同事。而对于稿费和演讲费用收入,他也事先说好了,全部直接转到难民组织中去。

为了能多筹集一些钱帮助犹太难民,爱因斯坦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纽约首次举办了个人小提琴音乐会。尽管票价不低,但人们还是慕名而来,以能够一睹名人的演奏风采而自得。演奏会的收入,爱因斯坦全部交给了希伯来大学校友会的人,用于帮助巴勒斯坦和波兰的犹太人。

伊丽莎也很理解丈夫,为了能更清楚地掌握犹太人和难民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情况,她还组织了“巴勒斯坦妇女同盟会”,协助爱因斯坦的工作。

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1934年5月,伊丽莎不得不回欧洲一趟,因为她的大女儿得了重病,正在巴黎住院。但她回去得太晚了,因为女儿在这之前一直向母亲隐瞒病情。伊丽莎刚到巴黎不久,女儿就去世了。

伊丽莎十分悲痛,然后带着大女儿的骨灰回到普林斯顿。幸好另一个女儿玛亚特也搬到普林斯顿与他们一起居住,才让伊丽莎感到稍许慰藉。

这年的冬天,伊丽莎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爱因斯坦忧心如焚,整天不离妻子的床边。对此,伊丽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他曾经被我的病情搞得心烦意乱,失魂落魄,我从没想到他会如此深爱我,这让我感到安慰。”

1935年夏,爱因斯坦夫妇搬到了萨兰纳可湖畔的一幢美丽的别墅中。在这空气清新的加拿大湖畔的森林中,伊丽莎的身体又有所恢复,爱因斯坦便又返回研究院继续工作。

后来,伊丽莎的病情急转直下,不可避免的不幸终于发生了。1936年12月20日,伊丽莎撇下爱因斯坦撒手而去。

没有了妻子的陪伴,爱因斯坦感到周围一片凄凉。此后,他也流露出更多的独孤和忧伤。

伊丽莎去世后,爱因斯坦便用拼命工作来打发寂寞的时间。只要生命的火花还在他身上燃放,就没有一种力量会将他从追求统一场论的战场上拉开。那些极其抽象的思维和理论,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就像新鲜的空气一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