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9559200000017

第17章 德国的和平主义者(1)

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于人类和对于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爱因斯坦

(一)

在1914年11月时,爱因斯坦曾组织德国反战的知识分子,为争取正义与和平工作。德国战败后,在反战人士爱因斯坦出乎意料地获得巨大成就的事情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尽管当时《柏林画报》整页都刊载了爱因斯坦的巨幅照片,尽管将德国唯一的荣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医学博士”头衔授予了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毕竟是瑞士人,而且是被日耳曼民族视为异教徒的犹太人。

因此,一些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便开始向相对论发难,并对爱因斯坦进行人身攻击。有个名叫保罗?威廉的人跳出来,到处散发广告,说要与爱因斯坦教授面对面辩论相对和绝对的问题,地点就定在豪华的柏林音乐厅。

到了辩论的那天,柏林音乐厅里挤满了怀着各种心态的人,但就是不见爱因斯坦到场。没办法,威廉只要唱独角戏。

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说:

“爱因斯坦的那个相对论,根本就不是什么理论,而是一部拙劣的科幻小说。科学否认绝对,无异于自杀!”

全场都跟着欢呼鼓掌。这时,有个穿着黑色皮外套的听众,一面笑嘻嘻的拍着手,一面站起来朝外走去。等人们发现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时,他早已不见了踪影。

对于这些对他进行非科学性攻击的人,爱因斯坦通常都没有太大的耐心,有时也会表现出比较反感的情绪。许多德国激进分子和反动派都憎恨爱因斯坦既是一个犹太人,又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有一次,在爱因斯坦担任主讲之一的柏林会议上,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最后竟然要动用武装警察来对爱因斯坦予以保护,这真是让人难过的事。

爱因斯坦在答复对他个人所做的一次最严厉的个人攻击时,仅仅只是宣称说,这种攻击根本不值得回答,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

这类攻击也深深地伤害了爱因斯坦,他一直都希望德国人好战的思想能够完全消失,因为战败后的德国皇帝已经流亡国外,德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被称为德意志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德意志帝国已经完蛋了,军国主义已经垮台了!

而事实上,这位对于自然界看得比谁都透彻、清晰,埋头于研究宇宙间最普遍规律的物理学家,对社会和政治的了解过于简单了,甚至近乎于天真了。

其实早在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天起,早已背叛了自己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领袖、共和国临时总统、马靴匠出身的艾伯特先生就已经与陆军首领做了一笔秘密的交易:艾伯特以答应镇压革命左派为条件,请陆军支持临时政府。议会大厦和总理府重重帷幕后面发生的这些脏脏的勾当,是爱因斯坦和无数善良的民众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他们还以为德国战败创造了奇迹,从今以后,德国即将出现和平、民主、自由和社会主义了呢!

由于共和国领袖向反动派投降,与他们沆瀣一气,反动派便得寸进尺,趁机将战争失败归罪于所谓“十一月罪人”的出卖,并叫嚣着要清算“十一月罪人”。

所谓的“十一月罪人”,其实指的就是那些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在和犹太人。而爱因斯坦正好三者俱全。他不仅是犹太人,还是着名的、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在政治倾向上,他更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左翼,是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人们甚至将他看成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虽然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政党。

因此,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成了反动派们要清除的对象。

(二)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厌恶德国的军国主义政策,这是他的直觉,也是他善良正义天性的使然。为此,他坚决放弃德国国籍,或许他早就预感到德国是容纳不下他的。

到1919年时,爱因斯坦的名气如日中天。但是,德国人却抱着一种很复杂矛盾的心情来看待爱因斯坦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利,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一落千丈,而此时爱因斯坦的巨大声名却成了统治者利用的资本。他们想借助爱因斯坦的名气,让爱因斯坦去周游世界,宣扬德国,并为德国经济复苏带来好处。

可不久以后,统治者们就发现,一位像爱因斯坦这样有着独立人格的“和平使者”根本不适宜做资本输出的开路人。相反,爱因斯坦还在法国——德国人当时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发表反战言论。这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当时,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就发表评论说:

“无论如何,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警告他,对他这样一个有职在身的德国人来说,与法国人做学术亲善在时机上极不相宜。”

于是,一些对有民主思想的科学家的敌视行为便开始有组织地蠢蠢欲动起来。

德国的不友好气氛,让爱因斯坦也渐渐感受到自己已身处危险的境地。

就在这时,从苏黎世和莱顿发来了热情的邀请,请爱因斯坦离开饱经战争创伤、自身处境又十分危险的德国,到中立的瑞士和荷兰去,那里既有丰厚的待遇等着他,还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等着他。但是,当年痛恨德国、不愿做头等强国德意志帝国公民的爱因斯坦,这时却反而眷恋起战败的德国来。

1919年9月,爱因斯坦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

我答应过普朗克,决不背弃柏林……我在政治上的希望正在实现,如果不必要的出走,这将是小人行径……在大家感到屈辱的时刻,离开那些对我有深情厚谊的人们,将使他们加倍痛苦!

是的,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刻离开德国呢?战争的结果是德国无条件投降,割地赔款,然而德国大地却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绝望的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岁月里为德意志民族争来无限荣誉的科学巨人,成为“德国的国宝”的爱因斯坦,是德国人唯一精神上的安慰与骄傲。德国人民意识到这一点,爱因斯坦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何况在这反对叛乱、拯救民主的岁月里,他还感到了一种自己从未有过的与德国人的密切关系!

同情与支持弱者,这一个总也改不掉的习惯,使爱因斯坦为了支持脆弱的德意志共和国,不顾个人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的安全与独立性,放弃了曾经为他提供安全保护的瑞士国籍,在这时决定将自己的命运与德意志共和国联系在一起,毅然决然地使自己成为一名德国公民。

随后,为了共和国,为了和平,爱因斯坦积极地参加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参加了“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并积极在其中活动。

开始时,他收到国际联盟秘书长寄给他参加“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的邀请柬时,并不知道这一组织具体做些什么,只知道它是为了和平事业进行国际合作。委员中有洛伦兹、居里夫人等这些信得过的老朋友,于是他欣然同意了。

但首次会议尚未召开,爱因斯坦就提出辞职,这主要是为了抗议德国日渐抬头的排犹势力。爱因斯坦的意思是,既然他们认为犹太人无权代表德国科学,那么就请他们另外选人好了。

爱因斯坦的辞呈如同巨石落水一般,激起了国际联盟巨大的波澜。要知道,爱因斯坦可是哥白尼牛顿式的人物,“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没有他怎么能行?

于是,国际联盟马上派人前往柏林,对爱因斯坦再三挽留。爱因斯坦经不住劝阻,只好收回辞呈。

1924年7月25日,爱因斯坦出席了国际联盟的“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