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9559000000021

第21章 周旋于美英之间

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土中;而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

——富兰克林

(一)

1766月2月,《印花税法》被废除后,富兰克林要求宾夕法尼亚议会准许他回到美洲去。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州议会任命他为下一年该州驻英的代理人。

这时,英国当局对美洲殖民地的压迫更加变本加厉了。1766年7月,罗金厄姆内阁因《印花税法》的废除而倒台,英王授权威廉·皮特组成联合内阁。皮特向来以精明果断而闻名政坛,但此时他一进入暮年,上台不久就因痛风卸任了。这样,政府的领导权便落入财政大臣查尔斯·唐森手中。

唐森曾是《印花税法》的有力支持者,而且一向不对北美抱友善态度。上台后,他更是想方设法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和压榨。

从1767年5月起,英国政府便连续颁布了好几项由唐森提出的条例,诸如:《中止纽约议会条例》,宣布临时解散纽约州议会,因为纽约议会曾反抗1765年英国颁布的惩治叛变条例——该条例规定殖民地须缴纳特别税,供养殖民地境内的英国驻军的开支。

另外的两个条例也是为征税而制定的,如征收从英国输到殖民地的货物——纸张、玻璃、铅、颜料、茶的入口税,用来支付殖民地司法和行政的经费,并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任何民房、货栈、店铺,搜查违禁品及走私货物等。

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再次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9月,英国内阁再次出现变动:唐森死去了,由诺斯勋爵继任。新内阁不仅表示《唐森条例》继续有效,而且还向北美殖民地尤其是波士顿派出收税的官员,去那里制止走私、收取关税。至此,关税已成为强加在殖民地人民头上的一种赋税。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富兰克林再次担当起维护北美洲殖民地权益的职责,对英国政府这种不明智的统治方式表示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人民则以更加激烈的方式展开了反对《唐森条例》的斗争。1768年,马萨诸塞议会联合弗吉尼亚议会共同向殖民地各地发出了一个《通告令》,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议活动,坚持“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

很快,各殖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不进口英国货的浪潮,商人们也积极进行违反《唐森条例》的贸易。妇女们也在统一的组织下,纷纷公开纺纱织布,鼓励人们穿自制的布衣,抵制进口英国的布匹衣料等。

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在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一个抵御英货的协会,并宣称:

“任何人如果通过演说或着文,维护或坚持除本殖民地协会以外任何人或团体有权利或权力向本地居民强派或征税者,都将被视为英王陛下殖民地的敌人。”

为了抵御英国的武力镇压,一些地区的议会还以防范印第安人为名,号召居民们拿起武器,严阵以待。

殖民地抵制英货运动的结果,令英国对北美的贸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又被迫废除了《唐森条例》。

(二)

在殖民地人民的强烈抵制之下,《唐森条例》虽然被废除了,但英国当局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加剧,最终酿成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惨案——“波士顿惨案”。

1770年3月5日,驻波士顿的英军与当地群众发生冲突,英军指挥官普利斯顿上尉竟然下令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成打死4人,打伤多人,造成了流血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瞬间便震动了整个北美洲。群众反抗斗争的浪潮再次高涨,大有革命爆发瞬时爆发之势。这时的富兰克林继1768年被乔治亚、1769年被纽泽西委任为代理之后,又于1769年12月被委任为马萨诸塞的代理人。作为殖民地几个州的代理人,富兰克林坚决站在殖民地飞一边,为北美洲殖民地的利益奋斗。

同时,富兰克林也隐隐约约地感到:在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即将会看到大英帝国的一场悲剧——北美殖民地与母国的分裂。在这场反对《唐森条例》的斗争中,富兰克林逐渐对自己的过去帝国观念产生了厌倦,认为它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而已。

富兰克林不仅预测到了美英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而且也预言了结果:胜利终将属于殖民地人民。但他始终认为美英决裂会是一场灾难。他说:

“我不敢妄称有预言家的天分,历史表明,由于这样事态的发展,伟大的帝国曾经化为灰烬;最近的我们有如此之多的理由去抱怨的政府措施表明,我们正处于同样的进程中,表明如果双方不表现出更多的明智和谨慎,我们可能会得到同样的下场。”

与富兰克林在英国乃至欧洲的学术圈子里广交朋友、声名渐增的同时,英国国王和内阁对富兰克林却怀着另外一种感情。

他们觉得,这个美洲殖民地的代理人不断向他们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权益,英国政府的任何政策凡涉及北美殖民地利益者,都会令他警觉并积极采取行动,或向各方面要人游说,或撰稿在报刊动员公众舆论,措辞虽然不失分寸,但却毫不让步。所以,英国当权者决心将富兰克林从英国政坛和英美事务中驱除出去。

就在这时,哈金森事件突然发生了,它将富兰克林深深地卷入到矛盾斗争的旋涡当中,并促使这位温文尔雅的北美绅士与英国政府彻底决裂。

1772年冬,富兰克林得到了一宗时任马萨诸塞总督托马斯·哈金森及其内地安德鲁·奥利弗在1767-1769年间写给当时的英国政府要员、银行家威廉·惠特利先生的信件。在写信时,哈金森是该殖民地副总督,奥利弗为总督秘书,都是北美“一些最有身份的人”。

由于二人在印花税风潮中受到了北美人民运动的冲击,住宅也遭到了某些激进分子的围困或毁坏,因此他们对北美人民及其反英运动怀有刻骨的仇恨,希望英政府能对殖民地人民进行严厉的惩罚和镇压。在往来的信件中,他们便流露出这种极端仇视的心理,公然要求英政府对北美殖民地严加管束,甚至要求政府派军队进行镇压,用武力恢复殖民地的秩序。

同时,他们还要求剥夺殖民地议会的官吏任免权,由英国王室任命总督、法官等官吏。哈金森甚至的一封信中狂妄地叫嚣:

“必须果断地从英语中删除‘自由’一词。”

这些信后来便转到了富兰克林手中。至于是谁传给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为了信守诺言,始终没有披露。

在拿到这些信后,富兰克林认为有必要让马萨诸塞的领导人知道信中的内容,以便让殖民地人民清楚他们斗争目标应该是谁,让反抗斗争逐步升级的北美殖民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群众认识到是英王和英国内阁误信了这些人的报告和建议,才对殖民地使用镇压手段的。富兰克林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双方消除“误会”,以保持英帝国的联合与统一。因此在1772年12月,富兰克林将这些信件的原件寄回了波士顿。

可以说,这时的富兰克林虽然对英国政府对待殖民地的态度颇感失望,但他还是对英国怀有感情和幻想的,希望能尽量缓和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导致英国和北美殖民地彻底决裂。他认为,这样的解决对双方都是极为不利的,北美人民会受到更加严酷的压制,而英国则可能因此而彻底失去它的殖民地。

(三)

尽管富兰克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态度温和的,但现在他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大英帝国统治的危机已经积重难返,英美两地的矛盾必将因英国内阁的顽固立场而愈演愈烈。他甚至开始意识到:在英美这一问题上,英国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他认为国王是受到了某些人的蒙蔽。

不过,富兰克林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这一想法,只是在1773年7月中旬给儿子的信中谈及这一问题。他写道:

“不要外传,我坦率地告诉你,近来我对我们实行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出自于国王。他在许多事情中扮演了他的朋友所认为的强硬角色。国王接受了一些错误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富兰克林强烈地感到,英美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了,如果英国政府不马上悬崖勒马的话。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1773年9月,富兰克林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缩小帝国要诀》和《普鲁士国王赦令》,向英国当局发出了最为严重的警告。

《缩小帝国要诀》以幽默辛辣的笔触对英国在北美犯下的罪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北美这块殖民地。他指出:

“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如同一块大饼,其边缘部分最容易消失。为了能在姜饼烤好后毫不费力地将它们弄碎,聪明的烤饼师傅会在烤制前就已经将饼在某些地方半切开了。”

这是富兰克林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最为大胆的言论,其锋芒直指那些平日里对北美殖民地及其代理人颐指气使的朝廷重臣。

而同时发表的《普鲁士国王赦令》一文,富兰克林将影射的矛头直指英国国王。文中的普鲁士王弗雷德里克大帝向普鲁士的殖民地不列颠发出敕令,指责不列颠不向普鲁士输捐纳税。尽管普鲁士“在上一场战争中为保护这块殖民地和法国军队打过仗”,但他肯定不列颠不应该反对普鲁士的“公正而理智的管理”,因为这是模仿不列颠自己的作法而实行的,也是“从不列颠用于对待它自己的爱尔兰和美洲殖民地的好政府的国会法律,不列颠王公们的指示,以及两院的决议”中引用来的。

这种辛辣的讽刺和振聋发聩的呐喊,表达了多年压抑在北美人民心中的愤怒情绪。富兰克林认为,在通过多次呼吁、请愿和谈判毫无效果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比较特殊的刺激,也许能够让英国政府意识到北美人民的痛苦和呼声,从而促使他们取消各种错误的政策,从而恢复英国与北美之间的和谐关系。

但是,这也只是富兰克林的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历史的发展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在这两篇文章发表不久,“波士顿倾茶案”又发生了。

在1773年下半年,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日渐恶化,茶叶成为这一时期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在《唐森条例》被废除后,茶税仍然保留着,殖民地商人只能用走私的办法运进茶叶。

1773年,英国政府通过法令,允许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廉价销售积压的茶叶,并只对东印度公司征收轻微的茶税。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输入北美的茶叶价格就比走私的茶叶价格便宜50%。为了实施这一条例,英国政府还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购买走私的茶叶。而东印度公司在运进茶叶的同时,还会捎带运进其他货物入口,这就必将干扰殖民地的市场。

这种做法令殖民地的走私商人感到了恐慌,于是这些商人便以爱国为由,发动群众,抵制东印度公司运来的茶叶:在费城和纽约,被动员起来的群众拒绝卸货;在查尔斯顿,茶叶虽然运上了岸,但不准发售;在波士顿,在“走私王”的汉考克和塞缪尔·亚当斯的支持下,一批激进的革命党组织了波士顿茶党,并于1773年12月16日夜晚化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三艘茶船,将价值1.8万英镑的300多箱茶叶全部倾入海中。与此同时,在纽约、纽泽西等地也相继发生倾茶事件。

倾茶事件大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争士气,各地反英运动迅猛高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英国的权威已经被愤怒的北美人民抛于脑后。

在这种情势之下,英国统治集团也非常愤怒,决心要将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镇压下去,以维护并进一步加强英国的殖民统治。乔治三世甚至咬牙切齿地宣称:

“局势已经无法转变,殖民地或者投降,或者胜利。”

就这样,一方面是英国的暴政,一方面是反抗英国保证的美利坚民族,一场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已经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