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9559000000020

第20章 为殖民地争取权益(2)

为此,在1764年1月,富兰克林用热烈的感情和动人的笔调写下了《近来兰卡斯特县屠杀印第安人的实录》一文。在文中,富兰克林写道:

有些人想为这种重大的罪行开脱,称“边疆的居民因为他们的亲属在最近的战争中被敌对的印第安人杀害而激怒了”。这很可能。但是,尽管这可以成为他们进入丛林中去搜寻那些杀人者,并向他们复仇,但并不能证明他们转身进入内地去谋杀他们的朋友。假如一名印第安人伤害了我,接下来我就可以向所有的印第安人报仇吗?……那些可怜的老翁老妪做了什么?那些一岁的、吃奶的孩子做了什么?竟然招致被枪杀斧砍!

这在欧洲是没有教化的民族之所为。难道我们是到美洲来学习并实践野蛮人的做法吗?即使作为野蛮人,他们也只对敌人才这样干,而不是对朋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与这样的人为邻,他们真是不幸!……

这篇激烈而动人的文章发表后,立刻让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也使一时糊涂的人恢复了理智,同时也令那些残暴的屠杀者名誉扫地。因此,富兰克林也触怒了某些有权势的人,其中自然也包括宾夕法尼亚总督约翰·佩恩。

这位心胸狭窄的总督、业主后代,竟然用一种极为残酷的方式回击富兰克林的文章:悬赏收购印第安人的头皮。

结果,这种野蛮卑劣的行径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血雨腥风笼罩了宾夕法尼亚的全境。

2月初,一伙暴徒携带武器向费城汹汹而来,色厉内荏的总督吓得六神无主,急忙屈尊向富兰克林求助。为了确保费城的安全,头脑冷静的富兰克林出面组织了一个协会,动员几百名志愿者参加城市护卫工作。当暴徒兵临城下时,富兰克林又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前去谈判,终于令他们不战而退。费城得救了。

(四)

七年英法战争不仅没有给印第安人带来任何好处,同样也没有给英属北美殖民地送来什么福音。战争刚刚结束,英国政府就开始酝酿要对北美执行更加严厉的统治政策,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北美进行高度的控制和压榨。

1764年3月,英王的忠实朋友乔治·格兰维尔宣布要对北美殖民地征税和管理殖民地贸易的新法规,包括当时提出的印花税议案。

虽然这些事情还在筹划之中,但还是引起了富兰克林高度的警觉和关注,并立即看到其中的危险性。因此,他立即坦诚地向英国的新殖民政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指出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的巨大危险。

但与此同时,富兰克林对英国及其君主仍然怀有一种难以摆脱的眷恋之情,这也使他看不清宗主国是在有意削弱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和制造业,以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他也没发觉自己的思想已经落后于北美殖民地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脱离了殖民地人民中正在升温的革命情况。

基于这种理念,富兰克林和议会中的一些重要成员认为:宾州由英王直接管理将比由业主统治强得多。因此,应该将宾夕法尼亚由业主殖民地变为王家殖民地。于是,议会与业主、总督之间的斗争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着业主殖民地的存废问题,宾夕法尼亚社会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分裂成为两大政治派别:保守派主张保留原有的旧体制;而改革派则认为业主统治是一种罪恶,应该对宾夕法尼亚的旧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变业主殖民地为王家殖民地。

斗争愈演愈烈,5月份,议会重新开会,主要议题是向英王请愿,要求英王直接统治宾夕法尼亚。在这次会议期间,年迈的伊萨克·诺利斯辞去了议长一职。5月26日,富兰克林被不记名投票选举通过继任这一职务。于是,富兰克林以议长的身份签署了他起草的一份致英王的请愿书,要求英王“将宾夕法尼亚置于他的直接管理和庇护之下”。

为了能顺利实现这一变革,议会于10月26日决定,派遣富有威望和谈判经验丰富的富兰克林前往英国递交请愿书,并代表宾夕法尼亚处理与殖民地事务有关的其他问题。

11月7日,富兰克林在朋友和家人依依惜别。此时,妻子德布拉心情很难平静,但几十年的聚散离别已经让她变得坚强而豁达。她相信,最多到明年上半年,丈夫就可以平安返回了。可此时谁也没有料到,富兰克林与德布拉夫妻间的此次离别竟然长达10年之久,并最终成为永诀。

1764年12月9日,富兰克林抵达伦敦,继续住在克雷文街的房子中。距离1月10日英国国会召开日期还有一个的时间,富兰克林顾不上因长途劳顿后染上的感冒刚刚痊愈,咳嗽还在阵阵发作,便集中精力考虑此行赴英完成使命的对策。他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为殖民地人民的命运和利益奋力抗争。因此,此次英国之行富兰克林更多地是扮演一个反抗暴政和殖民压迫的自由斗士角色,虽然他从来都没有失去儒雅谦和的绅士风度。

(五)

富兰克林代表宾夕法尼亚议会前来英国请愿,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请愿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请求英王建立对宾夕法尼亚的直接统治,一是反对英王批准印花税法。前者是为宾夕法尼亚人民请命,后者则是为全体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富兰克林需要与英国的当权者进行谈判,而且既不能让步,又不能惹恼他们。对于请愿的第一项内容,富兰克林发觉枢密院的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根本不愿意倾听请愿书的内容。经过多次努力,直到1765年11月,富兰克林才将请愿书呈递给那些大臣。

然而,枢密院在拿到请愿书后却推托说,国王是无权干预业主和他的人民之间的事的。事实上,此时因殖民地人民反对印花税的浪潮正在高涨,宾夕法尼亚议会请求英王直接治理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而且,剥夺宾州业主的统治权的问题也一直到美国独立后才真正得到解决。

对于印花税的征收,富兰克林早就持反对态度。《印花税法》于1765年3月在英国议会中获得通过,经英王签署颁布,于同年11月生效。该税法规定:殖民地中所有的印刷品,包括商业执照、法律文书、契约、报刊、历书以及借款单据等,都必须缴纳税金后贴上“税资付讫”的印花,否则便予以重罚。

这是有史以来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进行的范围最为广泛的一次横征暴敛,不仅给北美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尊严和权益,因此引起了空前剧烈的反抗。

但是,目光短浅的英国统治者眼里只有钱,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代理人的呼声置若罔闻。时任首相格伦威尔更是以不容商榷的口吻告诉富兰克林:

“鉴于战争期间各殖民地议会对承担战争费用持消极态度,《印花税法》必须由英国议会批准后实施。”

同时他还警告北美人民:不要指望通过“暴乱”从政府这里获得让步。

首相傲慢的态度激怒了富兰克林,同时也引起了英国议会中一些开明人士的不满。从内心来说,富兰克林是十分厌恶并坚决抵制《印花税法》的,但事情的进展也让他看到,要想阻止这一法案的实施已经不可能了。与其奢谈那些可望不可及的事,倒不如切切实实地做几件能对该法案造成的恶果起消弥作用的实事。

为此,富兰克林在这一时期向英国当局提出了几项缓解危机的措施,并积极促使当局采纳,其中包括废除禁止在殖民地发行纸币的法令和由各殖民地指派当地居民担任征税官等。在富兰克林看来,维护殖民地人民权益的问题要比废除印花税更为重要。因为印花税的存废问题是暂时的,但北美人民理应享有的自由和权益却是永恒的。

印花税法在北美殖民地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殖民地与政府的矛盾和争端愈演愈烈。为了缓解这一税法所造成的严重危机,在罗金厄姆首相的授意之下,下院于1766年2月举行了一次听证会,请各方代表就《印花税法》问题陈述各自的意见和观点。

在会上,最具权威性的北美人士富兰克林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各派人士都纷纷向他提出一个个尖锐敏感的问题。而富兰克林也将这次会议看成是一次表达北美人民意志的好机会,因此他侃侃而谈,既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又借机阐述了北美人民对《印花税法》等问题的基本立场。

富兰克林称,这一税法不仅侵害了北美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利,同时也加深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并且必将对英国的长远利益造成损害。他还重申了“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表明了北美人民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富兰克林对于废除《印花税法》的主张不仅得到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在英国社会内部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局势的严峻性令罗金厄姆内阁认识到废除《印花税法》已经势在必行。

这次听证会结束一个星期后,部分议员提出了旨在废除《印花税法》的法案,很快就得到了国会两院的同意。3月8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签署这一法案。《印花税法》正式被废除。

消息出来后,北美殖民地人民欢欣雀跃,人们都为废除这一被富兰克林称为“灾难之母”的法令而兴奋不已。同时,反对印花税法斗争的胜利也使北美的大多数人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在这一运动中,富兰克林自然是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既表达了北美人民的正义呼声,也联合了英国社会内部反印花税的政治势力,为这一运动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