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旅游与健康
9401600000003

第3章 旅游心理篇(1)

1.旅游与心理健康

自然风光对人的心理有着积极作用,这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唐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身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山光确实能愉悦身心,旅游就是走出家庭小环境,进入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当周围的环境迅速发生变化,旅游者心理也就发生复杂的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如喜悦、满足、轻松、畅快等情绪。也有对人体不利的,如过度兴奋、紧张、恐惧、烦恼等,这些均会使人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甚至使多种神经功能紊乱。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不只是玩玩,还要观赏自然风光,呼吸清新空气,使人心旷神怡,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旅游者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心情会自然恬静;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会想到迎击风浪;登上耸入云霄的高峰,会想到奋发向上。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忧愁与烦恼得以消除,情绪得以改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心理学家提出,旅游是缓和心理紧张、解除精神压抑的一种精神健康调节法。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应到山区、海边,观赏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那会使人精神舒畅、心情愉快。当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到25%时,人的心理、情绪最舒适。绿化还能调节气温、净化空气、防风防尘,阻隔噪音,对人体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应选择适当的旅游区,这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中国有句俗话:“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随时会与许多陌生人打交道,人处异地,与他人萍水相逢,性格各异,只有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大家才能欢聚一堂,和睦相处。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欢欢喜喜地度过旅游生活。当然,也可能遇到互不相让、事事必争的情况,这对自己、对别人都会产生恶劣的精神刺激,产生诸如愤怒、憎恶、厌烦等不良情绪,使旅游生活不同程度地笼罩上阴影。这是旅游者不想看到的。

在旅途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就需要学会心理调节,学会交往,学会忍受与关爱。如休息时间不要喧嚣,以免影响他人,当受到别人影响时,应发扬谦让的精神,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途中不酗酒,不酒后失礼。

对心理变化有重要影响的还有生活环境的变化,所以旅游过程中要安排好作息时间,要有计划地游览,如果在短时间内游览许多名胜古迹,可能会使精神紧张、身体疲惫。生活要有条不紊,这种变化对心理自然是一次考验。

在旅途中还要注意安全,过陡坡、悬崖、索道等惊险处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完成的,“胆小”的人是完成不了“冒险”行动的。途中还要避免被盗、受骗上当等。一次旅游就相当于一次心理培训课。

旅游地点的选择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关系。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与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指出,旅游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年高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历练意志;新婚夫妇,静舍小憩,蜜月更甜。”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选择适当的旅游地点,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关系。陈从周教授认为“多血质者应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去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黏液质者则以观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为上,有助改变抑滞,当心情不好时,外出走走,或长或短,接触了大自然,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2.旅游观景是怎养分类的

外出旅游主要是观景,无论江山如何多娇,风景如何绮丽,一般都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很多地方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也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自然景观的美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

形象美 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色彩美 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色彩美。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也千变万化。这种极富变化的色彩美,使得许多自然景观对人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动态美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为山转,流水飞瀑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听觉美 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响,赋予游人以听觉之美。溪流山涧、瀑落深潭、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等,在特定的情境下,能给人们以音乐般的享受。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这些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此外,人们还通过诗词、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并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从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一方山水一方情。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并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草原与蒙古族风情,漠河的冰天雪地,三亚的热带风光,平遥的晋商,苏州的园林风光等。

3.观景的几点学问

去何处旅游,看什么,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知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和心理状态。有人要去五台山,有人要去鼓浪屿,有人想去庐山避暑,有人想去大草原歇夏。

而怎么看,这里面大有学问。看好了,是一次心理享受,仿佛饮了一杯心灵鸡汤。没看到,没有领悟,除了叹息,还会后悔,心理上无疑像遭受了一次挫伤。这里介绍几种观赏风景的技巧与门道。

(1)选择观赏位置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获得某种形象,否则便不相似,或形象改变。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瀑布景观,宜在适当的距离仰观,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江河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湖海以旷景取胜。这些都是水景的特性。因此观赏江河湖海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除俯览外,还带有远望的情趣。比较小的湖沼池塘,观水景地点不宜过高。因此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方能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如游乐山大佛既要近触,又要远眺,乘船途中方能感受到临江的雄伟磅礴。江西圭峰的龟形就要选择好一定的位置,才能看到各种龟形,似爬似望。

(2)把握观赏时机

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自然景观随季节交换而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一般地说,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至华南地区,四季皆宜。但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也最宜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效。

日出日落,朝晖夕照,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带有朦胧美,另一方面霞光丰富了景观的色彩美。例如,泰山观日出,黄山观日落,成为游山者必然的观赏内容。因此,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因为这时不仅能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许多景象只在特定的时间出现,这样的景观对于观赏者来说是特别宝贵的,所以要求旅游者确切地把握观赏时机。例如,观钱塘江大潮,看看海湖的候鸟、鄱阳湖的天鹅,看峨眉山的金顶都需要把握时机。

(3)认识景观特点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相同。例如,欣赏园林,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为此,要了解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园林都须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组织园林中的游览路线程式里的“高潮”,都是全园中景观精华所在的主景区。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园林构景贵在层次。为丰富景观层次,有的用障景法,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有的用隔景法,将园景隔为不同的景区,由旅游路线贯通,形成一系列景观。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的范围之内。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例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

(4)了解景观的历史背景

在观赏景观前,应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不仅要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还应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例如,观赏赵州桥,如果不了解该桥科学而巧妙的设计,只会将它看成是一座普通的桥。该桥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圆弧敞肩拱,比欧洲早创建1200年。桥成于隋,该桥经历了14次破坏性地震及多次洪水,仍安然无恙,造桥者是隋朝石匠李春。这些历史让游客不由自主地想去抚摸、叹息,产生询问的冲动。再例如,不了解丹霞地貌的发展简史,就不能更好地去欣赏石窟,岁月的侵蚀剥蚀,当时宗教的繁盛、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才有了石窟寺的艺术,又因为北民南移,才有了石窟易俗在南方的再现。了解的过程实际是求知的过程,陶冶情操的过程,心理享受的预备过程。

(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和谐生美,中国许多人文景观都充分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美,如恒山的悬空寺、西湖的三潭印月、赣州通天岩的石窟、庐山的东林寺等。自然和人文和谐,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建设上,也体现在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我国建筑要求再现自然,根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准则,正确处理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

4.旅游中怎样以情观景

国人有寄情于山水的传统,古人云:“登山则情溶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茅春。”感情完全溶于景致中。文人们用丰富的内心情感去表达情景一致性,形成了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和山水诗。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入感悟自然的美,心理上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心灵才能受到美的抚慰。

(1)要综合感受 不仅要通过视觉观赏,还应通过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许多景区都建有听泉亭、松涛亭等,就是便于游人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美。温泉被称为黄山风景的一绝。游人游山归来,于温泉中沐浴解乏,才会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的感慨。呼吸芬芳清新的空气,渴饮甘泉,扶石倚松等,都能从不同的侧面体会自然美。

(2)要发挥想象 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如山的雄、奇、险、秀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观赏地貌的酷似造型,只有与形象中的事物或情景合二为一,才会顿觉天工之巧,美妙绝伦。如庐山的五老峰,李白诗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身在自然,志在自然。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神思游于自然之间,心随景化,情景交融,以致陶醉于自然美的王国之中。例如去赤壁,要遥想公谨当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畅旷景观与思接千载的情感相融而产生的审美境界。

(4)登山涉水,求质求量 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登山涉水可以锻炼意志,高尚品格,净化心灵,理解天下和谐。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豁然;或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或如“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物我相融之境。在登山涉水中,去体会这些诗句的深刻内涵,去体会自然的美和自然的真。

附:如何做到目游、耳游、触游、嗅游、神游、味游

目游

旅游是看。目不暇接,赏心悦目,表达的都是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帘,天堑无涯,市到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北宋词人柳咏的《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景物。“烟柳画桥”及后篇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是目游。目游不止能看大体,也能细看,要关注细节,把握局部。既要大口咽,也要细细咀嚼。“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廓酒旗风”,前句是整体,后句是局部,好似人看电影的全景、中景、特写。白居易一句“青旗沽酒趁梨花”,酒旗引起人的遐想,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在这儿住过、坐过、饮过啊!

目游留下来的诗句很多。春天:“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目光停留在“一枝红杏”上;夏天:“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目光停留在朵朵荷花上;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目光停留在红灿灿的霜叶上;冬天:梅花最喜欢漫天雪,游人看到的是“疏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目游就是要独具慧眼,提高旅游者的观察力,使他们对景观情有独钟;提高旅游者的感受力,从细节中感受细腻缠绵的感情。悦目就能赏心,精神上就能有享受,感情上就会有触动。

耳游

风声雨声,虫声鸟声,泉声涛声,声声入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地点:南岳衡山的龙池,时间:惊蛰至春分,来到这里就可大饱耳福,蛙声、鼓声震撼山谷,声传数里,气势可观。

在峨眉山有一种琴蛙,蛙声如弹奏调琴,蛙群齐鸣,有如无数钢琴齐奏,在清凉夏夜,耳游此地,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怎样去感受这风声雨声呢?

孩子都会背诵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描述的情景,只有用耳才能感受到“两岸”和“寒山寺”的“闹”和“静”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