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401100000014

第14章 大洪水(1)

一、水浩洋而不息

关于洪水,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排湾族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平地有个叫达洛凡的怪物,河川的水是流进怪物嘴里去的,因怪物的嘴紧闭不开,河水流不进去便泛滥成灾。于是,人们逃难到了妥马列巴来山和雾头山。妥马列巴来山上的人没有火,派小鹿去雾头山取火,这才有火煮饭。不久,怪物达洛凡的嘴张开了,陆地上的积水才消退。水退后,首领发现蚯蚓吊在树枝上,便给蚯蚓食物,蚯蚓脱粪成土,人们才有了可耕作的土地。雅美族的传说是:怀孕的女子到了海上,把珊瑚倒翻过来,触犯了神忌,于是海神大怒,使海水涌进陆地成灾。直到十年之后,洪水才退去。

布农族则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大蛇拦住了河流,致使河水泛滥成灾,族人避难到玉山和卓社大山。玉山有火,卓社大山的人派虾蟆去玉山取火。虾蟆取到火种后潜水返回,火入水即熄,于是重新派林达鲁鸟去,也失败了。最后还是介宝鸟去取火成功。螃蟹去和大蛇决斗,把蛇剪断,水才消退。

最经典的传说当然是《旧约·创世纪》记载的那场史前大洪水:

“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寸,山岭都淹没了,凡是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了诺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生命,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这是人类对洪水最早的记忆。

正因为如此,洪水自古以来就被人类视为自然灾害的元凶。自人类出现以来,洪水这一危害甚广的自然灾害就如影随形,相伴而生,从中国的大禹治水到西方的诺亚方舟,许多古老的文献和传说中都反映了这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不屈不挠地与自然抗争,还是诚惶诚恐地等待着上帝的拯救,都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早期人类在洪水的阴影下寻求发展的苦难历程。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走过的漫漫长途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洪水这一自然灾害不仅没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渐渐消失,反而变本加厉,酿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抗洪泄洪系统及灾后救援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因而,洪水导致的人员死亡数字较以往大为下降。尤其在发达国家,洪水造成的大规模人员死亡已较为罕见,在发展中国家,洪水导致的人员死亡数也呈下降趋势,不过,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一些工业落后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情况仍相当严重。而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则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样规模的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往往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以往。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地球气候反常,水灾的发生愈来愈频繁,洪水规模越来越大,其危害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以往长年干旱少雨,根本不识洪水为何物的地区也开始遭受洪水的困扰,如1969年6月,向来少雨的******遭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1979年7月,处于干旱沙漠的中国西部古城敦煌被洪水淹没;1988年8月,有世界“旱都”之称的苏丹首都喀土穆突降暴雨,一周降雨量达800毫米,喀土穆被洪水淹没。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因此,从总体上说,洪水对人类的威胁丝毫没有减弱,它仍然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所谓洪水是指能够给人类社会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大水,它包括暴雨洪水、冰雪融水洪水、海啸洪水等多种形式。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自然属性,洪水灾害产生于自然界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如由太阳活动或是火山喷发引起的气候异常,它常常表现为雨季提前、雨量增加、降雨过于集中等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人类社会不易抗拒或是不可抗拒的,从而给人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洪水灾害的自然属性体现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发展变化的某些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不会随着人类的活动而消失,也就是说由这些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引发的洪水灾害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社会属性是洪水灾害的又一基本特性,首先自然现象必须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灾害;其次人类的活动可以增强或是削弱洪水的破坏性后果。任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如果没有作用于人类社会,并产生某种程度的负面效应,就不能称之为灾害,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地球上也不乏暴雨倾盆、河流泛滥的情况,但是那只能称之为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灾害。同时洪水的破坏程度不仅与它本身的一些自然特性,如水量的多少、洪峰速度等因素有关,也与当地的人口密集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同样一场洪水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发生在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地区高数十倍甚至是上百倍,可以说脱离了人类社会,我们就难以判断一场洪水的破坏程度。

洪水灾害的社会属性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类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地区,尤其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地貌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在这个互动的进程中一些促使洪水频率提高、增强洪水破坏性的因素被大大加强,甚至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在远古时期人类几乎没有任何能力与自然相抗衡,由于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根本谈不上影响自然界。农业文明出现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一方面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以森林的开发为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许多地区都曾迫于人口的压力而将大片森林开垦成为农田,这虽然在短时期内提供了更多的粮食来源,但从长远看却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地表裸露于阳光风雨之下,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大量泥沙随着雨水的冲刷淤积在河流中下游的河道和湖泊中,河床增高、容水量减少,水系的这些变化为洪水提供了肆虐的温床,于是无灾变成有灾,小灾成了大灾,昔日肥沃的土地受到日益严重的洪水的侵袭。

洪水在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这就是古话常说的“天灾十九是人祸”。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洪水的后果往往要比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时严重得多,这与社会经济实力、社会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关系。一般而言,在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时期,国家和其他各个层次的社会组织有能力进行水利设施的修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洪水的防御能力;同时,一旦洪水发生,也有能力进行及时有效的灾后救济与重建工作,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洪水的破坏性后果。反之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扩大洪水的破坏性后果,使同样的洪水酿成更加悲惨的结局。同时,洪水的破坏又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进一步打击凋败不堪的经济体系,从而形成了人祸加剧天灾,天灾引发人祸的恶性循环。

目前洪水依然是威胁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75%、财产损失的40%是由洪水造成的,近三百年来全世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洪水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水底冤魂,或是颠沛流离,远离家园。仅就20世纪而言,就发生过近40次特大水灾,每次都导致上万人死亡,在中国几次大洪水中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百万,社会财富遭到难以想象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资料表明,洪水仍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已由15.1次上升到22.2次,暴雨灾害亦由12.1次升至14.5次。美国60年代平均每年的水灾损失约为7.2亿美元,到70年代则增加到15亿美元,经济损失翻了一番。而在其他一些洪水高发地区,损失则更为惊人。

如此严重的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呢?一般来说人口密集、垦殖度高、河湖众多、降雨丰沛的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是洪水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大多是季风控制区,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二是这些地区开发较早,或是开发程度较高,尤其是农业较为发达,因而当地居民对于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介入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相形之下水土流失的程度更高,洪水灾害更为突出。此外这些地区多为人口密集区,一般都是该国或是该地区的经济中心或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样的洪水发生在这里常常造成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

就国家而言,中国、孟加拉是世界上洪水发生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日本、印度和西欧各国次之。在中国,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有些低洼地区甚至是年年有洪水,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其他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也经常为水患所苦,但无论规模,还是频率都不能与前两者相比。18~20世纪是洪水的高发期,黄河、长江流域都发生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死亡人数在百万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对于饱受动荡之苦的当地居民来说,频繁的大洪水无疑是雪上加霜。

孟加拉是世界上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境内几乎集中了所有易于形成洪水泛滥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而且差不多年年都要光顾这里的洪水把一代代当地人辛苦积累的财富化为泡影,于是就形成了:洪水越大,国家越穷;国家越穷,救援和治理的能力就越弱的恶性循环。此外,孟加拉从上层政府到下层百姓都对过于频繁的洪水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态度,他们对这种可怕的灾难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惯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该国对洪水的治理工作。在1988年的大洪水中,孟加拉有近75%的国土成了一片汪洋,城市的街道变成了运河,三千多万人流离失所,而这样的灾害在孟加拉并非绝无仅有。

美国的洪水主要发生在密西西比河及其大小支流附近,这不仅与当地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关,而且与这里的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从总体看来,这些洪水高发国都是受季风区控制或是台风较多的地区,这说明自然原因仍然是主宰洪水的最直接的原因,但人为因素在洪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不容忽视。

从以上这些关于洪水的简要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要控制洪水,减轻灾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它不仅涉及到洪水本身,而且涉及到目前各国面临的许多共同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如果在21世纪人类可以在各个国家协调合作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它们,那么不仅是洪水灾害,其他许多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铺天盖地的宣传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角度出发,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是向着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我们总是无意地或是无可奈何地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本篇主要以18~20世纪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为例,介绍这些洪水灾害的起因、基本破坏状况以及灾后救援的情况。这些重大的洪水灾害并没有因为已经发生过而远离我们的生活,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各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消息比比皆是,回顾历史,也许可以更深切地了解我们身边的灾难。

二、1788年中国长江大洪水

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万里。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全长6300多公里,奔流入东海。它为数众多的支流呈南北状辐射,延伸至甘肃、陕西、河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广西8省区,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就有437条,构成庞大的水系,长江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长江及其支流大多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降雨丰沛,植被生长情况较好,水土流失与黄河流域相比要轻得多,而且长江流域内河湖众多,自我调节水量的能力较强,因此在汛期干流所受压力相对较轻。

就开发程度而言,中国在宋元以前,经济重心始终在黄河流域,那里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城市,相形之下长江流域属于偏僻落后地区,人口较少,在全国的地位也远远不如黄河流域。宋元之后迫于人口压力和政治形势,大量汉人南迁到长江流域定居,这里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地区,农业、商业的发展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是从下游向中游逐渐推进的,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来到这里开荒种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灌溉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原来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逐渐开发殆尽,人们开始向湖泊和山地发起攻势,湖泊被填平了,昔日的青山也被梯田环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长江洪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明清时期长江洪水已十分频繁,附近许多曾经是富甲一方的地区由于洪水的破坏而日趋凋敝,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长江更是肆虐无常,与同时期黄河洪水相似。巨大的破坏性后果与经济衰败、政治腐败有密切关系,许多以往行之有效的防洪抗灾制度早已成了一纸空文,政府无力承担大堤的防护工作,民间摊派也因为小自耕农的大量破产而难以维系,一些地方性的、小规模的修堤、护堤活动难有成效,而且存在许多诸如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加重洪水的破坏性。当沿岸居民一方面挤占河湖面积、大肆垦荒,另一方面又苦于水患而无力自救时,长江防洪的种种弊病早已是积重难返,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降临了。乾隆五十三年的特大洪水就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场空前大灾难。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富庶的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全流域的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