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401100000013

第13章 大地震(11)

地震表现为大地的震动,它直接作用于地面上的各个物体。与大地唇齿相依的各类建筑物因之首当其冲,几乎每一次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都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城市、乡村的建筑林林总总,日益增多。大中城市更是高楼林立,有如一片由钢筋水泥而构造的丛林。遍及城乡的公路网、铁道线,跨山越河的桥梁,宽阔平直的飞机场,四通八达的电网和通讯设施,这一切都耗费了亿万资财,凝聚着人们的心血。然而在地震面前,人类的这些成果显得如此脆弱,尽管有层层防护,总不免被破坏、被摧毁,造成惨重的损失。

地震的破坏力远不止此,它既摧毁人类已有的物质成果,又极大地破坏人们从事生产的能力。由于地震而导致的交通、通讯的瘫痪,工商业的停产、停业及震后恢复所必需的大量物质消耗,往往使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迟滞甚至倒退,其损失亦是不可估量的。

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关系来看,既有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的一面,又有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面。

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这是人类难以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地震是一种天灾,它不期而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地震作为一种灾害,在为害人类的过程中,亦包含着人祸。

人类的活动是广泛的,天上、地下、陆地、海洋、山丘、河湖,到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这些活动,有的起到了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有的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到了不良作用。应该说,人改造自然的活动,积极的方面是主要的,但是,对那些破坏性的活动,也要高度警惕,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还是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灾害又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地震的发生现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人们已经证实,有些地震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引发的。如大型水库的建立,往往改变了大片地区的地形地貌,改变了地下岩石圈所承受的压力,因而诱发了地震。这种直接由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地震,是人祸的较为明显的表现。

实际上,更多的人祸被隐藏在灾难的背后。以土耳其在世纪末所遭受的地震浩劫为例,充当杀人急先锋的是那些倒塌的不计其数的房屋。无数次地震的血的教训早已明白无误地提示人们,违规劣质建筑物贻害无穷。然而,悲剧仍在不断地重复。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人们常常遗忘那把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对那些偷工减料、建造劣质楼的建筑商们,饱受其害的土耳其人越来越怒火中烧。地震发生后,传出建筑中存在问题的说法,比如水泥中混入海沙,细铁丝用作加固材料,为获取建筑验收合格证贿赂市政官员等。人们如潮水般地提出要求:惩办责任人。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承诺,今后要实施严格的建筑条例,防止再出现大地震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那种质量低劣的建筑物。他说:“由于官方过去对建筑物没有进行控制,铸成了错误我们决定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概括地说,那些通过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预防,本来能避免而未能避免的灾害,就是人祸。如果仔细深思,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毁林开荒、填湖造地等,确实展示了人们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能力和气概。但植被的破坏、生态平衡的打破,最终也会以山崩、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种种形式还之于人。天灾的背后始终躲藏着人祸的影子。

总之,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将无限地延续下去。在防天灾的问题上,防止与之相关的人为因素,是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无数次地震灾害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一条。

人类的力量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有着无穷的智慧。减轻灾害,降伏地震是人们久已有之的愿望。通过研究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破坏,不断加深对地震的认识,摸清它的内在规律,找到它肆虐为害之所恃,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找到防震减灾的办法。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制止地震的发生,然而我们可以逐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并最终让它不成其为灾害。以人类的智慧,这是可以达到的。

地震成灾大致有四种机制:

一是由地震的原生现象直接造成灾害。地震断层是构造地震最重要的原生现象,这种断层只有当其露出地表时才能看到。此外,地震还造成大范围的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等原生现象。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就是由于圣安德列斯断层的重新活动引起的。该断层在地震中最大水平位移达7米。如果这种原生破坏发生在人们栖息的地区,其造成的破坏或灾害可想而知。

二是地震通过地震波或其他溢出物,引起地面震动等从而造成灾害。地震产生的弹性波引起地面震动而造成的直接后果,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破坏,这类破坏是造成人畜伤亡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造成社会财富损失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地表的破坏,如山崩、滑坡、地裂、坍塌、喷砂、冒水等;最后是江河湖海中水的激荡,典型的如海啸。

三是由前两种灾害派生出的继发性灾害。由于地震造成人工建筑或自然物体的破坏,打乱了社会与自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正常秩序,往往造成地震火灾、地震水灾等继发性灾害。这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的破坏。

四是地震灾害诱发出的种种社会性的灾害。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瘟疫、饥荒以及社会骚乱等。

针对上述地震成灾的不同情况,以多种手段并举,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就可以控扼地震恶魔的咽喉。

第一,地震预报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地震灾害。虽然目前还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预报,但这一直是科学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准确的地震预报,可以大大减少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曾经作出非常成功的地震预报,有效地防止了大量伤亡事故的发生。如1975年2月的辽宁海城地震预报,就使一次7.3级的强震只造成了为数甚少的伤亡。目前,由于对地震发生的认识还相对有限,尚没有一个精确阐述地震成因的理论,因此还不能经常性地作出可靠的预报。1999年土耳其地震两年前,美国和土耳其的科学家在经过联合勘测和研究之后就已预言,土耳其西北部地区的地壳断层将在30年内引发强烈的地震。30年内地震的预言在以百万年计算的地理时间表中已经十分精确,但是它却无法帮助人们摆脱8月17日凌晨3点发生的厄运。德国波茨坦地球研究中心的莱纳·金德教授无奈地说:“尽管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但是始终无法精确地预测到地震的发生。”金德教授指出,在灾害的预测方面,气象学家们可以利用卫星更容易地获取大气层运动的信息,并以此作出准确的气象预报,但地震学家的仪器尚无法与之比拟,因此只能对地震作出十分模糊的预测。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地球地质构造认识的不断加深,有朝一日人们是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的。

第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可以抵御地震灾害。迄今所知地震最主要的危险是地面摇动。由于地面摇动使得建筑物随之摇晃,造成物体掉落、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倒塌。地面震动还可破坏建筑物下面的土壤和地基,造成建筑物倾斜、倒塌。据统计,世界上130多次曾造成过人员伤亡的巨大地震灾害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做好建筑物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对地面建筑物实行抗震设计,可以大大减轻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事实证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条可行之路。1952年7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恩郡发生了一次7.7级的大地震。那些符合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差不多都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因而大大减轻了损失。

第三,普及地震知识,学会自我保护,亦是防震减灾的一大法宝。当地震来临时,人们往往由于恐惧到处乱窜,加剧了地震造成的混乱,也容易造成更大的伤亡。地震时,对个人来说,保护自己的金玉良言就是不要惊慌失措。作为一种地面的强烈震动,地震将在很短的时间,常常不到一分钟内很快平息。在这强烈震动的关键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可以防止生命和四肢受到伤害。如果在地震时,你在农村和城市的开阔地区,或者在开阔路上的小汽车或其他车辆中,那么即使地震强度很大也根本不用害怕;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就赶快躲入房间内最坚固的结构物下,或者躲入门道或坚硬的桌椅下。这样,就不致于被掉落下来的东西砸着。

震动停止后,应尽快撤离建筑物,因为它还可能继续遭到破坏。如果地震震动期间,你正在城市的街道上,那么就赶紧走到街道的中心或者躲入门道以避开震落下来的碎玻璃和塑板。

除此之外,对地震造成的各种次生灾害进行综合整治也是一个重要的防震减灾内容。历史上一些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地震本身的破坏。如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引发了熊熊大火,许多人不是死于地震,而是死于大火。这样惨痛的教训是值得认真反思和警醒的。专家告诫说,在地震来临时,迅速切断火源,常备灭火器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火灾。其他的一些次生灾害如海啸、火灾、泥石流、山崩等,如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也是可以控制或减轻其带来的损害的。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应对地震灾害除预防、防御措施之外,及时的救援工作也非常重要。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对于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灾害,它要求受灾地区的政府和人民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组织起有效的救助和支援。在这个时候,每小时的延误就意味着更大的伤亡。在世界的历次大地震中,及时有效的救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如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作出了非常迅速的反应,震后迅速调集了十几万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的抢救工作,艰难地从废墟中救出群众12245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200多个医疗队,1万多名医护人员,在唐山的废墟上迅速撒开,就地医治伤员,有近10万名伤员被组织运往全国11个省(市)接受治疗。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最大限度地为灾区送来各种救灾物资。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给唐山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使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得以有效控制。

地震灾害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国际社会对受灾地区的人民也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一国有难,世界都给予支援。救灾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是简单地从倒塌的楼宇中营救被困者,还包括救治和疏散伤员,抢修道路交通,恢复通讯畅通,保证灾民的衣食住行,加强卫生防疫,防止疾疫流行等一系列工作。因此,向国际社会介绍灾区情况,争取别国的同情和支持,既可以弥补本国救灾能力之不足,又可以加速震后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同时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对灾区人民也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励,使他们树立起战胜灾害的必胜信心。

不断吸取与灾害作斗争的经验教训,也是亡羊补牢的一个方面。在人类同灾害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也不乏血的教训。要战胜灾害,就要真正克服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避免重蹈复辙。

科技是人类与灾害斗争最为有力的武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也一定能够最终战胜各种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