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
9399800000015

第15章 战争与和平的战略新判断(7)

第二,和平崛起并不是对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完全认同。一个新兴的、后起的大国崛起,必然要导致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变动,并最终改变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秩序。具有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中国,它的发展、崛起并进入世界体系,肯定要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和秩序的变化。这是因为现行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一是美国规划和主导的,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利益。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没落了,中国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欧洲不团结,日本只是一个方面的大国,当今世界只有美国是唯一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美国已从西方的领袖变成世界的领袖。二是建立在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上的体系。美国认为,美国式的西方价值观——自由、民主、人权、私有制、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等,是国际秩序的指南和基础。美国《1991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声称要“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建立一个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人权与民主制度盛行的稳定的世界”。另外,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体,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认同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反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际体系和秩序。中国认为,未来世界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应当是不同社会制度和平竞争、平等共处的多样化社会;国际体系和秩序不应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宰世界事务,应当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共同协商解决国际问题。中国希望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也有利于发达国家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与公正合理的、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国际战略秩序和没有霸权、各国自主和平发展的世界新格局。

第三,和平崛起是在参与世界体系之中的崛起。和平崛起并不是对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完全认同,但是又不能脱离现行的体系、孤立于世界之外或者自成体系发展自己。在冷战时期,就经济体系和秩序讲,存在着以苏联为核心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两套运行体系。中国既独立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系,也不参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是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邓小平在1984年6月曾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992年初,邓小平再一次强调:“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到相当规模了,还要不要坚持开放?有观点认为,中国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存在了,政治经济风险却加大了,加上中国经济规模大,不能把经济基础建立在国外市场上,因此中国经济不能再实行过去的开放战略,不能融入世界体系。甚至有人还认为,中国如果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就会被“西化”,被“吃掉”;中国不是加入不加入的问题,如果中国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就会被西方的规则套着,使中国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些担忧可以理解,但完全没有必要。比较优势总是相对的,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在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优势,21世纪同样有比较优势,如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还存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参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政治经济风险确实存在,并且比20世纪的风险更大,但是孤立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之外,中国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风险,况且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与20世纪相比也更强了。21世纪经济的大发展、大开放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严格意义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区分,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不只是从世界经济中获利,而且世界各国经济也从中国经济中得到好处。

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开放经济,只要战略指导得当既不会被“吃掉”,也不会被“套住”,更不会被“西化”。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是成功的。2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参与世界体系的物质基础和经验。中国要继续发展,一定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参与世界体系。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随着中国全面深入地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我们对现行的秩序和游戏规则也就能获得一定的发言权,能够做到参与其中,趋利避害,适时有为,徐图改造。我们并不认为现存的秩序和游戏规则是完美无缺的。但如果不能够参与其中,我们也就很难做到趋利避害,也就很难改造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都不可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

第四,和平崛起不是全面挑战现行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中国的崛起不是要争夺世界霸权,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的核心是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独立自主的,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

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那些新兴大国的崛起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上那些新兴大国的崛起,之所以要全面挑战现存的秩序,就是因为它们要争夺世界霸权,充当世界新的霸主。西方忧心忡忡的“正在崛起的、对于现存国际秩序不满的挑战者会导致不稳定,甚至会引起战争”的问题,其实是个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新兴大国崛起走的是战争扩张的道路,用暴力挑战和改变既存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

但是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人们不会走进同一条河流。二战后,没有一个国家是用战争挤进大国行列的,却有军备扩张过度从大国行列中跌落出去的案例。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事例来看待21世纪中国的崛起,能令人信服吗?另外,现行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虽然体现和反映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这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运行规律在现行国际体系中也得到反映;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虽然有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一面,但对世界政治经济有序运行也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不否认大国(包括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中国不会全面挑战,也不应该全面挑战现行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

第五,和平崛起表明中国崛起不以战争为手段。西方现实主义者认为,当国家变得富强时,它们不仅寻求与其能力相称的、更大的、世界范围的政治影响,而且更能扩张它的利益,这就是所谓扩张的诱惑。这种扩张的诱惑不仅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且是在外在环境中威胁和机遇的产物。比如,周边存在着一个权力的真空带,一方面出自内部贪欲的驱使用自己的力量来填补权力的真空,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扩张到这一权力的真空,别的强国可能会来填补权力的真空而给你带来危险。这就是来自外部的诱惑,大国是很难抵御这种外部诱惑的。因为对于小国来讲,它不是疏远一个衰落的大国,就是追随一个扩张的大国,而不管其自身是否愿意。对于大国来讲,如果不抓住这种扩张的机会,去填补权力的真空,那么不稳定会扩散到自己的边界之内,甚至导致战争。大国不管自己是否愿意,扩张是大国的天性,大国抵御不了扩张的诱惑。所以,如果必要进行大规模的争霸战争来猛烈地修正或者完全推翻现有的秩序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的。西方的一些政要和学者,正是按照这种所谓的历史和理论的逻辑,认为当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富有时,它就需要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也更愿意并有能力为推进其利益而战。

和平崛起正是中国对这种责难的回答。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和平崛起的基本内涵。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战略目标是为了造福中国人民,也是为了世界和平与人类的进步,而不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内部不存在武力扩张的根源和动力。

外部环境以及现有国际秩序虽然对中国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现有的秩序下,中国可以在参与中对现行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进行有限的修正,同样能够获利,同样能够发展成为世界大国,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猛烈地修正或完全推翻现有的秩序。

18世纪以来新兴大国崛起的战争扩张规律正逐步淡出世界历史。19世纪以前,法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靠战争扩张变成了大国,西班牙、荷兰和瑞典则在战争中失败而从列强的最前列栽下来。也就是说,19世纪前靠战争扩张能够实现强国梦。19世纪的美国、日本和意大利打赢了相关的战争,使它们叩响了世界大国之门,但法国、俄国等国虽然输了战争,却没有从世界大国行列中消失。相比于19世纪前,战争在大国消长变化中的作用已下降。20世纪上半叶,德、日等国企图靠战争称霸世界结果是血本无归。下半叶同样是德、日两国,它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很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前列。特别是德国,对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有更深刻的反省,它的崛起不仅没有对欧洲造成不稳定或带来战争,而且为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和稳定起了中坚作用。这表明,战争在大国力量消长变化的社会运行中已淡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还能诉求战争以实现我们的强国梦吗?21世纪的后兴大国靠战争扩张很可能是一条血本无归的死路。中国靠“经济外交”(美国把中国的经贸和政治行为称为经济外交,并担心中国以此建立一个可以与北美和欧盟相抗衡的亚洲集团)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可以造成双赢的局面。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给大国在经济上融合和在安全上合作创造了条件,而且这种经济上的融合和安全上的合作,不仅不会限制新兴大国的发展空间,反而符合新兴大国的发展利益,同时,对既有大国的发展和保持大国地位也提供了空间和条件。20世纪下半叶各大国的发展和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证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世界范围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不是靠战争去扩大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第六,和平崛起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因为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世界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外部环境和可能条件。中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面临的能源、环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需要靠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21世纪正确的战略抉择。可是和平崛起与我们常讲的韬光养晦相联系,总给人一个目前尚不具备称霸条件而采取权宜之计的感觉,国际社会也疑虑中国在具备称霸资本时会不会寻求霸权。和平崛起是与不称霸的战略相联系的,是由中国根本利益所决定的21世纪的战略抉择,不是权宜之计。和平崛起不仅贯穿中国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中国强大以后仍然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中国现在不称霸,即使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和平崛起和不称霸战略是一个行胜于言的过程。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很显然,和平崛起和永远不称霸是要靠实践向世界证明的。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在亚洲“短短几年前,该地区还担心中国成为一个独断专行、主宰地区事务的霸权国家。如今,这种担忧已经烟消云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国看作友好邻国、建设性伙伴和善于聆听者”。21世纪正式提出和平崛起,“对防堵‘中国威胁论’起积极作用,近年国际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已逐渐退居下风,西方世界近期已甚少出现此一论调”。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的崛起,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是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必然逻辑,也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当然,和平崛起并不否认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且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还是和平崛起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