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9398400000061

第61章 后记

这本“自选集”所收录的文稿,是从我已经发表的散见于北京、上海、湖北、山西、贵州、黑龙江等地的新闻专业期刊和高校新闻学术刊物上的近百篇作品中择选出来的。它们记录着我近20年来,在高校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之余,对我国新闻传媒业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势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也记录着我在新闻学术思想上的寻觅和追求。现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先生和复旦大学出版社之约,将它们汇集成册,奉献给读者。我期待着,这本“自选集”出版后能得到读者的回应、批评。

十分感谢单波教授为这本“自选集”所作的序言。尽管从“名分”上说,我可以算作是单波的一位业师;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更愿意把单波看作是一位难得的益友、诤友。10多年来一道工作、生活的经历,让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言行都被单波所熟知、所“看透”。在这篇序言中,单波不仅客观地记载下了我在新闻学术研究领域里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收获;也不仅客观地记载下了我在新闻学术思想上曾有过的迷茫、困顿,以及为之所作出的抗争与决心;而且,更为珍贵的是,他还“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我思想深处所隐含着的某种“懦弱”与“无奈”,并对此作了十分深刻的、中肯的剖析与批评。这一切,都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深受启迪。

实事求是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位真正合格的新闻学者。过于沉重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思想包袱”,至今还压在我的身上。它让我难以从“根”上彻底挣脱开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枷锁”,从而也让我在新闻学术研究的创新上,不时陷于“两难”的境地,甚至“失语”。因此,尽管这些年我一直在新闻学术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但学术建树却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个中原因,我想就在这里。

这本“自选集”的文稿,涉及新闻观念、新闻业务运作、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媒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网络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文的原意,无非是为当时新闻业界与学界所关注、所争论的一些热门话题作块引玉之砖,为中国传媒业及其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尽点绵薄之力。因此,这些文稿大多为应时、应景之作,其间并无一条贯穿始终的“意义”主线。这次汇集出版,只是按照出版社统一规定的体例要求,依当时写作、发表的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编排。为了忠实于历史,编辑时除了个别语句、标点符号等作了技术上的校正外,基本上保持了文稿的本来面目。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丁汀同志对我的专访《在时空中探寻新闻》,并非是为这本“自选集”所作,且已发表在他处。只是考虑到这篇专访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我作为“新闻人”的成长历程,从中也较为清晰地显现了我思想演进的轨迹,为了便于读者诸君能够更完整地“认识”我,现征得作者的同意,特转载于此。

在这本“自选集”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同志,尤其是顾潜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还有,这本“自选集”中有几篇文稿,是我和我的博士生(夏倩芳、强月新、廖声武、吕尚彬、司景新、叶晓华)、硕士生(吴玉兰、孙丽丽)共同合作完成的。他们有的替我收集了相关资料,有的为我整理、撰写了初稿,有的还帮我做了十分出色的加工、润色工作。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我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罗以澄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