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9353800000009

第9章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4)

老师必须注意一点,所有的线条都是用来假定象征实际对象的,但与实际对象没有直接的具象关系。儿童建立了这种替代物,当线条脱离了替代物的整体时,线条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儿童满足于在表现与事物建立起关系时,他并没有注意事物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前图解期早期的儿童尚未获得空间经验,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这说明,此时的儿童对社会合作还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渴望去读书识字,因此,老师就需要参考儿童的绘画表现,来决定是否让他们参加群体工作。儿童最早建立起的空间关系,通常是通过感情来体验的。比如,儿童会将自己以及自己所喜欢的某件东西并列画在纸上,这表明了他与事物的一种情感关系。因此,他此时的空间关系主要受价值判断的控制。

这一时期儿童在色彩的表现上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图画的色彩与实际事物的色彩之间毫无关系。

在儿童的前图解期,去刺激他的感应力显得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让他建立起与环境的接触与联系。为了将儿童的被动知识转化成主动知识,老师必须刺激儿童对身体各部分的概念。最好的方式是让儿童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刺激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罗恩菲尔德曾经用“吃糖果”来启发儿童的被动知识。他在接触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时,发现他们用一条短线来表示人的嘴。于是他要求孩子先用力嚼一块硬糖,然后再画吃糖果。结果,所有的孩子都画上了牙齿。

前图解期儿童从事绘画创作所用的最佳材料是硬毛画笔、广告颜料以及吸水性强的纸,因为这些材料让儿童更自由一些。黏土作品以油土为材料。

2.前图解期儿童的成长

第一,智力的成长。这一时期儿童的绘画开始具有表现性,即绘画与实物间建立起了关系。他还开始注意细节的描绘,用细节表现他拥有的知识。

第二,情感的成长。儿童情感成长最重要的表现是他的可塑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常会改变自己的观念,他越是容易改变就说明他越具有可塑性与适应性。观念改变在儿童创作中的表现是他所用的表现符号的改变。如果儿童对周围的环境有足够的敏感,他会在绘画中表现那些与他的情感有联系的事物。过分敏感的儿童会在绘画中夸大自己与物体某一部分的联系,而忽视跟其他部分的联系。

第三,社会性的成长。儿童渴望把自己的经验与绘画作品联系起来,这表现出了他较高程度的社会意识。他不再专注于自我,显示出了对外在事物的兴趣。这种兴趣并不联贯,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有些儿童还能注意到特定的某些环境,比如,房子前后左右的位置上有哪些事物,这说明他的社会性成长更进了一步。

第四,感受力的成长。当儿童能利用视觉建立起绘画与实物之间的关系时,说明他的视觉感受力的成长已经开始了。这时的儿童还没能建立起色彩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他的用色全凭个人兴趣。

第五,生理的成长。如果儿童不断在作品中夸张或省略身体的某个部位,通常会表明他身体的这一部分有缺陷或不正常。儿童作品中的线条若果断有力,就显示了他的生理状况良好,生命力旺盛。

第六,审美意识的成长。儿童在画纸上的某处画上想画的事物,并留下一定的空白处。这说明他已经有了设计与审美的潜意识。成人可以从他对所画形状与空白处的关系处理上,看到他审美意识的发展迹象。儿童在绘画中还有了装饰的意8,给所画事物添一些粗略的装饰。

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是装饰意8的表现。

第七,创造力的成长。在前图解期,有创造力的儿童能用自己的观点将他与事物的独立关系表现出来,他很少去模仿或抄袭他人。

三、第三阶段:图解期(7岁到9岁)

1.图解期的表现

儿童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丰富的人与环境的概念,并在作品中用图形将其表现出来。儿童所画物体的图形表现了他对这一物体的主动知识。随着经验的增加,儿童还会经常改变描绘物体的图形。比如,他先是画了一所只有屋顶和窗户的房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了对门的经验,他再一次画房子时就会改变原来的图形,将门添在上面。

在图解期,儿童关于人的图形是他的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物。对人的图解也是儿童的对人的形体的概念,只要没有别的经验的打扰,他会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这个概念。每个儿童的身体与心智不同,因此对人的图解形式也各不相同。

儿童在这一阶段已有能力发现空间关系的秩序。在前图解期,他只能注意到“有某种事物存在”,但不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图解期的儿童已经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在地上”,“草长在地上”,等等。在作品中,儿童通常会在画纸的底端画一条水平线,以此来表现他与环境有联系的意识。他把所有的人与物体都画在这条水平线之上,表示他们处在同一个空间里。儿童能够意识到他是环境的一部分,说明他已具备了与他人合作的条件。因此,一旦儿童能够画出这条画纸底部的水平线,就显示他已经从自我的世界中走了出来,进入到一个群体的世界里。当然,此时的儿童还不能表现三维空间,他经常会用一些自己才懂的线条来代替第三维的空间。

既然图解是儿童对人和环境的概念,那么,儿童图解方式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意义。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有三种主要的图解改变形式:夸张重要的部分;忽略不重要或受抑制的部分;改变有情感意义那一部分的形状。这些改变都来自儿童自己的感受经验,要么他感觉某些部分特别重要,要么这部分对儿童有特殊的情感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成人不能用写实的概念来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他们所注重的是自我的主观经验。

图解期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色彩与物体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他在作品中不再凭主观情感来决定色彩,而是以事物的客观色彩为依据。

儿童会对同样的事物重复同样的色彩,形成明确的色彩式样。这种式样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一般性的既成经验。比如,儿童意识到地面是棕色的,那么他画任何地面的时候都会是棕色的。

儿童在图解期对人、空间、色彩和物体都形成了明确的概念,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途径。此时,老师的任务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运用自己的经验,并让儿童感觉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

儿童在7岁到9岁间的最大特征是发现了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概念,这些概念经过在创作中不断的重复就成为他的图解式样。因此,重复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广告颜料、蛋彩、彩色粉笔所具有的一致性特点和材质非常适合这一重复目的。2.图解期的儿童成长第一,智力的成长。儿童能对世界的了解是他智力成长的一项指标。图解期的儿童能够将环境中事物的概念用图解的方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而且能够灵活地重复使用这些图解式样,不断地增加一些细节,这些都显示了他在智力上的成长。

第二,情感的成长。灵活地使用图解式样是儿童表现自我的最重要的条件。这种灵活性是由儿童的情感成长所带来的结果。儿童在创作中所画事物的体积是他情感反应的一种形式。儿童是以夸大或忽略某个事物的体积来表现他的对事物的特殊情感。如果儿童总是过度夸大事物的某一部分而省略其他部分,那么,他的情感反应就有些不太正常。

第三,社会性的成长。图解期的儿童在绘画作品中已经有了良好的空间意识,这说明他与环境有了适当的接触,并能通过作品来体验自己的经验。儿童作品中表示同一空间的底线的出现,表明了儿童的群体意识,这是社会性成长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儿童在绘画中对环境特征的描绘程度,可以看出他对环境的自觉意识程度,这也是社会性成长的一个方面。

第四,感受力的成长。儿童在这个阶段最普通的感觉经验是运动感。运动的感觉表现在儿童作品的连续流畅的线条中。他的视觉感受对艺术创作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第五,生理的成长。儿童会在作品中用人物的行动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生理上的成长和变化。但如果儿童总是夸张身体的某一部分,可能是表明他身体的该部分有缺陷。

第六,审美意识的成长。在这一时期,审美意识有了一定发展的儿童会利用设计上的重复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韵律感,或者是增添一些装饰成分。儿童对作品中描绘事物的分布安排能力也显示了他审美意识的成长。

第七,创造力的成长。图解期儿童创造力成长的标志是思想的灵活性与创作方式的独特性。

第四阶段:写实主义的萌芽阶段(9岁到11岁)

1.写实主义萌芽阶段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儿童有了比较明显的自我意识。同时,儿童会发现,自己在群体中比独处时更有力量多做一些事。他们喜欢同性相聚,并有了对性别的真正自觉意识。

图解期儿童的作品中多以几何线条为主。到了写实主义萌芽阶段,几何线条已不适合儿童的自我表现,它尤其不能表现男女儿童的性别特征。图解期儿童所画的人物大多是人的一般性类型,是人的表现的普遍化,很少带有个人的细节特征。而到了写实阶段,儿童会急于表现人的性别特征,比如,男孩要穿裤子,女孩穿裙子。原先的图解方式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儿童开始转向写实的表现。但他们此时的视觉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比如,他们在画女孩子的裙子时,不管她的姿势如何,裙裾总是平整无褶皱。也就是说,儿童注意到了衣服,但还“看”不到衣服的细节。这也表明,绘画并不是儿童视觉观察的结果,而只是儿童急于表现所画人物性别特征的结果。成人应当明白,这一阶段的绘画是儿童迈向写实的第一步。此后,儿童会对细节有所感受,同时失去了对动作的感受。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绘画中,人物的表现看上去会比较僵硬死板。但是,儿童所画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改变。部分脱离整体后还能保存原有的意义,即其他人仍能辨认出这一部分是什么。对老师来说,这是评价儿童是否到达写实主义萌芽阶段的一个标准。

由于在视觉概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儿童不再像图解期那样利用夸张、忽略的手段来表现情感。儿童在9岁时,大多仍然用体积的改变来表现事物的性质,但到10岁以后,这种情况就迅速减少了。

图解期的儿童已经在绘画中画出了表现同一空间的底线,到了写实阶段后,底线就不再是空间表现的工具了。儿童发现底线的空间也是有意义的,画中的树和房子不再是处于底线线条的边5之上。儿童让树从“地面”上长出,天空也不仅是“在上方”而已。此阶段的儿童还觉察到了事物的重叠。这种重叠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增加三维空间表现的概念,一方面让儿童在心理上接受一个物体能遮盖另一个物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