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9353800000010

第10章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5)

儿童已经建立起物体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直觉的色彩经验。成人要注意不能随意干扰儿童的这种色彩经验,比如,教儿童如何使用和涂色彩,等等。这种好意的施教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发性与自信心。惟一发展儿童色彩意识的方法是,强调儿童自己对色彩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越与情感刺激相关,色彩经验就越深刻。

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了较明显的自我意识,并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成人要注意一方面鼓励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启发儿童学会跟他人合作。启发儿童的合作精神可以通过集体艺术创作的形式来进行。比如,让儿童参与集体剪纸活动,每人创作指定作品的一部分,最后将大家的创作配置在一起,组成大型的作品。这种活动会使每一个儿童注意到自己对集体创作的贡献,产生成就感,而且儿童也会了解到只凭自己绝不可能独立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2.写实主义萌芽阶段的儿童成长第一,智力的成长。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注意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1,他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去表现事物、人物和环境的特征,这就是他智力成长的表现。相反,一个智力低下的儿童就很难觉察环境的改变以及事物的特征,因此,他在创作中也就表现不出这一点。

第二,情感的成长。写实期的儿童通过作品体验自己已有的经验,并产生与经验相关的感情。儿童已经具备了自由使用线条和笔触的能力,但他们过分注重所绘事物的特征,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显得僵硬刻板。儿童在这一时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使用夸张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他更多地是将他认为有情感意义的部分加以特征化。

第三,社会性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是这一阶段最明显的一项成长因素。此时的儿童初步产生了社会归属感。但是,当这种社会归属感受到干扰时,儿童会退缩到旁观者的位置。通过儿童的作品可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群体意识,比如,观看作品的内容是否表现了儿童的群体体验,或者观察儿童在集体创作中的直接参与。儿童的作品还能表现儿童对所在环境的社会意识。比如,作品中对不同职业人物衣服的描绘就会表现出儿童的某些社会意识。

第四,感受力的成长。儿童不断增长的视觉概念与写实态度,就是他感受力成长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视觉感受的成长表现在儿童作品中对地平线的使用,对重叠的意识等。但此时的儿童还难以注意到距离的6近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不同效果。儿童在绘画中意识到了平面空间,这说明他对空间的感受力也有了发展。

第五,生理的成长。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两性的身体特征,并尽力在绘画中加以表现,这可以看做是他生理上的一种成长标志。

但他所注意的性别特征主要是衣服、头发等,他还未注意到更细节性的性别特征,比如胡须、修饰过的指甲等。

第六,审美意识的成长。儿童逐渐意识到了设计的意义,尤其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意识会在儿童的绘画中有所表现,比如衣服的装饰或其他的装饰图案等。儿童也注意到了色彩的装饰作用,并能在作品中合理地分配色彩。

第七,创造力的成长。儿童能独立地选择绘画题材,这就是创造力成长的一项重要标志。另外,儿童在绘画中发明自己对某事物的表现形式,并能灵活地运用形式,这也是创造力的表现。

五、第五阶段:伪自然主义阶段(11岁到13岁)

1.伪自然主义阶段的表现

这一阶段是儿童青春期前的准备阶段。儿童刚度过写实萌芽期,明白了群体的作用,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解决任何问题的智力,但在反应上,还是一个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对儿童的这一阶段起到有益的影响和作用,为儿童进入青春期而做好准备。

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了视觉的观察。观察不仅仅是去看或去认识,而是在分析空间里视觉形象的变化效果。儿童对变化效果的发现最常见的表现是对人体关节的描绘。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能够想到他们笔下的人物应该有关节。儿童还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比如,他们注意到衣服会因人物动作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儿童的注意力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儿童偏爱视觉经验,会比较注重整体和其变化的效果,有的儿童注重对他有情感意义的细节,会更多地运用自我和身体的感觉,较少注意事物的外在性质。成人了解了儿童的这两种不同类型,在引导儿童的思想与感觉时要注意方式与方向。只给予视觉刺激会限制那些偏爱情感刺激的儿童,只给予情感刺激又会压制偏爱视觉刺激的儿童。因此,成人在给予艺术刺激时要兼顾外形、身体经验、情感几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前青春期的孩子的发展与成长特别重要。

由于有的儿童喜欢视觉经验,有的儿童喜欢阐释自己的主观感觉,他们在创作中也会表现出这两种特征。

首先,他们在空间观念的发展上不同。视觉型的儿童此时会发现距离的6近会带来视觉上的变化,与此相关,也会发现地平线的意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儿童逐渐地对三维空间产生了兴趣。但此时儿童的发现完全是直觉性的,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老师不能刻意地介绍透视与三维空间的结构,以免剥夺了儿童自行发现的这种重要经验。

老师应该让儿童自己发现,然后再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程度给予适当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儿童:“为什么你画的树看起来那么6?”儿童在思考中会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即较6的物体总是显得体积小一些。

偏爱情感经验的非视觉型儿童在视觉概念上似乎是出现了退化现象。他们原本已在写实萌芽阶段超越了绘画底线的概念,现在却又退回到了与绘画底线相似的空间概念阶段。成人应当知道,这种表面的退化实际上是一种非视觉型艺术表现的先兆。非视觉型的儿童在表现中,专注于自我以及情感。对他们来说,空间意义与自己的主观情感相关。

其次,两种类型的儿童对色彩的观念也不相同。视觉型的儿童具有观察色彩变化的倾向。他们能注意到不同环境下色彩的变化,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光线和阴影中会有所不同。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视觉型儿童会根据其视觉印象来调整色彩。而主观情感型的儿童以他对色彩的情感反应为依据。当然,很多儿童介于两种类型之间,会同时显出两种特征。

2.伪自然主义阶段的儿童成长

第一,智力的成长。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有足够的批评意识来看待周围的世界,作品中的写实性越来越强。儿童在作品中能有意识地表现一些细节化的特征,也能注意到自己所使用的技巧。

第二,情感的成长。儿童这一时期情感成长的特征是他体验经验的能力和体验环境的能力。儿童在作品中会经常通过强调重要的部分或区别不同的物体来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力。与写实萌芽期那种僵硬的人物造型不同,此时儿童所绘的人物已经具有了各种表情和容貌特征。

儿童情感的成长还显现在他灵活的艺术表现方式上,这说明儿童面对新情境具备了迅速调整的能力。

第三,社会性的成长。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社会问题有了较高的自觉性,对环境的感受能力也增强了。这从儿童作品中人物的不同服装造型、环境的细节特征等方面显示出来。

第四,感受力的成长。大多数儿童在作品中会同时表现出视觉型与主观情感型两种倾向,但都是以一种倾向为主,另一种倾向为辅。儿童视觉感受的成长表现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视觉环境,6距离的物体在体积上会缩小。另外,他在视觉上对三维空间有了一定程度的意识。

儿童非视觉感受的发展可见于他对有意义的事物或细节的强调。

第五,生理的成长。儿童在创作中注意到了人的关节,这属于他对身体的一种自觉。儿童对身体的意识还表现在他对男女的区别,对所画儿童与成人的体积的不同等方面。

第六,审美意识的成长。这一阶段儿童对作品各部分的安排能力比以前增强了。儿童将空白处与所画形象的空间配置,以及对内容的处理与整个作品的意义联系起来。

第七,创造力成长。如果没有情感上的自由,儿童的创造力也不会有所发展。儿童在接近青春期的这段时间里,会逐渐产生一种批判式自觉。这种批判式自觉使儿童有意去控制自己,容易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也很容易泯灭儿童产生的创造性冲动。

(第五节)结语

每个孩子都喜欢有机会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可悲的是,当代教育体系却让大多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失去画、描或建构的机会。

其实,人对艺术的需要不会因年龄增长而失去。儿童总是诚实地表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的自发性连职业艺术家都自叹弗如。

绘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体验。艺术体验包括画什么、怎样画、形式与颜色的关系、光与暗的问题,等等。然而绘画或建构中各因素的组织才是这种体验的惟一组成部分。正是自我的表现与主体对环境的反应才使艺术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成为表现性的。

每一幅儿童的画都描绘了他的情感、智能、生理成长、知觉敏锐性,创造力的投入、社会性成长及审美意识。尽管儿童间会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每个年龄段都有普遍性的成长特点。儿童的艺术作品也会随年龄预先发生变化。

儿童艺术品中发生的变化是儿童成长变化的反映。所有那些使他们成为不同的个人拥有不同性格的因素也影响着他们的艺术作品。显然,如果我们不了解艺术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艺术品。儿童的艺术品也是如此。如果想要了解艺术对儿童的重要性,就必须先了解学校环境,儿童的意图,作品中所涉及的智能和情感因素。

老师是艺术教育中的关键人物。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影响,儿童对环境才能有越来越敏锐的反应。自我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并不是自动产生的。儿童的创造性精神需要老师给予加强。

当代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计划常常会围绕艺术材料来进行。其实,艺术教育应该更注重儿童用某种方式来表现思想、感情与知觉。艺术也不应与学术性课程比高低优劣。儿童在艺术教育中不必担心考评,也不必按他人的标准行事。

罗恩菲尔德主要强调艺术是与儿童的创造力和心智的成长密不可分的,并不要求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要以培养艺术家为己任。这种强调包含的意思是艺术,尤其是艺术创造,能提供其他科目所不能给的成长机会。毕竟,成长不是仅通过智力的发展而取得。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自信、有创造力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渴望表现自己的思想,敏锐地感受周围的人与物,反应快,有创造性。我们不能包办他们的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不到的潜力。艺术应为建构性行为提供动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培养自信心,寻找更多更新的和谐组织方式,并被社会所接受。艺术教育的最根本要素是儿童,并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