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审计理论与案例
9351800000031

第31章 审计方法(4)

修订后的《审计证据准则》要求从以下方面强调审计风险:一是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表达与披露的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与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二是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总体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程序。

(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

修订后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从以下方面强调审计风险:一是风险评估程序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的信息来源。该部分规范了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还要求在项目小组之间讨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该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的特定方面,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三是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该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及会计报表中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识别存在的重大风险。四是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该部分也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所识别的任何风险是否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或是通过实质性程序本身并不能提供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风险。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的控制设计,并确定这些控制是否得以贯彻执行。五是与负责公司治理的机构和管理当局的沟通。该部分也涉及与内部控制相关事项,需要注册会计师与负责公司治理的机构和管理当局的沟通。

(四)注册会计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准则

新起草的《注册会计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准则》从以下方面强调审计风险:一是总体应对程序。该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会计报表总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二是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该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评估出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控制的执行有效性以及实质性程序。三是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该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适当,并确定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由此可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并强调无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都要对各类重大交易、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进行详细审计。上述审计风险准则纠正了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完善。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研究方法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而且,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适当、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二)开拓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紧迫性

众所周知,研究方法是“驶向真理彼岸的航船,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开展研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缜密、科学的研究方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明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反复推敲方法的科学性和适当性,是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正确运用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则是完成审计理论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可以认为,开展以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为对象的研究,内容包括阐释和解析各种研究方法运用的成功范例、优缺点、技术要求与适用性,进而极大丰富审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服务于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式,其对于审计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以来,以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为对象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取得长足的进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审计的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于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莫茨和夏拉夫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

(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莫茨和夏拉夫并不倾向于采用数学法,而是大力主张采用概念探讨法。他们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i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的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摒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若无行为规则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成功范例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哲学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借用哲学这一“科学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比较系统且逻辑起点高,结论严密,前后连贯一致,学术层次较高。但缺点是研究对象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领域操作性差;研究者也受到一定束缚,要能相当熟悉本学科领域并能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很强的创新、预见能力。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要注重概念的探讨与检验,积极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的成果,注意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哲学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有较高理论驾驭能力的全能型研究者,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对其他研究成果进行逻辑检验。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由于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要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尊重历史,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为了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既要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做到“古为今用”;又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进行必要的扬弃与创新。《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它从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到专题审计史,详尽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与精神得出的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公正;由于“历史会重演”是近乎规律的一条假设,使研究过程具有较好的大局观。但是,缺点也可以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限制两方面分析。研究者首先必须成为一位“史学家”,要能博古通今;研究对象资料必须相当翔实,能追根溯源到较为久远的年代,并容易获取。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要注重归纳与总结的严谨性;较多地交叉运用比较方法;注意背景分析。历史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就某一现实命题总结历史规律,寻找历史渊源和提供历史依据。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对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论》、《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进行档案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非常清晰明了,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档案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由于研究建立在大量甚至近乎详尽的相关资料基础之上,工作展开一般较为顺利;而且,基于充分的、权威的书面证据,研究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其缺点是前期资料搜集等准备工作耗时耗力,对纷繁各异的观点进行归类、汇总和甄别也有一定难度。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要注重观点的代表性与差异性,较多地运用概括与分析。档案研究方法比较适用的命题条件是:存在较大争议或开展过较多讨论,众说纷纭。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1)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