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读《水浒传》
9251600000019

第19章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逼上梁山之二)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222页。

在延安时,毛泽东还积极支持和鼓励从《水浒传》中汲取题材,创造出有现实意义的新的历史剧目。

1943年11月,延安平剧院发动新剧本创作运动。在这个背景下,新编历史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诞生了。

《逼上梁山》取材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并参照有关宋代宣和年间的历史资料,以及明传奇《宝剑记》、《灵宝刀》和民国初年杨小楼的《英雄血泪图》(亦名《野猪林》)等戏曲作品编写而成。1943年作于延安,初稿作者杨绍萱,正式演出本又经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的刘芝明、齐燕铭等集体加工修改。

《逼上梁山》主要描写林冲的故事,但并不单纯表现林冲的个人遭遇,而是以林冲故事做线索,广泛联系北宋末年的社会斗争,突出表现了当时广大劳苦群众不堪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纷纷起来聚义造反的现实。它不但描写了林冲由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下层军官走上反抗道路的曲折过程,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官逼民反”的典型形象;而且着力塑造了李铁、李小二、鲁智深、曹正、王月华等反封建起义造反式的英雄形象,讴歌了人民大众的造反精神及其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所起的作用。

这就使《逼上梁山》在思想上与同一题材的戏曲作品有根本不同。在现代中国戏曲发展史上,《逼上梁山》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

1944年新春,这个根据历史题材新编的戏曲节目闪亮登场。这是毛泽东特别喜爱的“水浒戏”。

元旦这天,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大众艺术研究社”首次演出新编平剧《逼上梁山》。该剧只演了不到10场。1月9日这天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看《逼上梁山》,并让先把剧本送去。由于剧本还没有成形,他们只好临时分头抄写送了去。这天晚上,毛泽东看完《逼上梁山》演出十分高兴,当夜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222页)

毛泽东在信中的议论基于《逼上梁山》这出剧的主题:革命是逼出来的,从统治阶级营垒中背叛出来的军官林冲上梁山更是逼出来的。毛泽东特别赞赏该剧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着眼点不在于林冲这一形象的阶级属性,而在于他从忍受走向反抗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普遍性意义。

正像参加编导该剧的刘芝明当时在报上发表文章谈创作经过时所说的那样:“中心的问题,则是这个剧的主题,主要的不应该是林冲的遭遇,个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君临于群众之上;而是在林冲遭遇的背后,写出广大群众的斗争和反抗,一个轰轰烈烈的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林冲被推动走向革命,而且林冲只有与群众结合才有出路。因此就必须明确地、对比地写出统治与被统治的两方面的阶级斗争,群众怎样团结了自己,怎样争取了朋友,并联合起来战胜了敌人……”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编导者在《水浒传》本来的情节基础上,增加和充实了一些内容,如“借粮”、“草料场”、“动乱”等出戏,从而“把农民表现得有力些”。(《从〈逼上梁山〉的出版谈平剧改造问题》,《解放日报》1945年2月26—27日)

这就从《水浒传》中引申出一个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压迫与造反、人民与革命的必然联系。或者说,编导者以新的思想从《水浒传》中挖掘出了新的思想价值,其挖掘的思路,正好吻合毛泽东对《水浒传》的理解和评论。

毛泽东激赏《逼上梁山》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推动了旧剧的革命性改造。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即地主阶级的思想,因此旧文学旧艺术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内容。即使在为数不多的表现农民和市民的较具民主性的作品中,也混杂着大量封建文化的内容,至于旧戏舞台上让地主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当主角、人民群众“跑龙套”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而《逼上梁山》成功地改造了旧戏,剔除了所依据旧材料中的封建性糟粕,强化了民主性内容。在《逼上梁山》问世之前,就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写的是与《逼上梁山》大致相同的情节,即林冲由一心要建功立业的禁军教头被逼造反,上山入伙。《逼上梁山》主要是突出了林冲被逼的过程,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旧制度的黑暗,为了加强林冲形象的革命意义,特别是为了体现当时抗日的背景,以及与投降派的斗争,在林冲与高俅的冲突中,又加进了是不是主张抗击边患的内容。其实,在《水浒传》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中,本来就有体现梁山好汉爱国情愫的“抗辽”内容。《逼上梁山》把这层意思加在了林冲上梁山之前,强化了林冲形象的思想厚度和这出平剧的现实作用。旧剧开了新生面,让勇于反抗的梁山英雄和人民群众成了剧中主角,所以毛泽东满怀激情地说:“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