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9251400000045

第45章 学记

发虑[1]宪[2],求善良,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就[4]贤体[5]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6]。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7]民,教学为先。《兑命》[8]曰:“念终始典[9]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10]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B11]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B12]。”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B13]有庠[B14],术[B15]有序[B16],国有学。比年[B17]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B18]辨志[B19],三年视敬业乐群[B20],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B21],强立[B22]而不反[B23],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B24]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B25]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B26],示敬道也;《宵雅》[B27]肄三[B28],官其始也;入学鼓箧[B29],孙[B30]其业也;夏楚[B31]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稀[B32]不视学[B33],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B34]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B35]也。记曰:“凡学,官先事[B36],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B37]。不学操缦[B38]不能安弦,不学博依[B39]不能安诗一,不学杂服[B40]不能安礼,不兴其艺[B41],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B42]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B43],厥修乃来[B44]。”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B45]其占毕[B46],多其讯言,及于数[B47]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B48],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B49],其求之也佛[B50]。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B51],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B52]豫[B53],当其可之谓时[B54],不陵节[B55]而施之谓孙[B56],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B57]而不胜[B58];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B59]逆[B60]其师,燕辟[B61]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B62]而弗牵[B63],强[B64]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B65],微而臧[B66],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B67],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B68]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B69]二:当其为尸[B70]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B71]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B72],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B73]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B74]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B75];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B76]类。鼓无当[B77]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B78];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B79];学无当于五官[B80],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B81],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B82]也,此之谓务本。

[注释][1]发虑:深思熟虑。[2]宪:法令。[3]謏闻:小有声名。[4]就:亲近。[5]体:关怀。[6]道:道理。[7]君:君临。[8]《兑命》:《尚书》中的《说命》。[9]典:经常。[10]旨:美味。[B11]反:反省。[B12]学学半:教与学各学得一半。[B13]党:周制五百家为党。[B14]庠:学校。[B15]术:当作“遂”,郊区。[B16]序:学校。[B17]比年:每年。[B18]离经:读断经书的句逗。[B19]辨志:辨别志向。[B20]乐群:友爱同学。[B21]知类通达:触类旁通。[B22]强立:独立判断的能力。[B23]反:违背。[B24]说:通“悦”。[B25]蛾:大蚂蚁。术:学习。[B26]皮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用白鹿皮制成。祭菜:以萃、藻之类水草祭先师。[B27]《宵雅》:即《诗经·小雅》。[B28]肄三:即《小雅》中的《鹿鸣》、《四牲》、《皇皇者华》三篇。[B29]鼓箧:闻鼓声而启箧。[B30]孙:通“逊”,顺也。[B31]夏楚:指楸木和荆条,均可作鞭子。[B32]卜稀:大祭祀前要占卜,故称卜稀。[B33]视学:考察学业。[B34]躐:超越。[B35]伦:原则。[B36]官先事:做官先学办事。[B37]居学:居家的学习。[B38]操缦:练习弹琴的指法动作。[B39]博依:诗的比喻,比兴。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B40]杂服:区分等级身份的各种礼服制度。[B41]艺:娱乐。[B42]藏:积累。[B43]务时敏:随时努力精进。[B44]厥修乃来:才能学成。[B45]呻:吟诵。[B46]占毕:书籍。[B47]数:频繁。[B48]诚:真心、自愿。[B49]悖:混乱。[B50]佛:同“拂”,违背。[B51]刑:成。[B52]之谓:即“是谓”,叫做。[B53]豫:预防。[B54]时:适时、及时。[B55]陵节:陵,超越;节,指年龄和智力高低程度。[B56]孙:顺。[B57]扦格:抵触。[B58]胜:承受。[B59]燕朋:即宴朋,酒肉朋友。[B60]逆:违背。[B61]燕辟:贪图享受玩乐。[B62]道:引导。[B63]牵:强迫。[B64]强:劝勉。[B65]达:通晓。[B66]臧:善、中肯。[B67]长:官长。[B68]惟:顺从。[B69]所不臣于其臣者:不把臣子当臣下看待的。[B70]为尸:扮作受祭的神。[B71]庸:功,感谢老师有功于己。[B72]节目:木之节。[B73]记问:记诵诗书以待问。[B74]冶:冶工。[B75]箕:簸箕。[B76]丑:比。[B77]当:处于。[B78]弗得不和:无鼓则不和谐。[B79]章:彰显。[B80]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B81]五服:血缘亲疏的等差,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B82]委:水的下流。

[鉴赏]《学记》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专论,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篇教育学专论。它的成篇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之间。作者大概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全文虽然仅有1229个字,但却概括与总结了先秦时期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当时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学记》开宗明义,首先便表达了儒家对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与其目的的认识。它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教育乃是为了“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也就是用道德观念与知识来教育人,从而转变不良的风俗习惯,以便更有成效地治理国家与社会。《学记》将教育同完善个人与社会进步相联系起来,尤其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这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

性善论乃是《学记》提倡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学记》将受教育者喻为玉石,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方面是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儒家认为人如同玉石,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本质,这就表现了他们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充满了信心。正是因为对于人的价值与精神作用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因而《学记》在教育学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卓越见解。《学记》相当全面而且深入地论述了整个教育学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推动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使之更为完备,更加系统化。可以说,《学记》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