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9250900000101

第101章 求人办事(1)

攻心有术,暗示有方

以人们之间的感情为媒介,以对新事物的兴趣、注意力或以列举有关事例为突破口,对其进行“攻心”。

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大学一年级时十分贪玩,被人称为浪荡公子。他的母亲为此很伤心,她劝诫自己的儿子时,并不是单纯地对他进行说教,而是先讲述有关家乡的往事:家乡位于西海岸的一个半岛上,极易被海水淹没。1860年5月24日午夜,家乡又遭到了海啸的侵袭,一个孕妇在孤舟上漂流了几天几夜,幸亏乡民救助,母子二人才得以平安无事。接着,母亲不无悲哀地说:“早知塞曼是个平庸的人,我当初就不必在海浪中拼搏努力了。”塞曼听完母亲的话,羞愧万分。从此,他刻苦学习,最终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活中,正面的劝告往往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取得相反的效果。这时不妨改变一下策略,另辟蹊径,从侧面打开缺口,或许能事半功倍。此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

用“是”说话,用心诱导

在某汽车公司工作的小芳连续三次被评为“金牌”业务人员,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她与顾客的对话。

小芳:请问你想买多大吨位的车?

顾客:很难说,大致两吨吧!

小芳:不太确定,对吗?

顾客:是这样。

小芳:选择卡车的型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你运什么货,另一方面要看你在什么路上行驶,你说对吗?

顾客:对,不过……

小芳:假如你在丘陵地区行驶,加上冬季持续时间较长,这时汽车的发动机和车身所承受的压力是不是比正常情况下要大些呢?

顾客:是这样的。

小芳:你们冬天出的车比夏天多吧?

顾客:没错,多多了,夏天生意不行。

小芳:有时候货物太多,又在冬天的丘陵地区行驶,汽车是不是总处于超重状态?

顾客:对,那是事实。

小芳:从长远眼光看,选择车型主要取决于什么?

顾客:你的意思是……

小芳:从长远眼光看,你怎样判断一辆车买得值不值呢?

顾客:当然要看车的使用寿命。

小芳:一辆总是超负荷和一辆从不超载的车,你觉得哪一辆寿命更长些呢?

顾客:当然是马力大、载重多的那辆。

小芳:所以,我觉得一辆载重4吨的车可能对你来说更划算。

顾客表示赞同。

小芳就是在平淡无奇的谈话中,设法让顾客跟着她的思路走,以达到她的目的。

我们在求人特别是求陌生人时,对方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是什么?就在于你能否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这种行为就是“诱导”。

学会循序渐进,一点一点诱别人上钩,既是求人办事的小技巧,又是获得成功的大原则。

迎合有道,投其所好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理解,若与被求之人有了情感共鸣,满足了他“被人理解”的心情,就会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对方也就乐于帮忙了。所以,在交谈中,要想说服对方,就应该投其所好。这样你的话才能在对方心中产生作用。

有一次,美国黑人出版家约翰逊想让真尼斯无线电公司在其杂志上刊登广告,当时真尼斯公司的领导是麦克唐纳,他既聪明又能干。约翰逊写信给他,要求和他面谈真尼斯公司广告在黑人社区中的利害关系。麦克唐纳马上回信说:“来函收悉,但不能与你见面,因为我不负责言行方面的事。”

约翰逊不愿让麦克唐纳用这种方式来避开他,他拒绝投降。因为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麦克唐纳管的是政策,相信也包括广告政策。约翰逊再次给他写信,要求见面,交谈一下关于在黑人社区所执行的广告政策。

“你真是个固执的年轻人,我将接见你。但是,如果你要谈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广告的话,我就立刻拒绝见面。”麦克唐纳回信说。

这样,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他们该谈什么呢?

约翰逊翻阅美国名人录,发现麦克唐纳是一位探险家,在亨生和皮里准将北极探险的后几年,他去过北极。亨生是个黑人,曾经将他的经验写成书。

这对约翰逊来说是个机会。他让公司在纽约的编辑去找亨生,求他在自己所写的书上签名,好送给麦克唐纳。约翰逊还想起亨生的事迹可以作为故事的题材,这样他就从未出版的七月号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改登一篇文章来介绍亨生。

约翰逊刚步入办公室,麦克唐纳第一句话就说:“看见那边那双雪鞋没有?那是亨生给我的,我把他当做朋友。你熟悉他写的那本书吗?”

“熟悉。刚好我这儿有一本,他还特地在书上为您签了名。”

麦克唐纳翻了翻那本书,然后用挑战的口吻说:“你出版了一份黑人杂志。依我看,这份杂志中应该有一篇介绍亨生的文章。”

约翰逊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将一本七月号的杂志递给他。他翻阅那本杂志,并点头赞许。

“你知道,我们有很多理由在这份杂志上刊登广告。”麦克唐纳说。

生活中,我们都要跟陌生人打交道。如果你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和揣摩发现对方的独特之处,就可以找到一些可以交流的话题。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到山东烟台市演出,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马季先生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一位记者再次叩响了马季的房门,说:“马季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现在的相声表演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马季先生一听,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这位记者正是用他和对方对相声的共同爱好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马季先生的“话匣子”,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迎合别人的心理,投其所好,引起他的感情共鸣,就会很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善于吹捧,搔到痒处

求人办事时,为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更为了能办成事,我们不妨“捧”他几下。所谓“捧”,并不是“瞎捧”,也不是“乱捧”,而要因人而捧,因为每个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

战国时期,韩国给大臣段乔25天的时间,让他负责修筑新城的城墙。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将其囚禁起来。为了救出父亲,这个官员的儿子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员子高,让子高去替父亲求情。子高答应了。

一天,见了段乔后,子高并没有直接要求段乔放人,而是和段乔共同登上城墙,故意左右张望,然后说:“这墙修得太漂亮了,真是了不起。功劳这样大,并且整个工程结束后又未曾处罚过一个人,真让人佩服啊。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里主管工程的官员抓来审查,我看大可不必。整个工程修建得这样好,出现一点小问题又没什么,何必为一点小事影响您的功劳呢?”

段乔见子高如此评价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兴,又觉得子高的说法也合情合理,于是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那个官员被放出来的原因就在于子高的求情。子高把一顶高帽子给段乔戴上,然后就事论题,深得要领,让人大声叫好。其实,一般人都存在顺承心理和斥异心理,容易接受那些合自己心意的东西。因此,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巧言游说,便容易成功。

有个公司的总经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本《经商之道》的书稿,部门经理称赞道:“你真不该选择在企业工作,如果你专门研究经营管理,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专家。”

总经理听完部门经理一席话,不满地说:“你是指我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只有另谋他职了?”见总经理产生了误解,本来想给总经理“戴高帽”的部门经理吓得头冒虚汗,连忙解释说:“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

还是秘书过来替部门经理打了个圆场,说道:“部门经理是想说您多才多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

可见,同是“捧”一个人、“捧”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法就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

“捧”不等于奉承,不等于谄媚。人通常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见别人的长处,且把短处看得很重要,把长处看得很平凡,所以,往往会有“欲捧而已无可捧”之感。其实只要你能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原谅他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可捧的地方多着呢!所以,要说服别人,就得找到可捧点,把他吹捧上天,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同是“捧”一个人、“捧”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法就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

蛇打七寸,人从利害

某商店有位营业员很会做生意,他卖出的东西比其他人都多,有人问他:“是不是

因为能说会道,所以生意兴隆?”他回答说:“不是,是因为我永远为顾客着想。”

有一天,某位顾客不时用手摸摸摆在柜台上的布料,却不肯买货。凭经验,营业员知道这位顾客肯定是想买这块布料,于是,赶忙迎上前去说:“您是想买这块面料吗?这块面料虽很不错,但是您要仔细看,这块布料染色深浅不一,我要是您,就不买这一块,而买那一块。”

说着,营业员又从柜台里抽出一匹带隐条的布料,在灯光下展开,接着说:“您像是机关里的干部,年龄和我差不多,用这种布料做出的衣服会更好看些,美观大方。要论价钱,这种面料比您刚才看到的那种每米多三块钱,做一套衣服才多七块钱,您仔细想想,哪个合算。”

顾客见这位营业员如此热情,居然处处为自己着想,于是不再犹豫,买下了营业员推荐的布料。

这位营业员能成功做成这笔生意,就是因为运用了“打蛇打七寸”的方法。站在买者的立场上替顾客精打细算,现身说法,大大降低对方的戒备心理,而且使对方产生了认同感,故而说服了对方,做成了生意。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虽然并非人人如此,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己有关的利益,因为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所以,当你试图劝说别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反之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相信他肯定会有所触动。

中国有句古话,“打蛇打七寸”,意思就是要抓住关键点。说服别人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抓住对方的切身利益,能触动他的心结,促使他深入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消极的、错误的行动。

先替对方着想

最会说话的人,通常是说了让对方感兴趣的话的人;最会办事的人,通常是做了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的人。

求人办事也是如此,只有从关怀对方的角度出发,才能赢得对方的帮助。

日本麦当劳大王滕田曾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的陌生电话:“如果您能采用一个我们发明的游戏,它可以在一年内让您的销售业绩提升16%,我们的收费是10万美金。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专程飞往日本给您解释。”后来,滕田采纳了这个建议。

有一份广告上面写着这样一小段话:“别人比你成功十倍、收入多至万倍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难道是他们比你聪明一万倍,运气好一万倍吗?显然不是。那么,你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吗?你想不想自己也可以做到?”当看到这段话,你是不是也被吸引了?因为对方抓住了你的需求。

如果你希望自己说出的话能产生价值,那么,你就需要记住一条广泛适用于很多领域的定律,那条定律叫做“黄金定律”。其内容是:你想让别人如何对待你,首先,你就得如何对待别人。只有先替别人着想,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英国,某家皮鞋厂的一位推销员曾多次拜访伦敦的一家皮鞋店,但每次都被老板拒绝了。

这天,他怀揣着一份报纸再次来到了这家鞋店,报纸上刊登着一则关于变更鞋业税收管理办法的消息。推销员认为这则消息会帮助店家省下很多花费,因此就希望带给皮鞋店老板,让他看看。

当他来到鞋店前时,就大声地对鞋店的一位售货员说:“请您转告您的老板,我有一个办法,不但可以让他大大减少订货费用,还可以本利双收赚大钱呢。”

很快,老板就接见了他。

当你能够为顾客提出有价值的信息时,顾客不可能不为你的生意着想。当你不仅仅是推销员,还是对方的顾问时,他们获得了由你提供的可靠消息后,肯定不会不管你的生意。

所以说,在求人时,你为对方着想,对方才会为你着想。

几年前,美国著名的推销员乔治·赫伯特成功地把一把斧头推销给了当今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为此,他得到了由世界著名的推销会——布鲁金斯学会颁发的刻着“最伟大推销员”字样的金靴子作为奖励。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当政时期,他们布鲁金斯学会出的难题是“谁能把一条内裤推销给克林顿先生”,当时,没有人完成。当他

们又出“谁能把一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先生”这个难题之后,很多人都以为没人能做到之时,乔治·赫伯特做到了。

为什么乔治·赫伯特能够做到呢?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有足够的自信。是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谁能勇敢地把斧头卖给总统呢?但是,小布什为什么能够接受这把斧头呢?重要的是,乔治·赫伯特能站在小布什需要的角度,真诚地打动了他的心。

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时,乔治·赫伯特却认为:把一把斧头卖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他在德克萨斯州有一座农场,那里长着很多树。于是,乔治·赫伯特便给他写了一封信。

乔治·赫伯特在信中写道:“尊敬的先生,我曾经有幸参观过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也变得松软了。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子。不过,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很明显市面上的小斧子不太适合您,因为您需要一把不怎么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里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是我爷爷留下来的,用来砍伐枯树非常合适,价格上只要15美元即可。如果您有兴趣,请予以回复……”

很快,小布什总统就给乔治·赫伯特汇来了15美元。

很多时候,当你想让对方按照你所想的方向走时,最好还是用关怀的观念,从替对方着想的角度出发。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文艺编辑邀一位名作家写稿,但这位作家,各报社的编辑都对他大伤脑筋。所以,这个编辑在见面之前也非常紧张。

果然不出所料,刚开始时,他们各说各的,怎么都不能合在一起。闹得编辑很是头痛,只好决定下次再来。

这一次,编辑把有关那位作家近况的报道搬了出来,对他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这般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编辑又说:“但英文能否表现出您的风格?”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气氛中继续谈了下去。本来已经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获得了作家答应写稿的允诺。

在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别人在谈话时只谈自己,而不关心对方。

一般而言,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求人者是不受欢迎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隔阂、沟通关系呢?那就是先替对方着想,使求人的过程变成寻求共同利益的过程,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会说话的人,通常是说了让对方感兴趣的话的人;最会办事的人,通常是做了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的人。

用“奉承话”求人

生活中,如遇见难以克服的困难,常常会求助于亲朋好友。然而,求助的结果往往大不相同:有的人用词得当,说得被求助者心情愉快,使其愿意提供真心实意的帮助;而有的人因为谈吐不当,弄得被求助者心急气恼,求助者不仅得不到帮助,反而有时还会伤了和气。由此可见,求人也是有学问的。

柯南道尔几乎不给别人签名留念。

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从巴西寄来的信,信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