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9221000000023

第23章 谏阻修园添嫌怨(2)

其实哪里有什么现存十数万的木材,到了四川、湖北之后,李光昭凭借候补知府衔,私刻“奉旨采办圆明园木值李”的衔章,打着“奉旨采办”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四川总督吴棠觉得事有蹊跷,任职数年来,并未听说有李光昭采购木材和李姓客商存留木材于川地一事,后经查实,乃为一大骗局。李光昭在四川骗取木材未成,遂改向湖北,但闻知进山伐木至少要用三年时间才可出山,成本太高。又南走香港欲购洋木以蒙混过关。他以“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的名义与洋商签订合同,洋商木材到时,李光昭又拿不出银子付给对方,反以种种借口赖账。洋商气愤不已,一纸状书告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那里。李鸿章查实,此事确实为李光昭之诈骗行为,罪责有三:其一在虚报木价,欺罔朝廷;其二在李光昭与洋商签署合同时仅付定洋,到后来既无力买木,又无力认赔,致使法国领事出面干预,并与法商极力谴责津海关道的渎职;其三在于擅自以“圆明园监督李代大清皇帝”的身份与洋商签订合同,以致本案成为洋商与大清政府之间的纠纷,扩展为中外交涉事件。

李鸿章根据审讯结果,以“诈称内使近臣”和“诈传诏旨”的律例,判处李光昭斩监候,秋后问斩,其他参与这起诈骗案的内务府官员一并遭到沉重的打击。以此案为导火索,朝野掀起了要求立即停止修复圆明园的强烈呼声。

在修园的过程中,各大臣也曾屡次进谏,言修园之危害。但这些奏疏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同治帝依然时时关注工程之进展。李鸿章的折子七月六日到京,七月十六日奕訢、奕譞等即联衔递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列举开国以来清朝历代皇帝创业之不易,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1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首肯,认为这是“内外协力,共济时艰”的结果。接着指出同治帝亲政以来的诸多弊病:经一载有余,渐有松弛情形;推其原故,乃是因为视朝太晏,工作太烦,即指圆明园工程乃扰民之举;同时此项工程使朝中耿直之人垂头丧气,庸懦之人尸位保荣,颓废之风日甚一日。鉴于此,诸大臣提出六条建议: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在“重库款”一项中指出,近年来内廷工程络绎不休,用款浩繁,内务府常向户部借款支发,这样有限的钱粮怎么能够供得上无休止的索求呢?言辞恳切,表现了诸臣对修园的厌恶之情和真挚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奕訢这个奏折上署名的,包括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10余人。奕訢等人怕同治帝将此奏折搁置不予阅览,一再请求召见。载淳不答应,经奕訢等再三请求,他才在接到奏折三天后予以召见,如奕訢等人所料,同治帝果然没有阅读奏折,当场拆阅后,看了数行,便不耐烦地说:“我停工怎么样,你们还有什么饶舌?”

奕訢答道:“臣筹所奏还多,不止停工一事,容臣宣诵。”接着将奏折中陈述的六条一一讲来,反复强调。

同治帝越听越气恼,雷霆大发,怒吼道:“我这个位子让给你怎么样?”

众臣听到此言,都惊愕不已,军机大臣文祥更是伏地痛哭,喘息几近气绝,最后由人扶了下去。

奕訢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不便再言语。醇亲王奕譞则边哭边谏,当讲到请皇上戒微行一事时,同治帝料想皇叔无凭无据,拿自己也没办法,所以矢口否认。事实上同治帝借大修园庭之机,经常以视察工程为名出宫游戏于酒肆、茶楼和娼寮之地,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对此荒诞之举,奕訢早有耳闻,只是这事与其子载瀓有关,不便直言,但他一直在努力鼓动他人上疏旁敲侧击,然而,同治帝置若罔闻,并怀疑到是奕訢在幕后唆使。这次面见十余位重臣重又提起微行事,就想赖掉这码子事,便问奕譞:

“这是何人妄言,你们这样说,有何证据?”

奕譞将时间、地点,一一据实陈述,同治帝一时语塞,十分尴尬。只得岔开话题,做退步说:

“诸臣所言各条朕愿接纳,惟园工一事不能马上停止。此乃为讨太后欢心而修,故不能擅自做主,得容朕转奏太后之后再行决定。”

事情说到这个份上,众臣也不好强逼,且同治帝所说属实,正因有慈禧做坚强的后盾,同治帝才敢如此不顾众议,无所忌惮,强令修葺。在还没有最后决定停工前,同治帝依然去视察了工程情况。

现在问题关键是让慈禧降懿旨,停止园工。但谁敢犯颜直谏呢?李鸿藻再次挺身而出,约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间上折两宫太后,在详述其事之后写道:“修园一事积聚众怨,只会伤及国体,诸事将越来越难办,不如及早停工,以安天下民心。”这是关于停止修园一事两宫太后收到的惟一的一份奏折。

七月二十七日,同治帝召见七叔兼姨丈奕譞,适逢奕譞去南苑验炮未回。遂召见军机,议及处置李光昭和帮同欺骗蒙蔽的官员一事。之后,同治帝单独召见了奕訢,询问微行一事到底是谁说的,奕訢以“臣子载瀓”做答,因为载瀓的确曾经陪同治帝出去游玩。同治帝听了很不高兴。

七月二十九日,同治帝召见王大臣及翁同龢等人,将停止修园的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反问诸臣为什么不早奏,责问翁同龢为什么根本不上奏。奕譞、奕訢反复解释,同治帝发怒,甚至指责他们有离间母子把持朝政之嫌,奕訢、奕譞赶紧叩头申辩。朝堂辩论之间,同治帝看出停止修园已是大势所趋,遂言语道:

“待十年或二十年后,四海平定,库项充裕,园工可以再开始吗?”

重臣们连忙答道:“如天之福,那时必当兴修。”

但作为交换条件,圆明园工程暂停,北、中、南三海要修。双方互做让步议定结果之后,方才退出大殿,去吃中午饭,军机大臣们则回到军机处拟旨。然而谕稿呈上之后,同治帝并未马上批答,而是发给大家一道写好的朱谕:尽革恭亲王所兼军机大臣及一切差使,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交宗人府严议。报复的心理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不入八分辅国公在清代宗室爵位中居第十等,将奕訢一下子由第一等和硕亲王降至了第十等,可见同治帝对奕訢的仇恨之重。

文祥等人见了,拒不接旨,并请求得到召见,以求事情有回转的余地,同治帝一概拒绝。但第二天,同治帝又发下经更改的朱谕,称自亲政以来,“每逢召对恭王时,语言之间,诸多失仪。著加恩改为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载瀓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惩儆。”接着,他又以“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拟了一道圣谕,革去恭王、惇王、醇王、伯王、景寿、奕劻、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等十位重臣的职务。

同治帝越闹越不像话了。两宫太后知道后,赶紧驾御弘德殿见同治帝和十位重臣。同治长跪于下,两宫太后流着眼泪抚慰恭亲王,说:

“十年以来,没有恭王何以有今日,皇帝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

有太后这句话,众臣也就放心了。同治帝惩处恭亲王的上谕被慈禧扣下,留中不发。次日两宫太后又颁发懿旨,赏还恭亲王及其子载瀓爵位;这一日,也发下了停止园工、整修三海的上谕。至此,一场修园风波才得以平息。

这场斗争,看似奕訢等人与同治帝的较量,实乃与慈禧太后的较量,在这场斗争中,奕訢从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力阻修园一事,赢得了众臣的支持和拥戴。慈禧开始站在幕后,当遭到抵制、修园的计划无法真正实现时,慈禧又站到了前台,充当了正面角色,充分显示了她的老谋深算和政治策略的精明;奕訢虽然成功地阻止了修园,但加深了与慈禧和同治帝的矛盾,地位也日渐削弱。当同治帝驾崩、慈禧再度垂帘时,权力的重心开始向慈禧倾斜,奕訢权力的巅峰时刻已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