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05500000007

第7章 教给你读懂孩子的小秘诀 (2)

孩子碰了头,家长却要打玩具!玩具杵在那儿可是一动没动,它有什么责任?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少见,孩子摔倒了,家长打地板;孩子撞到凳子,家长就要打凳子……仿佛打了地板、玩具和凳子就能让孩子消气。打完后便是躲开,并不积极想办法如何避免下次的错误。殊不知,家长的无心之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唯恐孩子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失误),就如同琪琪的外婆一样,对错误退避三舍。更可怕的是,他们把引起错误的原因推到“玩具”“凳子”“地板”等物件上!这又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极坏的信息: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别的东西)的错,我不必为这个错误负责任。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出错以后,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别的物件上。他们长大后凡事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挫便会怨天尤人。

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三十多岁了,一事无成。他在生活、工作中处处碰壁,不过他从来不懂得反思自己。有一次,他的摩托车因没上锁,放在家门口被偷了。他大发脾气,怪岳母不给他带孩子,导致他上不成班,要他在家带孩子,所以他的摩托车才会弄丢!如果他去上班,摩托车就不会丢了!我说:“你这是强盗逻辑,你不给自己的摩托车上锁,停在哪里不会丢呢?与岳母娘有什么关系?”他找工作一直不顺,因为他既没学历又没技术,只能干些力气活,可他偏偏想找既体面又高薪的工作。接连碰壁后,他找到父母发脾气:都怪你们,舍不得花钱给我买工作!和妻子吵架,理总是在他这边,错总是在妻子那边。和同事处不好,都是同事不好,他已经做得无可挑剔……

他这种性格可以追溯到童年。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摔了跤,他奶奶总是走过来一把抱起他,心疼得不得了,又是吹又是摸的,然后把地板狠狠地踩上几脚!和哥哥打架了,奶奶总是护着他,不管他是不是有理。他的童年就是在家人的纵容和溺爱中度过的。倘若他的家人知道成年后的他会变成这副样子,只怕不会轻易地在他摔倒的时候去狠狠踩地板了吧?

当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的时候,是让孩子“推卸”责任、消极逃避,还是引导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答案不言而喻。当琪琪被撞到后,周周马上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这比家长反反复复提醒“小心碰头”要好10倍!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想的,不是大人教的,这说明她从别人的失误中发现了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解决办法。

再讲一个周周的事例。有一天,我正在看书,突然听到周周哇哇大哭,我过去问:“周周,怎么了?”周周满脸痛苦,带着哭腔说:“我被门夹手了!”我一看,可不是,食指卡在门缝里!还好不是太严重。我蹲下身,轻轻帮她把手指拔出来,摸摸被夹的手指,吹吹气。我对周周说:“一定很痛吧?”周周点点头哭得更凶了,梨花带雨的样子让人生怜!我也很心疼,不过我知道这是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小插曲。我拥周周入怀,拍拍她的背轻轻地说:“哭吧,哭出来就没那么痛了。”周周哭了一会儿慢慢平息了。我问她:“周周,你想一想,要怎么样开关门才不会夹到手啊?”周周很茫然。我提示,“比如手抓着门把手就不会夹到,你试试。”我边说边示范关门,周周试了一次,果然没夹手。她一下来兴趣了,反复开门关门,终于想出另一个办法:可以用手推门的中间部位。我朝她竖起大拇指,“周周自己想出了办法,真是太棒了!下次知道怎么开关门了吧?”周周点点头,破涕为笑了,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有位妈妈曾困惑地问我,她的孩子3岁了还不会一个人下楼梯,如果大人不牵着,孩子就会因踏空而摔跤。我问:“你是不是因为孩子摔倒过就不让孩子独自下楼梯呢?”她说确实是这样。我说:“你不和她一起分析总结踩空的原因,反而不再给她练习下楼梯的机会,她又如何学会独自下楼梯呢?”

我们成人都知道“吃一堑,长一智”,为何在孩子犯错误时长这“一智”呢?我们教育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跌倒了可以重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不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失败品尝成功呢?孩子逃避、没有责任感,跟大人一样,是他们在害怕、胆怯,没有对的经验和好的心态面对现实。失败让孩子的心胸狭窄,很少尝试自己把某件事做成功,让他们性格懦弱,遇事逃避、躲闪。人生从来不是通途,有点挫折、教训,会让孩子以后的路途好走。如果家长帮助孩子从挫折和失败中找到方法和自信,人生有些“路”就全部在他们心中了。人生路上谁没有失误?失误不要紧,关键是能从失误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相同的失误。我想起多年前我和员工们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重点提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当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的时候,长辈要积极引导孩子想办法改正错误、克服困难。

孩子也“要面子”

周周2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进超市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一边好奇地到处看看、摸摸,一边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脸上洋溢着快乐。不一会儿,我正在看货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过来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刚才周周差点跟别人走了,那个人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着购物车,周周准把他当爸爸了!”

真是太可爱了,我们俩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我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咦,那只快乐的小鸟怎么不出声了?我们转过头一看,周周趴在购物车上,小脸涨得通红,眉头皱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地板,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莫非是我们惹她生气了?我赶紧说:“周周,爸爸妈妈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责怪你,是觉得你可爱才笑啊。”她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们越说,周周越不高兴了,小脸憋得通红,对超市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任凭我们怎么逗她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额头,不发烧呀。周周爸说:“算了,我们随便买点东西早点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说要去吃肯德基。我们跟她解释钱在超市都已经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没有闹,情绪好多了。上了公交车,她活跃起来,又开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我趁机问:“周周,刚才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你跟别人走啊?”她点点头,我们终于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后到一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嫉妒等更为复杂的情绪。显然,周周发现自己认错人后感到尴尬,而我们的说说笑笑让她更感难堪,觉得很“掉面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有何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哪怕是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

很多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不注意孩子的“面子”。有些家长特别喜欢“人前教子”,比如每次碰到熟人,家长总会督促孩子:快叫人呀!倘若孩子没叫人,家长觉得自己太没面子,当众教育起孩子:快叫人,不叫人是没礼貌的孩子。其实,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对于孩子来说,此时他内心的羞愧程度不亚于我们成人当众被人教训一样!

我从来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当众犯错,我也不会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会把她带到无人处说“悄悄话”,周周很乐意接受这种“悄悄话”的方式。如果当众教育孩子,孩子会觉得面子扫地,毫无尊严可言,就算你说的是对的,她也不会听了。

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话。有一次周周在外面画画,雯雯跑了过来,带着笑意看着周周画画,很感兴趣的样子。我笑着问:“雯雯,你也想画画吗?想画就和周周一起画吧。”雯雯的外婆随口说:“她会画个×,别浪费纸了!”外婆这句话把雯雯深深地刺痛了,雯雯脸上的笑意一下子不见了,一副非常黯然和窘迫的样子。这时的雯雯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外婆的轻蔑让孩子觉得:我真差劲,我不会画画,我画不好。轻飘飘的一句话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和打击是深远的。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好像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支配、随便打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打骂、惩罚孩子,打完还振振有词: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教育孩子就是惩罚孩子,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人才!这种观念是非常可怕的。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获得成人的尊重。一个高自尊的孩子才会自爱、自信,而一个低自尊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怀疑自己,丧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那么我们也将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

重点提示:

孩子也有“面子”,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不懂开玩笑”,父母开玩笑时,他们会当真且尴尬。父母不要在人前教训小孩,哪怕孩子当众犯错,因为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随意打骂、支配,获得尊重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