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05500000021

第21章 你是否经常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2)

生周周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长期严重失眠导致有些抑郁。由于身体和心理状况都非常糟糕,我的奶水一直不那么充足,到周周7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每次只能供应她吃几口的量了。原本想喂母乳到1岁以后的,由于母乳严重不足,在周周7个多月的时候,我便开始实施我的断奶计划。

第一步,先让周周接受奶粉。吃母乳的孩子几乎都排斥奶粉,周周也是这样,只要嘴巴沾到牛奶,她就把头别开,更不要说用奶瓶给她吃了。周周喜欢吃蛋黄,我就把一勺奶粉冲兑上适当比例的水,再和蛋黄搅拌在一起,调成“蛋黄奶”,用小勺喂。花了3个月时间,周周适应了奶粉,可以不加蛋黄喝牛奶了。

第二步,用逐步递减的方法,减少哺乳次数。周周7个月的时候,每天要哺乳4次,夜里不需要吃。由于奶水少,周周又能吃辅食,我特意把吃辅食放在哺乳之前,她吃过辅食再来吃母乳,咂巴几口就饱了。我先减掉中午那一餐,慢慢地,中午她不需要吃母乳了,然后再减早晨那一餐,然后再减下午那一餐。到了9个多月的时候,周周只要吃睡前那一餐了,白天不需要吃母乳了。那时,她已经不靠母乳填肚子了,每次都是叼着奶头吸一吸,象征性地吃两口,母乳对她来说,仅仅是心理上的依恋。

第三步,给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抚慰。说实话,当时能不能无痛苦地断掉奶,我自己也没什么把握。我想,对于孩子来说,生理上的需求容易满足,不吃母乳,有其他的东西代替。而心理上的需求是需要妈妈细心观察才能做到的,任何一丝简单粗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我关注周周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去了解这些动作背后的内心需要,并且及时满足她。我和她寸步不离,让她和我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

第四步,无痛苦断奶成功。2007年“五一”节的时候,我妈回了老家,原本她计划“五一”节带周周回老家断奶,在我的坚持下,她没有带周周走。断奶的“艰巨任务”就留给了我和她爸爸。经过前期的大量准备,断奶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2007年5月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每次都要叼着奶头睡觉的周周居然在她爸爸的怀抱里睡着了。我们顺势而为,当晚便由她爸爸带周周睡。那晚我睡得不踏实,担心周周可能会哭闹,随时准备起来去安抚她。没想到一整个晚上,周周都没有哭闹,安然睡到天亮。第二天早晨,周周睁开眼睛便看到了我,她高兴极了。我抱着她又亲又啃的,心想3个月的工夫没有白费啊。接下来的两天延续了之前的方式:白天我带周周,晚上继续由她爸爸带着睡。周周睡得很好,没有任何痛苦和不安,白天也玩得很开心。就这样,我成功地给周周断了奶,整个断奶过程没有一点痛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妈妈有心,做好前期的准备,孩子断奶不必强行,也不是难事。

重点提示:

断奶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婴儿紧贴母亲乳房吃奶,心理上能获得安全感。传统的断奶方式是“暴力”且“伤心”的,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孩子不吃母乳,有其他的东西代替,这是生理需求;而心理上的需求是需要父母细心观察。

其实孩子也可以无痛苦断奶:

第一步,先让孩子接受奶粉。吃奶的孩子都会排斥奶粉,妈妈要想办法让孩子自愿接受奶粉。

第二步,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孩子接受奶粉后,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增加喂食牛奶的次数。

第三步,给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抚慰。

第四步,断奶成功。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把“你真棒”挂在口头,无论孩子在什么时候,做成了一件什么事情,家长都会来一句“你真棒”。不少家长信奉“赏识”教育,觉得好孩子就是“夸”出来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问:“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得到我的表扬,如果我没有表扬他,他就会大发雷霆。这是为什么呀?”

我问她:“是不是表扬太多的缘故?”她说:“是的,以前我批评得多,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好,为了让他建立自信,给他的表扬就比较多了。现在他时刻关注我的情绪,如果我高兴,他就开心;如果我的情绪不太好,他就会暴躁。”

我跟这位妈妈说:“这说明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他的情绪都建立在你的情绪基础上。他的内心不自信,所以他需要获得别人的表扬来证实自己。你以前批评多,后来表扬多,两者都不对,走了两个极端。”

那位妈妈问:“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说:“你要减少对孩子的评价,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主观的评价。外界的评价尤其是不客观的评价过多,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你的孩子就在逐渐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所以他必须要你表扬他,才能证实自己。”

以前有家长跟我说过类似的情况,他们说孩子可能被自己夸得太多了,具体表现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妈妈,期待着妈妈的表扬。如果妈妈没有表扬,就会问妈妈:“妈妈,我很棒吧?”一定要得到妈妈的肯定答复后才如释重负。这样的孩子已经习惯事事被表扬、被赞美,如果他们做好某件事情,家长没有表扬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很生气、很失落。

一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做好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之上。一个人格健全、具有较高情商的孩子是会当好自己情绪的主人的,而不被别人所左右。

什么是情商(EQ)?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认识自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知”。能自知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6岁以前的儿童正是构建自我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依靠外界对他的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孩子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如果外界对孩子的评价客观中肯、包容接纳,孩子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对孩子不能盲目“夸”,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做好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之上。过度表扬会让孩子依赖于表扬,或自恋自大,或自卑。

那是不是不能夸孩子呢?当然不是,夸孩子是给孩子的积极回应,孩子需要父母的认可、肯定和鼓励,并通过父母给他的积极回应认识自己。这个“积极回应”要怎么去“回应”呢?怎样去夸奖孩子才是积极有益的呢?

首先,不能把“夸奖”当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做某件事情一定是他自发的,是来自内心的驱动力,而不是为了成人的“夸奖”。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不要在事前。很多家长喜欢用夸奖的方式去引诱孩子做某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孩子不愿意画画,妈妈说:“妈妈觉得你的画画得可好了,来,画一张吧。”这样的方式影响孩子的精神自由,孩子能感觉到,成人在试图左右他。

事前需要的是鼓励,不是夸奖。记得周周刚学习轮滑的时候,掌握不了平衡,摔倒了很多次。她气坏了,哭着说:“我不要这双滑轮鞋了!我怎么老是摔倒!”我平和地对她说:“周周,学滑轮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难于掌握平衡,没能掌握平衡就会摔倒。但是,妈妈敢肯定,如果你练习很多次,摔倒了又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你一定能学会的。”在我的鼓励之下,周周勇敢地站起来,不断跌倒后不断站起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滑轮。

在夸孩子之前,家长们一定要想一想,你夸奖他是真心赞美,还是试图通过夸奖来说服孩子做某件事!

第二,夸奖和赞美是来自你的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夸奖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不夸大、不缩小。如果在周周学滑轮屡屡跌倒的时候,我夸奖她“你滑得挺好的”,这样名不副实的夸奖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的虚假,不值得信赖。

第三,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不用“你真棒”“顶呱呱”之类的语言去泛泛夸。

当孩子成功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成就感让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内心充满着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表扬了。我们只需要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一下他做好的事情就行了,表示我们知道了,并且向他表示祝贺。比如,周周那天学会了扣纽扣,她成功扣上第一颗纽扣后惊呼起来:“我会扣纽扣了,我成功了(这是她的口头禅,每做成一件事情必定说这句话)!”我也很惊喜,大声说:“周周终于学会扣纽扣了,你成功了!”并和她一起又蹦又跳,和她分享成功的快乐!

对于泛泛的夸奖,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屑。周周的好朋友思思上幼儿园一个学期后,我和思思有一段对话。

我:“思思,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思思:“不喜欢。”

我:“为什么呢?”

思思:“因为老师总是表扬小希希。”小希希是她们班上刚来的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

我:“老师表扬了你吗?”

思思:“也表扬了,但是一句‘顶呱呱’有什么用?我不需要老师的表扬!”对于泛泛的夸奖,思思非常不屑。我试试具体的赞美看看她的反应。

我:“思思,你这件衣服搭配这条裤子看起来很美。”

思思笑了:“谢谢阿姨。”说完还亲了我一下。

对于老师的“顶呱呱”,思思不屑一顾,而对于我称赞她的衣服和裤子搭配得很美,她很欣喜。这就是泛泛的夸和具体的夸的区别。前者是无用的,后者是积极有益的。

第四,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譬如智力、外表,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不少成人喜欢夸孩子聪明、漂亮,这样的夸奖多了,孩子容易自恋自负,聪明漂亮是天生的,不是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这样的夸奖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对于孩子的努力,家长不能视而不见,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认可她做出的努力。这对孩子就是积极回应,孩子将备受鼓舞和激励。

总的来说,夸奖不能滥用,用多了会让孩子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只听得进赞美,听不进反对的声音。孩子的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成人的夸奖是“锦上添花”。成人给孩子的“夸奖”应该是积极的回应,是客观的、真实的,成人的积极回应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个过程中,夸奖不能过度,更不能盲目。

重点提示:

赏识教育不一定就能夸出好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主观评价,否则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

不能盲目夸奖孩子,因为孩子习惯事事被表扬、被赞美后,如果做好某件事情,没得到评价或者表扬的话,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生气、很失落。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而不是父母的“夸奖”。

对孩子也不能盲目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成人给孩子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父母要做的只是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孩子做成功的事情就行了,表示父母知道了,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