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05500000018

第18章 是谁阻断了孩子间的交往 (1)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一大帮孩子在干枯的小溪边玩耍:周周和乐乐在小溪的一头玩“烧烤”的游戏,亮亮、奇奇、丝丝、津津在另一头玩。3岁的亮亮很热心,站在小溪里面,挨个牵着岸上的小朋友,协助他们跳到小溪里。妈妈们在不远处的广场上聊着天。

突然,嘭一声,奇奇摔在了小溪里的石头上!妈妈们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奇奇妈抱起了奇奇,脸都吓白了;亮亮妈也很慌乱,扯过亮亮大骂起来,“是你把弟弟摔倒的吧?你这么小,怎么能牵弟弟?叫你不要牵弟弟你不听……”

亮亮知道自己“闯了祸”,原本已经很害怕,妈妈这一骂,把他骂哭了。亮亮妈瞪着眼睛训斥,“还哭!下次不要牵弟弟了听到没有?”说完转过头对奇奇妈说:“实在对不起,要不我们把孩子送医院看看吧。”奇奇妈没说什么,忙着安抚奇奇。

我走过去,见奇奇无大碍,并且摔的地方不高,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对亮亮妈说:“不要骂亮亮了,他没有错。他是帮助小朋友下来到小溪里啊,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你这样训斥他,把他吓坏了,瞧他多委屈呀!小孩子预见不了这样的危险,要说有错,也是你的错,大人应该预见到这样的危险,你应该站在旁边保护的是不是?”

因为和亮亮妈比较熟,我说话很直接。亮亮妈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闯了祸,不骂骂好像过意不去。不过,见我这么说,马上没吭声了。奇奇妈说:“不要骂孩子了,他不是故意的。”

结果是奇奇和亮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一起玩。

再后来,奇奇妈碰到我又说起了这件事,她也觉得不能指责亮亮,就算伤得重,相关责任也应该是由家长承担。但是,回家后,她是这样引导奇奇的:不能让小朋友牵,应该让大人牵,因为小朋友力气小,保护不了你。听奇奇妈这么说,我不禁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帮助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树的那一段。小豆豆搬来梯子,帮助泰明艰难地一步步爬上梯子,当小豆豆排除万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帮助泰明爬到树上,两人是多么幸福和满足啊,这是孩子间多么美好的一种感情!

亮亮和奇奇之间不正是这样吗?亮亮牵着奇奇的手,想保护奇奇安全地从岸上跳进小溪里,亮亮热心地帮助奇奇,而奇奇是那么信任亮亮,两个小朋友只是想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么“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没想到出了一点小意外。原本这算不了什么,若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本来可以爬起来继续完成那项了不起的工作的。妈妈们的介入破坏了孩子间的这种美好感情。对于亮亮来说,以后一定不敢轻易帮助别人了,免得“闯祸”挨骂;对于奇奇来说,今后一定不敢信任小伙伴了,免得摔跤!更重要的是两个孩子间的友谊和信任就此止住,多可惜啊!孩子间纯真的交往是多么美好而令人感动啊,这不正是妈妈们所希望的吗?可是她们在不经意间,粗暴地阻止了他们。

我也看到过很多奇奇妈这样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无意中“离间”了孩子。爱子心切,这种心情我更加能理解。但是这样会让孩子不信任小伙伴,离伙伴们越来越远……

当某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或者有些不合群的时候,我们得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不经意间阻止了孩子之间的交往?

重点提示:

父母以“保护孩子”为名,无意中“离间”了孩子。

大家都知道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和介入;相反,不必要的干涉会妨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孩子摔了也不管吗,若是摔伤了怎么办?其实,是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的,比如上面这个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静悄悄地站在孩子旁边保护,以防万一。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摔倒,也不必那么惊慌,观察、等待一下,若是很严重,自然是要处理的;若是没什么事,我们完全可以平静对待,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很多妈妈在自家孩子无意中伤了对方的孩子后,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把孩子大骂一通,仿佛这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的负疚,仿佛这样才能让对方家长心里好受一点。这样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处理是孩子不能承受的,因为孩子没有错,他心里自然是万分委屈的!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和介入。

一位朋友和我聊天,她对自己的个性很不满意,说自己没有主见、没有个性、自卑,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一旦发生点事便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有一次老公外出,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她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说她这种性格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的不当教育。父母对她总是否定,挂在口头的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能干呀,再看看你”这种类似的话,把她的信心摧毁得一干二净。由于成绩不太好,总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作业,不准外出。她根本不能获得基本的人身自由,若是犯一点点过错就会被父母骂得一无是处。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朋友自卑的性格就源于父母对她的精神摧残,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和羞辱把她的自信一点点吞噬,父母的霸权做法让她失去了自我,所以成年后她毫无主见、遇事慌张。

我们身边很多人身上有种种心理缺陷,其原因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有兄弟俩,是我儿时的小伙伴。弟弟聪明活泼,从小备受宠爱。兄弟俩白天由奶奶照看,奶奶对弟弟格外宠爱一些,有好吃的东西会偷偷拿给弟弟吃,哥哥吃不到。弟弟很顽劣,喜欢打人、往别人脸上吐痰、喊别人外号,奶奶觉得孙子还小,这些顽劣行为很可爱,不但不制止,反而哈哈大笑。弟弟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分成很多块,全家人每人一块。弟弟很快吃完自己那块,飞快地抢走妈妈的那一块,躲到一边吃去了。妈妈以为弟弟还小,什么都不懂,并没往心里去,也没有对弟弟说什么。

后来,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两块糖,弟弟和哥哥每人一块,弟弟吃完后必定抢哥哥那块,为了这样的事情,他和哥哥经常打架。大人们总是要哥哥让着弟弟,理由是哥哥大,弟弟小。这时,弟弟抢得更心安理得了,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处处显露,出门看见零食必定吵着要买,不管家里家徒四壁的情况;吃的玩的都要强抢独占,从不和别人分享;想要某物或想做某事必得如愿以偿,否则就赖地打滚、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干。而哥哥和弟弟截然相反,懂得体恤父母,出门从来不让妈妈买吃的玩的,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某天,妈妈出门走亲戚,因为路远不能带孩子去,两岁多的弟弟非要跟着去,妈妈走出很远了,他哭着追了出去。哥哥看见弟弟追着妈妈走,心里着急,担心弟弟有什么闪失,就在后面追弟弟。追出去约两里地,哥哥没能追到弟弟,只好回家了。哥哥很担心弟弟的安危,就坐在大门口等着,直到邻居把弟弟带回来才放心地回屋。

一晃30年过去,哥哥事业小有成就并有了幸福的家庭,承担起赡养一大家子的重担。弟弟好高骛远,总是换工作,每次都不超过1个月;责任感缺失,有了孩子后,他烟照抽、酒照喝、槟榔照嚼、麻将照打,孩子的奶粉却没钱买;不反思自己,总抱怨别人,经常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钱,对自己不够好,埋怨哥哥帮助自己不够,埋怨老婆太爱唠叨。熟悉兄弟俩的亲戚朋友都会慨叹: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得真是不错,从两岁多的弟弟身上不就可以看到他30年后的样子吗?小时不懂分享,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长大后也是如此,孩子的奶粉钱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他照样吃喝玩乐;小时不体恤家里,不顾家穷要买吃的玩的,长大后上不赡养父母,下不抚养孩子,毫无责任感;小时任性,要怎样就怎样,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大后依然任性,工作稍不如意就换,生活中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哥哥则刚好相反。

同一个家庭,同样的生活环境,兄弟俩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分析主要是大人(尤其是奶奶)对他们不同的态度所致。如果奶奶一视同仁,不偷偷拿糖果给弟弟,而是兄弟俩分享;如果在弟弟顽劣的时候能告诉他这样不对,让弟弟能明辨是非;如果在弟弟抢西瓜、抢糖果的时候及时引导,让他懂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在弟弟吵着要买这买那时,大人能拒绝并引导孩子懂得适度,懂得体谅家里的困难;如果从小让弟弟承担一些应该他承担的事情……如果以上都实现,弟弟的人生应该会是另一番景象。抢一片西瓜、一粒糖果,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都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容易而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变得冷漠自私。“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仔细观察周边的成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成人的心智、人格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有的冷漠、有的胆怯、有的懦弱、有的自卑、有的懒惰自私、有的毫无责任感……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历。很多患有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人,其主要病因是幼年时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譬如父母粗暴、家庭不睦、放纵溺爱、过分苛求等。

我一位亲戚的15岁的女儿,和父母闹得很僵。她宁愿住在亲戚家,也不愿待在自己家。这个孩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对父母很冷漠。而且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家里常年充满硝烟。刚开始的时候她感到很害怕,后来逐渐变得麻木,最后心里充满仇恨!有一次我问她:“如果你失去了爸爸或妈妈,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她冷漠地说:“无所谓,没什么感觉。”她和父母分别1个多月,再次见到父母时,对父母不理不睬,为此她妈妈伤透了心。这个孩子的冷漠就是孩子在幼年受到心理创伤导致的,她长期寄养在亲戚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所以她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就算“父母死了”她也无所谓。她之所以宁可流落在亲戚家,也不愿意回去,也是因家庭不和让她感到厌恶和仇恨,一心想逃离这个没有温暖的家。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不太在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而有的家长非常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的灌输,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孩子遇到的变换,如搬家、上幼儿园、变换带养人等,很少有家长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有的家长甚至长期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有的家长虽然天天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极少,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来。有的家长虽然偶尔陪陪孩子,但是并不懂得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更多的家长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育儿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和苦恼。有一位“女强人”妈妈曾经给我留言:“4岁的儿子很孤僻,不和其他孩子接触。我觉得很失败,偌大一家公司我能管理好,而对一个4岁的小人儿我却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人牺牲掉陪伴孩子的时间,辛辛苦苦拼事业,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是当他们事业成功后,却发现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重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