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佛陀,逆境中的自在
8799900000014

第14章 至亲至爱之人死于非命(2)

孝平皇后

《汉书》有赞:为人婉顺,而有节操。她就是西汉孝平皇后,篡权者王莽之女。

因为权力的诱惑,父亲王莽牺牲了亲情,埋葬了小女儿一生的幸福。他把她当作棋子一样送进了后宫,而那只是设计好的一个阴谋,只是父亲野心的开始,却从此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野心的膨胀一发不可收拾,而自己的至亲却越来越少。眼睁睁地看着西汉王朝覆亡,看着父亲建立新朝,处在夹缝中的她无法开口,也无从选择,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缄默不语,连自尽都无能为力。

看着自己绮丽的梦想被现实政治无情地毁灭,她落寞的心装满无可奈何的悲愤。

虽然,父亲疼爱如旧日,但她知道一切皆物是人非,身份的几度更改已经明白告诉她,她不再是进宫前那个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王家小女儿,集父母及四位兄长的疼爱于一身。如今,父女之情仅剩下血缘牵绊。面对父亲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她会想到正是父亲亲手断送了她的幸福,把她推入痛苦的深渊。

也许,她的父亲也觉得对不住她,就改封她为“黄皇室主”,为她再铺婚路。但无奈已碎的心再也不可缝补。她的执意不从,甚至引起了一场政治屠杀。

岁月匆匆,当年的青春少女从此沉寂,在她坟墓一样平静的寝宫中,消耗她的青春年华,美丽的容颜随时光的流逝日渐凋零。一个人默默地咀嚼着百般辗转的苦涩,忍受着心灵撕裂的剧痛。一个人无奈地数着日子,度日如年。一个人在梦中寻找快乐,在现实中等待梦醒,在生命中等待死期。

当未央宫熊熊烈火扑面而来,她知道父亲大限已至。霎时,泪如雨下,火光中前尘往事一一闪过。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死于非命,她明明知道一切真相,却有口不能开。这一生的悲剧,竟化作甜蜜的热泪。她自言“无颜以见汉家”,但她还是选择了纵身一跳,刹那间,美丽的躯体化成一团灰烬。

顺治与董鄂妃

在清朝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其中,最令人们好奇且深追不已的,就是清顺治出家之谜。

据清朝的官方数据显示,清朝皇帝顺治因为丧子之痛,加之长期打理朝政,身体亏损,登基后不久即驾崩。不过,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传说,则在民间流传得更广,其中的种种线索和推测,更容易使人信服的一种说法,这一切都与董鄂妃有关。

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年仅十六岁的董鄂妃因才色出众,被顺利选进宫中。

董鄂妃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与培养,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被誉为满人中的第一才女。顺治对于汉文化也是心向往之,平常却很难有人与自己交流。现在,董鄂妃的出现,无疑是给他带来了一个绝好的红颜知己。顺治对董鄂妃一见倾心,深深的被她身上这种气质所吸引,准备纳进后宫。

不过,顺治的亲兄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相中了这个伶俐的女子。为了缓和兄弟之间的矛盾,皇太后决定将董鄂妃指婚给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第二年,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便与董鄂妃成婚,心上人被弟弟娶走的事情,让顺治十分抑郁不满。

为了接近董鄂妃,顺治经常假借皇太后的名义,宣董鄂妃进宫与自己私会,两人市场彻夜下棋、谈禅,通宵不眠,渐渐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不过,这种私会的方式难免走漏风声,时间一长,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听到传闻,大为恼怒,一气之下,狠狠的责骂了董鄂妃。顺治知道以后,替心上人打抱不平,又狠狠的责罚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碍于有皇帝做靠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不好发作,却咽不下这口气,最后,郁郁而终。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一死,顺治立即传令礼部,册立董鄂妃为自己的后妃,并择日举行入宫大礼。

这件事没有被记载于清朝的正史,无从知道真假,不过,在一些遗落于民间的野史上和清人的笔记中,却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汤若望是清朝时期的一名外国传教士,与顺治的关系密切,在他流传后世的笔记中,就曾经用详实的笔墨,描述过这段董鄂妃进宫的事实。汤若望写道,顺治皇帝很中意一位满洲军官的夫人,当这位夫人被军官狠狠的申斥时,顺治皇帝得到消息,旋即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件事也导致军官忧愤而死,夫人被顺治皇帝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此处的满洲军官,与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形象不谋而合。

进宫后的董鄂妃,深得顺治的青睐,地位仅次于皇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一时间,真是羡煞了几多嫔妃。顺治对董鄂妃十分信任,两人的感情很好,顺治不但将自己的日常饮食都交给她亲自打理,就连自己的行程,也放心的让董鄂妃去安排。

不久,董鄂妃就诞下了一个小阿哥,地位更是扶摇直上。可惜好景不长,小阿哥出声后没多久,就染上疾病,很快就夭折。小阿哥一死,董鄂妃承受不住这种打击,也一病不起,不久就香消玉殒。顺治皇帝失去此生唯一的红颜知己,痛不欲生,选择东陵为她修建坟墓,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监工,用最隆重的葬礼埋葬了她。

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野史中,记载了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的两种结局。一种说法是,在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茶饭不思,萎靡不振,很快就追随董鄂妃而去。另一种说法是,顺治皇帝太过爱惜董鄂妃,见她已死,深受打击,顿感人世无常,干脆遁入空门,在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令后世人唏嘘不已的四大古典爱情传奇之一。、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丽质,体态婀娜,娇媚富贵,入宫以后,深得唐玄宗的宠幸,被册封为贵妃。在唐太宗眼里,杨贵妃容貌出众,性情温柔婉转,尤其令他神魂颠倒的是,杨贵妃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而这一点,正是唐玄宗最喜爱她的地方。

唐玄宗富有才情,性喜音乐,不但对曲乐很有研究,还曾经组建过一只“宫廷乐队”,亲自选拔、指点贵族子弟从事音律和舞蹈、戏曲方面的训练。而杨贵妃的出现,无疑就是从天上降下的知音,自然,杨贵妃能够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从杨贵妃被召入宫开始,唐玄宗就把全副精力都用在这个女人身上,两人食则同席,寝则同榻,过着“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逍遥生活。身侧有美人相伴,唐玄宗沉浸在温柔乡中,不可自拔,曾经有一次酩酊大醉,两天后方才清醒过来。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杨贵妃把臂同游,观赏牡丹,还戏称花虽香艳,终不及人也。

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究其原因,一半因为受到飞扬跋扈的杨氏家族的拖累,另一半原因,则是因为唐玄宗为了自保,不得已赐杨贵妃自缢。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玄宗回到宫中,想到已经被自己赐死的杨贵妃,痛惜不已,一直耿耿于怀。

在局势平稳以后,唐玄宗原本打算好好祭奠杨贵妃,并将她改葬回长安,不过政局未能完全稳定,最后只有作罢。在极度的思念中,唐玄宗命人仿照杨贵妃的容貌画了一幅画像,挂在自己的寝宫之中,日夜朝夕相对,聊解思念之情。为了和死去的杨贵妃见上一面,唐玄宗还一度沉迷于求仙问道,希望能够唤回她的灵魂。

这段爱情故事,在白居易的诗中,描写的最为动人心魄:“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唐玄宗晚年的光阴,有后悔、痛苦、想念、伤感……他几乎就是沉浸在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与对自己的自责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