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佛陀,逆境中的自在
8799900000013

第13章 至亲至爱之人死于非命(1)

释迦牟尼晚年,其祖国被大国侵略并吞,亲族在抵抗侵略的战役中,死伤殆尽。

曾国藩赴水

岳飞有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是为做官的至高境界,这两条戒律对于曾国藩而言,都已做到。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的进士,曾经做过李鸿章的老师。九年内,曾国藩连升十级,在清朝可谓空前绝后。他虽然是文士出身,却性格刚烈,勇猛顽强。对于自己的行为,曾国藩曾经一言以蔽之:唯挺而已。这就是曾国藩传之后世的“挺经”,与“不动心”三字,皆成为曾国藩的座右铭。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一夜之间,洪秀全领导的这只农民起义军就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把清军打的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趁着得胜的锐气,太平军的锋芒直逼两湖重地长沙,势不可挡,几有将清朝政府推翻的架势。

就在两湖地区大乱的时候,各地清军纷纷溃逃,战乱也波及到曾国藩的家乡湘乡。此时,正遇到曾国藩的母亲去世,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曾国藩丁忧在家,为母亲守制。见湖广一带乱成一锅粥,官员各行其是,没有章法,就受命于清政府,就地募集兵丁团练,组建湘军,剿杀太平运动。

曾国藩的湘军训练有素,刑法苛严,在太平天国的覆亡之中,起到了主力的作用。同治元年,湘军和太平军对峙于金陵,进行最后的决战。湘军仅有三万余人,而对方却有十倍之多。在这种双方人数悬殊的劣势下,湘军的凶悍残苛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战守四十六天,曾国藩率领得湘军竟然没有败绩,取得完全的胜利。

自此,曾国藩的湘军名声大噪,他也凭借着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起家,征伐十八省,胜多败少,位极人臣,最后封候拜相,名垂后世。

不过,纵然顽强如曾国藩,也有无奈失意之时,甚至险些投水而死。

太平天国运动中期,全国的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正在高潮阶段。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克湖北重镇武昌,一举拿下这座扼清政府的咽喉之地。清政府立即调派曾国藩率水师驰援湖北。在靖港,水师遭遇狂风袭击,数十艘战舰先后折戟沉没。随后,部队又遇到太平军凶猛的炮火打击,无法前进一步。

曾国藩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水兵拽绳而上,旋即被太平军的士兵砍断缆绳。由于这只水军刚刚成立不久,平时没经过特殊的对战训练,危机来临,只有抱头鼠窜,纷纷逃命。缆绳一断,水兵军心大乱,忘却军纪,从军官到士兵,唯知逃命。上千人为了争夺浮桥,前后推挤,不等敌人上前攻打,自己人先溺水而亡。

曾国藩为了严明军纪,亲自提剑上阵。他高立于阵前,身旁插着令旗,凡是退过这杆旗帜的,斩无赦!不过,人心惶惶的水军都在忙着夺路而逃,没人理睬曾国藩的高喊,个个都绕过令旗,狂奔逃窜。眼见大军瞬间跑得无影无踪,心灰意冷的曾国藩羞怒加交,干脆投水自尽,以死报答朝廷。

曾国藩的行动,感动了一部分水军将士,渐渐的,逃窜的趋势才得到遏制。从这里开始,曾国藩力克湘潭,数战数捷,直到收复武昌,传出捷报。

张佩纶兵败马江

张佩纶出生在浙江,是清朝的著名文士。他从小就天资聪慧,才思敏捷,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更是一挥而就。官运亨通的张佩纶进入清政府以后,与张之洞、陈宝琛、吴大征齐名,被称作“翰林四谏”,同为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在当时的官场上,对于这四位清流人物,曾经有人做过一针见血的评价:张佩纶才,张之洞杂,吴大征轻,陈宝琛庸。也就是说,在这四人里面,尤以张佩纶的才学最为可取,自然,张佩纶在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方面,功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李鸿章对于张佩纶的才华,就十分赏识,因此,张佩纶也殷勤有加,从不指责李鸿章的做法有丝毫不妥。对于这种公然的拍马行为,清流派中人也有加以嘲讽:幼樵(张佩纶字)以风骨自见,搏击满朝,而独独亲附李合肥,不是趋炎附势是什么?

不过,张佩纶虽然在官场游刃有余,但官声却不太好,这与他在马江之役中的厚颜无耻息息相关。

马江之役是中法海战中的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也是清政府败得最为无奈而惨烈的一场战役。当法军攻打清朝守军时,张佩纶正值会办福建海疆事宜,负责福建沿海一带的军务。

对于清流文人操办军务,沈桂芬就曾经用四个字表示过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煞有介事,纸上谈兵。

事实也正如他所言的那样发展。

会办大臣张佩纶平时讲起战术,似乎头头是道,但一动真格,却相当不堪一击。法军的炮声一响,这位朝廷大员吓得不轻,连驻防的部队都来不及察看,立即带着亲兵,狼狈的弃城而逃。

在逃往后山的途中,山路泥泞,天降暴雨,张佩纶只得找到一户农家躲避,对方听说来者是“会办大臣”,连门都不让他进。无奈之下,张佩纶只有继续逃窜,好不容易才躲进当地一户乡绅的家中。

事后,清政府检视伤亡情况,死伤七百余人,九艘战舰被击沉,就连福州造船厂也在炮火中遭到重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进行生产。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奏报给朝廷的信函中,张佩纶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此次会办福建海疆事宜,一切皆顺,在明知道不是法军对手的情况下,还与同僚们一起坚守城池,相互激发斗志。这封信函一经发出,立即在福建人里激起公愤。最后,大家连手起来,合力把这位擅长美化自己的会办大臣给纠弹了下去。

马江之役后,张佩纶被朝廷处罚,发配充军。赏识他的李鸿章依旧以女儿相许,足见对张佩纶的器重。不过,张佩纶此后一直不被清政府重用,其原因所在,也就在马江之役。

狂狷之士失双亲

萧勤字友兰,广东省中山县人氏,1935年出生于上海。父亲萧友梅,有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的尊称,在抗战时期鞠躬尽瘁,终于死而后已。信仰诚笃的母亲戚粹真,出身基督教牧师家庭,在夫婿亡故后,也不久人世。

双亲的相继谢世,也是萧勤颠沛流离的开始。一度寄宿的小学校长,见证萧勤的早熟、早慧,说他不仅懂得照顾稚妹雪真,也擅长歌唱与画图。托孤于姨母戚问竹不久后,萧家两位姑姑商定分别收容这对小兄妹,而这个两处托孤的决定,带给两人截然不同的两样命运。

妹妹萧雪真天性喜爱音乐,独具慧根,一点即通。堂姐萧淑娴也是当时的名音乐家,她见萧雪真如此伶俐,有心培养,便收养在身边,细心栽培,专攻钢琴演奏。可惜,后来发生了一场意外,萧雪真小小年纪就被迫住进了疗养院。

萧勤绝早便已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衣食经济无虞,但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尴尬焦躁却与日俱增。如今辩才无碍的萧勤,想当年竟然一度因自卑感作祟而罹患口吃。所幸萧勤懂得以涂鸦、运动、白日梦自娱,于是青涩自闭的青春期,才觅得了宣泄的出口。不羁的年轻灵魂,终于因与艺术私定终身而定性,萧勤自己就说:“我十六岁便与艺术结了婚”。

孟夫子尝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此言在萧勤身上获得印证,足堪解释何以其前半生灾厄连连,风雨飘摇。不过,一切的苦难挫折,不曾动摇他的根本,从不自艾自怜自甘堕落,萧勤一本多情、坚毅的殊异禀赋,超越窒碍焕化成长为一介至情至性、有为有守的狂狷之士。

复仇之火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晋国势力渐微,政权落入了奸臣屠岸贾手中。此时,晋国国内的赵氏是忠烈名门,赵家一直反对屠岸贾的专权,因此,被屠岸贾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晋景公年间,屠岸贾假托君王的名义,带兵将赵家团团围住,冲进屋内,一举杀掉赵氏全家,满门共计三百余人,都在这场屠杀中身亡。唯一逃脱了屠岸贾魔掌的,只有赵家的一个男丁,庄姬公主的儿子。她利用自己身份的便利,带着腹中唯一的赵氏骨肉,躲进宫中,才侥幸逃过一劫。

不久,庄姬公主顺利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武,是举族被灭的赵氏唯一留下来的骨血。

消息不幸泄露出去,庄姬公主为赵家产下男婴的事情,很快就被屠岸贾听到风声。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杜绝后患,屠岸贾马上带着士兵进宫搜查。在宫女们的掩护下,庄姬公主保护着赵武,躲过了屠岸贾的搜索。

不过,这样的东躲西藏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正常的成长,保住赵家最好一支血脉,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

程婴带着赵武离开晋国的国都,远遁他乡,隐居山林。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深谷中,程婴不但要负责赵武的安全,还要传授他武功。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十五年,赵武也长大成人,知悉了自己的身世。

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赵武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

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氏孤儿在朝中韩厥的说明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