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张瑞敏学什么
8727000000034

第34章 世界是平的,海尔是平的——向张瑞敏学全球化策略(2)

然而,海尔的此次并购并没有取得成功。6月20日,因美国家电另一家巨头惠而浦以13.3亿美元报价的介入,结束了这场竞购事件。2005年7月20日,海尔及其合作伙伴向美泰克提交了退出美泰克竞购的正式信件。

虽然海尔竞购没有成功,却显示了张瑞敏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因为海尔的这次竞购,使很多人都觉得海尔的国际化路线会有所改变,不再走扎扎实实的艰辛之路,而是通过大宗海外并购快步提升国际化的速度。著名财经作家胡泳在采访张瑞敏时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张瑞敏对此表示:“因为海尔要走全球化的战略之路,那么现在对于跨国并购我们不是完全排斥,也是在探讨之中。到底并购对于我们是会起促进作用,还是会带来拖累的后果呢?我们要非常严格地来权衡。今后也是这样,有企业过来我们主要看它的价值,对我们来讲需要的就是能不能有更好的、比较成熟的、已经开发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省很多力气,特别是在当地。再一个就是销售网络对我们来说确实挺需要,自己去开拓网络可以,但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资金。”

其实海尔也接触过一些并购对象,海尔需要的主要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对海尔创品牌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企业,特别是在有的地区,如果竞争能力不太强的话,这种企业对海尔来讲就非常需要。因为海尔的需求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产品开发,一个是市场开发,也就是市场营销网络。

张瑞敏并不排斥并购会成为海尔全球化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他表示:“其实企业,最原始来讲,一个是内涵发展,一个是外延发展。原来我说海尔不一定走并购之路,是因为总觉得比较起来,我们与所有国际上的那些大家电商差得还比较远,可能并购完了之后,我们自己的品牌各方面都看不到了。现在我觉得未必一定是这种结果,这两点也是可以有办法来解决的。”

张瑞敏表示,并购并不是什么坏事,企业发展很多都是通过并购做到世界第一的。虽然通过并购做到第一和不通过并购做到第一是两种途径,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必须有一种强势文化。如果企业的文化不足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就没有实力去采取并购。张瑞敏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兼并也好,不兼并也好,所需要的都是两头,即开发能力和最后的市场营销网络。

每个人的全球化

海尔集团较早就将自己摆在一个与世界上强大的国际化公司竞争的局面中,不退缩,不消极应战,而是主动迎接挑战。他们定出了“让海尔产品具备征服全球市场每一个角落的能力”的高目标,采取的方法是:先改变自己,以“海尔的国际化”来成就“国际化的海尔”,最终实现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和资金运作全球化。

杨绵绵说:“这么多年来,大量国际化的一流人才来到海尔。企业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是靠一个流程控制的系统在正常运转。”对于全球化发展,张瑞敏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过去我们抓住机遇,相当于大部队在行动,方向抓对了,就像一部大合唱一样。但是现在需要你独唱,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独唱,并且有独唱的能力。每个人的全球化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全球的资源,但每个人又必须具备全球的竞争力。”

全球化的海尔追求的目标是做世界级品牌,这需要世界级制造。从中国造到世界造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第一个跨越是从制造产品到制造需求的跨越。中国造微波炉、彩电、小家电产品的产量规模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世界级制造不等同于世界级工厂,不到国外建厂就谈不上世界级制造,只有在当地建厂并且创造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才能够成为世界级制造。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了全球资源的竞争。张瑞敏认为,只有企业与分供方联合在一起,共同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才能最终获得用户。海尔每天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有20多万种,人工是无法控制的,必须通过计算机管理。海尔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上招标、网上采购,采购到对海尔最有利的资源。另一方面,海尔通过全球采购,寻求到最好的分供方与其一起进行产品的前端设计,让分供方不只是供货,还要参与产品的前端设计。全球采购不再是停留在采购一个质优价廉的零部件,而是与全球最好的分供方建立一个战略联盟关系,目的还是盯住市场。

截至2002年,海尔集团在海外共设有了8个设计中心,主要是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整合这些国家非常优秀的资源,为海尔所用,有助于海尔提高世界竞争力;海尔并在海外建立了13个工厂,其中在美国和巴基斯坦各有一个工业园;此外,海尔在海外设有4万多个营销网点,海外销售公司12个,并实现了全球化的互动、发展和创新。在全球化的资金运营上,海尔也实现了新突破。

张瑞敏经常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榜样,他说:“它们的设计是24小时连续,如何实现呢?利用时差。美国白天的时候,在美国设计,到了中国白天的时候,把设计的资料传到中国,由中国方面继续设计,把在全球的设计中心连起来,统一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设计。通用电气公司能够让自己的资金24小时不落地不停地运转。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讲,至少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你不加快向这方面努力,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你只能被淘汰。”

海尔有三个基本原则:互动、发展、创新。比方说美国的一些好的销售经验可以被欧洲学习,欧洲的好的经验可以被中东采纳。海尔经常召开这种互动会,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让每个地方都发展起来,最后再来搞新的创新。这使海尔在全球的销售额得到快速增长。

全球化的资金运营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这方面,海尔已经搭建了一个金融框架,目标是海外企业在海外本土上市。2002年,海尔集团利用中国加入WTO后金融逐渐开放的机会,联手纽约人寿和巴黎银行,相继成立了两家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保险业和银行业。此前,海尔集团已经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海尔在国内A股已经有1个上市公司。

海尔发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实现产业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通过产业和金融这两个车轮,驱动海尔国际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从而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产业和金融优势的新型跨国公司。

杨绵绵曾经说过:“在转型过程中,人员素养是最为重要的难题。那些具备国际化概念、在中国能干也能打到全球去的全球化人才,是我们构建全球化战略人才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另外,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中,怎样发现自己的优势,怎样在对等、互换和开放的全球运营中,保持海尔的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是我们构建‘系统’和海尔转型的目标。”

海尔要实现创世界级品牌的目标,首先要打造可以创造世界级品牌的人。世界级的品牌,是由世界级的人才制造的。

全球化品牌战略

2005年12月25日,“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张瑞敏宣布了海尔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即全球化品牌战略。2006年,海尔正式实行,目标是以效率打造全球第一竞争力,创出世界级的全球化海尔品牌,成为国际品牌运营商。

一个美誉度好的企业,即使它还不是一个知名品牌,但是它争取到的每一个顾客都会成为忠实顾客,而后便会在口碑传播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知名品牌。

海尔为什么要实行全球化品牌战略?张瑞敏认为:“对中国而言,最需要的是世界级名牌。因为这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所必需的。当然要创自主品牌是一条艰难的路,比做代工还要艰难,必须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甚至要进入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专注境界。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还是面临很多困难,至少要过三道坎:第一道坎是产品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问题。现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上有没有资格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参加决赛了。就像奥运会一样,你要参加跳高比赛,可能入围标准是2米,你现在才跳1.8米,连入围资格都不够。”

从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上看入围决赛的问题,企业则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力包括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研发。在质量方面,中国的企业都有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想入围国际市场非常困难。因为现在要求的质量水平是在大批量、多品种、新品多的情况下,仍能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而我们国家大多只是小批量的生产。

那么,第二道坎是什么呢?张瑞敏说:“进入决赛不是目标,还有第二道坎就是利润问题,因为进入决赛不等于你有利润,没有利润你赔钱进去,最后还要退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从获取机遇与利润到实现双赢利润。”

中国企业一开始利润都很好,最后却是全行业亏损,为什么呢?张瑞敏分析说:“我们一开始的利润是怎么来的?不是靠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来的,是靠改革开放的形势带来的。原来整个市场是一片空白,你干什么赚什么,做什么可以卖出去什么。海尔也不例外,海尔一开始的利润就是靠这个机遇来的,而且我们的机遇抓得相对比较好。但是现在再进入全球化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剩下的就要靠自己。”

第三道坎与利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张瑞敏觉得今后的利润没有机遇利润,而是双赢利润,就是资源换资源。有双赢能力才能获取利润,才有在市场上发展的后劲。但双赢能力取决于你要比竞争对手更多、更快地创造需求,而这一切又取决于人的竞争力,因此就产生企业文化的问题:怎么样从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在获得利润后,如何解决中外文化差异,从国内单一性的企业文化转型为融合全球文化的多元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全球化品牌战略的第三道坎。

目前,面对这三道坎,海尔正在从产品创新、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的基础。

张瑞敏认为,海尔从1984年创业至今只是较好地抓住了国内机遇,但完成全球化品牌的战略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厚望,温家宝总理曾批示:“我完全相信海尔一定能够在创世界名牌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学习感悟

1.要想打造全球化的企业,必须使企业的设计、营销、采购、制造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全球化,这样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2.具备高质量,是企业入围全球化竞争的标准,如果做不到,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3.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和跨国公司,其国际发言权和影响力就会被削弱,地位也不可能受到尊重。

4.面对经济全球化,不被其他强势企业吞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发展,使自己也变成强势企业。

主要参考书目

1.潘云良、苏芳雯主编:《海尔管理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2.田永宽著:《简单管理:不可不借鉴的海尔管理》,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

3.胡泳著:《张瑞敏如是说:中国第一CEO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宿春礼编著:《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吴良平主编:《海尔商道》,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年版。

6.林赛编著:《商儒张瑞敏》,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

7.胡泳、秦劭斐:《张瑞敏管理日志》,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8.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编著:《海尔品牌之路》,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