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公务员之二度县长
859800000033

第33章 发现 (2)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回到梁木县去上班吗?”王紫君想知道余非今后的安排。余非却不知如何作答。虽然他还是梁木县的机关干部,但他作为下台县长,上不上班无人会管,上班反倒让他自己以及现任领导都尴尬。比如以前的下级怎么好指挥他呢,现任县长也不好给他分配任务,所以即使上班他也是无事可做,于其尴尬地晾着,还不如不去。“再回梁木县吧,但不一定上班。”余非回答说。王紫君想了想,说:“要不你就到省城找份工吧,挣多挣少无所谓,有点事做就行了。”余非看了看她,见她有些难为情地低下了头,顿时明白了她想让自己留在省城的言下之意。

“以后看情况再说,我先回去住一阵子。”余非还是委婉地拒绝王紫君,但话没有说得太死,所以王紫君并没有露出很失望地神色。王紫君本来也是一种暗示,或者说只是萌生了一丝丝想法,不可能就表现得那么急切。对于经历了各自婚姻的不幸,他们可能还需要时间调整。这一点他们有共识,所以不会操之过急。但余非的迟疑,却还有他另外一层不为人知的苦衷。

余非在家小住了一段时间。父母问起他在外这么久都干什么去了,为免去他们担心,余非只得敷衍二老说在外谋了点事做,工作得还挺愉快,这次回来是看望二老和女儿。余洪清显然不甘心儿子就此远离官场,对余非说:“被查处都好几个月了,风头已过,你该找个机会到上面跑跑。”余非明白父亲的意思,但还是摇了摇头:“有什么可跑的,无脸见人。”余洪清指着儿子责备说:“你看你,亏你做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官场那些个道道,怎么还是一窍不通?你这事要不是在风头上,那算个啥事呀,你一没贪污,二没受贿,三没包养二奶,说白了只是工作中的偏差,只要你再到上面诚心认个错,活动活动,找领导说说情,说不定就马上重新起用你了。”提到说情,余非想都没想,回答说:“这事我做不来。”“唉!”余洪清看着他直叹气,“要是王晓慧书记没死就好了,就她还算能包容你这种鬼性格。”

父子二人始终说不到一块,余非在家的日子就感到有些气闷。这天晚上,他趁着夜色出了门,低着头直到走上梁河大桥,见行人很少了才仰面大河,观看一江两岸的县城美景。两岸的万家灯火,让他感慨万千。尤其是新城区的靓丽时尚,颇有几分现代大都市风情,使他不禁想起刚任县长时开发新城区的那一幕幕。他知道开发过程中在土地审批、征地拆迁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开发新城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当时的那股冲劲,就没有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扎实基础。他真想再大干一场啊,把工作的失误更正过来,把未竞的事业继续推向更理想的阶段。可惜,没有这种机会了。虽然父亲一再提出让他到上面活动活动,但余非根本不想去试,一来这不是他的性格,他不可能去跑官要官,二来修州市委书记钟学林一向对他颇有意见,就算是他去诚心认错也是白搭。

习习晚风吹过,让他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他摆弄了几下手臂,蹬了蹬腿,然后竖起衣领低着头一路往回走。

“余非,是你吗?余非。”在一个街巷的拐角处,余非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而且声音是那样的熟悉。余非转头一看,借助路灯的微光,发现果然是前妻刘思绢在叫自己。“真的是你啊,好久不见了,你去了哪里呢?”刘思绢向他走了两步,问道。“到外面走了走。”余非应付了一句。见她手里提着几包东西,像刚从商场出来的样子,问:“你怎么一个人上街购物呢,应该有人陪你逛才是啊。”刘思绢的脸色有点难堪,所幸灯光不强,旁人看不太清。“我和他已经吹了。”半晌,刘思绢低声说道。“哦。”余非不知说什么好,看了看前方,准备离去。不想这时刘思绢又问起他的事。刘思绢说:“你呢,有没有再找?”余非摇了摇头,仍旧没说什么。刘思绢便接着说:“其实你那病……”没等她说完,余非终于决定先走一步了,边走边说:“谢谢关心,我有些冷,要回去加件衣服,再见。”刘思绢立在灯杆下,望着余非远去的背影出神。

余非不知道她此问是关心还是讥讽,总之一听她提到这方面的事,心里就有本能的抗拒。他们曾有过多次性生活不和谐的记录,多次在她眼里甚至嘴里表现出对于“阳痿”的不满,余非一想起那种令人沮丧的场面,身体不免打起寒颤。他知道自己还算不上阳痿,但早泄是肯定的,让女人得不到满足是肯定的,这能不让他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吗,所以一听刘思绢说起这方面的问题,他真想从梁河大桥上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去。

这也是余非不敢与王紫君重修旧好的不可告人的苦衷。

几天后,余非找到司机小刘,告诉他自己仍将“隐居”横里村,请他不要向任何人透露,包括王紫君。小刘感到困惑和不解,他说:“你们明明可以走到一起,为什么要刻意逃避?让我对王老师保密,我恐怕做不到。”余非知道他对自己的一片好心,当然不会怪他,但严肃的语气还是必要的。余非说:“不让你告诉紫君并非我刻意逃避,而是有我的原因,请你一定要尊重我的决定,否则我宁愿搬到其他地方去。”小刘问不出到底什么原因,又不想逆着余非的意思,只好无奈地点头答应。走时,余非请小刘转告王紫君,过去的已经过去,痛苦的美好的,不要回头望,一切向前看,祝她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余非重新回到秀春县观下镇横里村时,已经让一个人久等了。她就是在余非鼓励下,尝试小说创作的刘满香。

自从余非让她写点试试以观察是否有写作的潜力,刘满香攒足了劲开始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与创作。主要是写一个农家女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从乡村走向城市,如何得到富家子的垂青,又如何分分合合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典型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式的幻想。余非从这部小说的整体构思中倒没看出什么新意,算是马马虎虎过得去,不过从她写就的三万多字内容发现,小说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比较感人,文笔也算优美,对她这样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初写者来说,应该是具有写作潜质的。

“文学创作允许充分的想象,可以高于现实,但不要离现实太远,你现在的这部分内容很好,都是你在农村生活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要继续保持下去。”肯定之余,余非同时指出,“你在小说总体构思中提到,主人公外出打工后结识大老板的儿子,这虽然也说得过去,但似乎有些脱离现实,有点像港台言情小说的模式,你还不如写结识了一个城市普通青年,两人从误会到了解,从隔阂到相知,都从普通岗位做起,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我想,这样来得更真实一些。”

然而不论谁的创作思路更好,现代人都在忙于挣钱,刘满香能如愿从事她还谈不上任何物质回报的写作吗?

刘满香认真倾听余非关于小说创作思路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但从女孩子的角度来看,她其实还是倾向于自己的那个构思,可能女孩子就是那么充满幻想吧,要不琼瑶小说也不会大行其道。不过怎么写的问题在刘满香看来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余非认为她具有写作的潜质,这给予了刘满香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刘满香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写作愿望和写作天赋的农村女孩,余非当然想给予她支持和鼓励,更何况她还是手负重伤的残疾女孩。但如何支持怎么鼓励,却让余非很是头疼。光嘴上说说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就她的家庭环境和现实条件,都不允许她坐在家里写写画画。因为对于她这样一个普通文学青年来说,想通过出书拿到稿费几乎还不太可能。

传统出版门槛高,但网上并非如此。余非想到了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他虽然没有直接订阅电子图书的经历,但对这方面的信息却是知道一些。有报道称,不少作者通过在网上发表收费小说,年收入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刘满香若能加入这个队伍,把写出的作品发到网上去,最初哪怕一年能挣个一两万也不错啊。

余非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刘满香,说她不妨从这方面考虑。刘满香听了当然很兴奋,通过写作一年能拿几万元,可不比打工差呀。不过随即又泄了气,虽然她在中学时接触过电脑,在打工时偶尔接触过网络,但也就是用QQ聊聊天而已,对于如何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如何收费挣钱,她是一窍不通。

余非也不太清楚,他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至于具体怎么弄的,他也是两眼一抹黑。不过这并非关键,如何操作可以按网站上面的流程一步步学嘛。写出好作品才是关键,对于广大读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行,否则免费的作品那么多,谁肯花钱订阅她写的收费小说呢。

余非记得梁木县就好像有一个成绩不俗的网络作者,是他应邀出席县里文联换届会时听县文联主席介绍的。说这个作者在网上比较红,还出了书。当时他关心的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出席一下文联会也只是表示县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重视,所以并没有在意。现在看来,如果能找到他,请他给刘满香讲讲这其中的道道,那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想到这,余非便来到小刘的大伯家,用他家的座机打电话给司机小刘,请小刘找县文联主席问到那名网络作者的电话,然后设法安排他和刘满香见个面。因此在小刘的奔走联络下,刘满香在县城的一家小酒店里见到了传说中很火的网络作者张雷,并呈上了她才写了三万多字的那部小说手稿。

“网络作者虽然谁都可以做,但在网上能挣到钱的却不多,能挣大钱的就更少。”张雷是个才三十岁的大小伙子,不过在翻看了刘满香的手稿后,语气老道略显傲慢地说。刘满香心里一沉。幸好小刘和那位县文联主席在旁作陪。文联主席笑着说:“小张啊,你可是行家里手了,这小姑娘是小刘的堂妹,从秀春县大老远的跑来拜访你,你可要传点经送点宝哦。”“是啊。”小刘也在一旁陪笑,“我和主席在同一办公大楼工作十几年了,是老朋友,这次我和小妹特意请老朋友和你这位新朋友出来坐坐,就是要拜师的。”

说得张雷有点不好意思:“客气了,客气了,师傅不敢当,既然这位小妹要在网上发文章,而且想挣到钱,我就谈谈自己的心得吧,或许有帮助。”“好,好。”小刘拿起酒杯,同时示意刘满香也举起杯子,向张雷和文联主席敬酒。

张雷告诉他们,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把握节奏,故事比文字重要,而且不时要有小高潮。他指着刘满香的稿子说:“你第一次写就有这么好的文笔,确实不错。但文笔好虽是优势,却不是成功的关键,谋篇布局、编造故事的能力才是关键。还有就是主角,从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读者,像你环境渲染一大块,地情介绍一大块,主角却迟迟未出现,故事迟迟不能展开,可能传统文学有这种写法,但是在网上吃不开……”

他们边喝边聊,张雷所传递的信息,对于刘满香来说是少有见闻的,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在网络上赚来真金白银,不掌握网络文学规律,肯定是要走弯路,甚至失败的。刘满香还请教了如何发表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张雷便告诉她等小说写到一定程度后再发于网上,这样可以保证更新速度,如果一开始就发在网上,恐怕速度太慢,读者等不急可能会放弃阅读。鉴于刘满香居住农村,身边没有电脑和网络,张雷建议她到县城买一台二手电脑,写到一定篇幅后,可拷给他代为发表。

这个建议是很切合刘满香实际的,返回横里村后,她便要从当初打工负伤时所赔的那笔医药费中拿出一笔来买电脑。但余非却让她暂时别忙着买,要想办法先说服父母才行,否则容易激化家庭矛盾。

余非不想在县城公开露面,所以借故没有和刘满香一起去县城,但听了她的情况介绍。起初对于那位网络作者的一些观点有抵触,认为他所说的写法不利于出文艺精品。可转念一想,也许解决刘满香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比她写出所谓的传世之作更重要,既然网络文学有这些特点,适应它是必要的,所谓适者生存嘛。

但如何说服她的父母,从而允许她买电脑坐在家搞小说创作呢?她的父母皆是普通的农民,更看重实际利益,他们莫说不知道什么是网络,就是知道,将来的所谓回报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不确定因素太多,很难取得他们的信服和支持。

余非思忖良久,终于谋得一计。而这一计还真管用,使刘满香的父母在短暂的疑惑之后,面露喜色,当即同意女儿买电脑进行写作,并鼓励她好好写,家务活之类都尽量不让她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