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562600000031

第31章 报告文学(2)

2006年是十一届县委完成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的一年。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15.1%,财政收入将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7%,均超过预期指标,部分经济指标领先于全区、全市。

这是学沭阳一周年以来,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骄人业绩。

这是学沭阳一周年以来,平罗县委、政府向全县人民交上的满意答卷。

然而,在一年前的学沭阳“千人大会”上,当平罗的领导干部听到县委、政府要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场寻找差距、全面提速的改革风暴时,疑问、争论也在迅速蔓延,扩大到全县的各行各业和乡镇村落。

但是,一年来平罗县委、政府认真参悟沭阳精神,不争论、不畏难、不依赖、不空谈,强力改革、大胆实践,用改革的成果回答了那些疑问和争论。

曾经,“农业大县”的荣誉压住了平罗;曾经,小富即安的心态延误了平罗。

“乌纱帽”束缚了平罗领导的手脚;“激情不足”麻木了平罗干部的思想。

“县委、政府将横下一条心,不怕得罪人,不怕得罪少数官,用铁的手腕,严厉的制度,掀起一场改革风暴,使平罗在三年内,各项事业有质的飞跃。”当掷地有声的誓言重重地回荡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耳畔时,一种压力和庄严凝聚成沉甸甸的责任;当“文化包容,谋事远见,开放合作,大胆实践”的平罗精神新鲜出炉时,平罗人看到了充满挑战却斗志倍增的行动指南。

学沭阳“千人大会”以后的日子里,每一个关心平罗的人,每一个想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平罗人都被一种热情和渴望包裹着、挤压着,人们同时也在反思着、憧憬着……

一批批干部赶赴沭阳,去感受沭阳惊人的飞跃;一场场专题报告会让平罗人血液里蛰伏的不服输、勇争先的精神得以迸发;无数个调研工作报告、实施方案摆到了决策者的案头。

具有悠久文明传承历史的平罗,呼唤着精神的重塑,以铸就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和脊梁。

学沭阳活动,让“多缸发动机”、“上档提速”、“情商”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词语变成耳熟能详的名词,成为一个牵动全县人民喜怒哀乐的共同话题,成为一场改造家园的持续行动,成为一种理念。学沭阳,足以唤起平罗人民重塑形象的那份情结。

平罗县委、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平罗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抓经济建设、抓和谐社会、抓干部队伍,并配套制定了八项制度,明文下发了必须要严肃惩治的十类干部。

正视县情,找准位置,找出差距,平罗人清醒地知道:要谋求更大的发展、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在高起点上起步,大空间上运作,进一步催化思想和实践上的大解放。

2005年的冬天很冷,但是在平罗全县上下不仅难见“冬闲”,相反,到处都是抢时间、提速度,变“冬闲”为“冬忙”的喜人场面。在一片繁忙的建设中,全面改革、全面提速、抢抓机遇、强势发展已成为平罗干部群众的共识。加快发展速度,一切为发展让路,平罗正调整自己的发展姿态,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追赶的脚步铿锵有力,平罗县委、政府掷地有声地宣布:平罗2006年将开工建设96项重点工程。多序列铺开,大视角调度,气势恢宏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时间之犬催我前行,让人不得稍歇。”比起这位诗人,平罗显得更为大气而自信!因为主观的努力,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以重振平罗工业,提升竞争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个性魅力;以“三个文明”同步协调,提高综合竞争力!

这,就是面对机遇,平罗的铿锵回应。

这,就是平罗人一飞冲天之前的一鸣惊人!

江苏霞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忠辗转全国20多个省市考察投资环境,但转了一大圈,他最终选择了平罗。投资3亿元的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落户平罗的高科技企业。以后慕名到平罗考察投资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平罗还是那个平罗,政策、资源也还是老样子,为什么在一轮轮的比较、选择中,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的几十家客商会把投资的目光锁定平罗?

答案也许不止一个!

如今的平罗人不争论,争发展、抢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

平罗人不畏难,面对招商的压力,主动出击,四处招商。

平罗人不依赖。平罗人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

平罗人更不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富有实干精神的县领导们亲自挂帅,带头招商。市委常委、平罗县委书记张作理亲率党政考察团奔赴江苏、山东,深入沭阳、宿迁、广饶等地,推介平罗,考察项目,招商硕果累累。

为了让全民招商在全县达成共识,张作理书记逢会必讲:“抓住工业,就抓住了平罗的希望,就是在修建平罗未来发展的高速路”,“抓招商引资就抓住了经济增量的关键,招商是造血,引资是输血”。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县委书记张作理谆谆告诫全县干部:“谁影响平罗的发展形象,县委、政府就影响你的前程”;“哪个部门影响了平罗的招商引资工作,县委、政府就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招商引资在谁的环节上出了问题,谁就主动离岗”。县纪委、监察局与平罗县广播电视局联合开设了《党风政风》栏目,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中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严肃查处,并在电视上予以曝光,全力营造投资软环境。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平罗成了全区的投资洼地。

唐山市天源实业有限公司增资1.1亿元的炭黑、焦油深加工、改制沥青项目,建成投产。

永威碳业增资9000万元新建的3万吨碳电极项目,建成投产;银川滨河碳化硅公司3万吨碳化硅项目,建成投产。

天津凯越物流有限公司与宝马化工有限公司、沙湖纸业集团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2×2.5千伏安矸石电厂已经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新建的熟食品生产线,产品已经下线。

平罗人深知:要保持在周边县区乃至全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条金银线,只有树立起不抓招商就是不抓经济、不会招商就是不懂经济、招不到商就是没有抓市场经济的能力的思想意识,才会在招商实践中解放思想,放眼长远算大账,立足全局算总账。在双赢的前提下,平罗的招商肯让利、敢让利,善于用各种优势招商,用所有生产要素的资源招商。有人说,平罗的招商是名副其实的开明招商。

平罗在全区率先成立了招商局、经济交流与合作局、石嘴山市循环经济实验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局;在全区率先推行专员招商和挂职招商,先后聘用49名经济与合作专员专门进行招商引资;选派25名干部到山东、北京等地挂职,常年驻点招商;成立了16个专项工作办公室,招商引资推进办公室的负责人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

围绕招商,平罗县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整合区域经济为突破口,走产业发展、板块运作的发展路子,实现了板块特色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对接;创新考核模式,N+X考核使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成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招商模式,采取政企联手招商,挂职招商,能人招商等招商引资的新招实招,招招见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在实践中解放。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优化经济结构的整体发展思路,使“招商无禁区”成为平罗优惠的政策。

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见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成为发展重头戏。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宁夏三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了宁夏三达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以商招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典范。宁夏金源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陶乐源科技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宁夏垦原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宁夏神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宁夏三达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的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民营企业也把目光锁定平罗,把合作之手伸向了平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寻求产业对接正在成为平罗招商的主旋律。

工业兴则百业兴。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平罗始终把工业作为拉一产带三产的驱动产业。平罗工业园、崇岗工业园、三喜科技园、宁夏(陶乐)精细化工基地、平罗轻工业基地的规模和优势都在不断扩大,并争取到了全区最优惠的政策。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家,数量居全区县级第一,工业比重上升到47.8%。

英风豪气展大业,百舸千帆竞大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平罗在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也在蓄积着自己的力量。依托强力推进的招商引资工作,平罗城市建设同样迈出了蓬勃有力的步伐。

发展城市,可以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政府最大的资产,是永不亏损的产业,只升值不贬值,而且是孵化二三产业的孵化器,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罗人把做大做强城市化这篇文章作为城市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阵地来抓。全力打造靓丽平罗,让城市成为展示地方形象的第一窗口,让城市成为对外宣传和招商的最佳名片,成为经济发展的磁场。

如今,平罗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方式已经今非昔比,按照“挖掘内力,吸引外力,积聚民力”的原则,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机制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仅今年一年,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3.2亿元,是过去37年的总和。投资2.8亿元,新修城市道路11条总长54.8公里;开发房地产46万平方米;铺设供暖、供排水、天然气管线53.3公里,绿化总面积47万平方米。民营资本、外地资本正在成为平罗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主渠道。

在全区城市群体崛起的大背景下,平罗对城市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面积从11平方公里拓展到22平方公里。以拓展新区为重点,边修编,边规划,边征地,边拆迁,边筹资,边施工,紧锣密鼓地推进城市化。

按照政府划格子,社会填空子,路网先行以及公益事业带动,名校和行政中心先行、景观带动的原则,平罗县委、政府着眼长远,用产业立市,加大对教育、旅游、物流业的投入。2006年,平罗县为平罗中学新校区划拨土地266亩。作为银北乃至全区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明珠,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使平罗中学再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围绕建设目标和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平罗县按照西扩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迅速拉开城市新框架,形成新城区、老城区,轻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两城两区”总体格局。

宽百米、气势磅礴的康熙大道,静谧和谐的世纪新村,时尚精巧的鼓楼商城,无不用鲜亮的容貌展露着平罗的现代气息。

总投资6.6亿元、面积达2.6万亩的西大滩平原水库开挖工程,和双向十车道、长13.9公里的沙湖旅游观光大道建设,无不证明着平罗人敢想敢干的大手笔、大气魄。

大空间、低密度、大绿地、宽马路的平罗城市新区建设,是平罗县委、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紧建设的行政办公大楼、金沙湖三星级大酒店等一批现代建筑装点着平罗城市新区的亮色。和谐型、环保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正在成为平罗人世代享有的美好家园。走活新区,激活新区,激活老城,平罗县城正在发生着质变,正由落后变为全区领先。

是喧腾的人声,打破了古城的寂静;是隆隆的机器声,加快了奋进的脚步。

一段段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日子,一段段鼓劲加压、验证忠诚的历程。一片奋进声里,彻底改变平罗面貌的步伐豪迈激越。

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作理曾多次强调:农村要现代化,就必须企业化;企业是平罗进步文明的火车头,工业是平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走企业化之路,平罗农村就没有出路,就不会走向富裕和文明,也不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企带村”的思路,让勇于创新的平罗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截止到目前,平罗县村队企业化试点工作中,已有30个村与县内外3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有18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项目投入资金总额达6600万元。

宁夏沙湖纸业率先与灵沙乡胜利村合作,由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建设原料基地。

通伏乡金堂桥村以土地、劳力入股,与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联合投资兴建红宝石贡米储运区。

宝马化工有限公司出资金、出设备在兴胜村建设的年产1500万条编织袋厂的宝兴公司实现了当年投产,让当地100多户农民受益。

以产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出钱、村队出地、农民出力的村企联营方式不仅成为可能,并迅速转化为现实。村队企业化试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村集体、农民、企业三方获利共赢,让政府、企业、农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今年以来,到平罗参观考察新农村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有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的领导干部,中组部还专门组团到平罗进行考察,并在考察结束后做了这样的评价: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企带村”的模式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亮点,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成立土地信用社是平罗农村的又一项创举。以地生金,盘活资源。土地信用社是平罗探索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适度、有序流转的有益尝试。

2006年5月启动农村土地信用社试点工作以来,平罗县已注册成立农村土地信用社15个,贷出土地17笔,实现经济收入332万元。

通过土地信用社,灵沙乡统一村不仅盘活了摞荒近20年的集体荒地,而且给村里一年带来4万元的收益。

黄渠桥镇侯家梁村土地信用社将3300亩撂荒地转贷给外地一家客商养殖大白鹅,一年可以为侯家梁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姚伏镇小店子村土地信用社承租农户耕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的机械化服务,开辟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天地。

土地信用社的成立,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了产业化的组织程度,减少了农技部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难度,有效提高了农业投入产出率,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农村土地信用社的成立,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也有力地推动着新农村建设。

沿109国道驶入平罗,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侧一排排整洁别致、色调鲜明的农民新居,平罗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黄渠桥“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一排排集中连片建设的农民新居,墙面上崭新的白色瓷砖在夏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绿树成荫、宽阔笔直的柏油路通向一户户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院落,堆放有序的杂物,设施配套的养殖圈棚,构成了一幅新农村和谐、优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