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562600000017

第17章 新闻作品(15)

借力发展,借智生财。招商、亲商、惠商的理念已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创造投资置业的条件,平罗县招商数量不断增加。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投资园地。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平罗县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代理服务制、一站式服务,在土地、税收、投资管理等方面实行“四放宽五不限”政策。“你投资,我服务”,充分营造零干扰的发展环境。热情的平罗诚招八方客。

在平罗15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小湖泊81个,水域面积17.1平方公里。

田州塔以西不足三公里的姚伏西沙湖,秀色迷人极具魅力。

距县城35公里的沙湖,兼有江南秀丽的景致,又含塞北壮美的格调,是全国王牌景点之一。

与沙湖并称姐妹湖的东湖、紧邻县城的康熙饮马湖,开发前景也十分诱人。

秀丽江南醉客图,雄奇瀚海望中收。白沙点点洁如玉,绿苇丛丛翠似竹。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湿地为平罗注入了灵性,构成了平罗独特的风景。

穿行在平罗的大街小巷,在繁华与宁静中感受着平罗独有的人文氛围。一种新的时尚在既有文化底蕴中传承升华,又使平罗从深邃的历史中走来。

平罗是充满活力的,敢为人先的平罗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构筑起平罗腾飞的未来。

平罗是传统的,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包容着、影响着人们并正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平罗更是开放的,开放的平罗正沿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奋勇前行!

走出去脚下路宽

王鹏岳昌鸿

下岗职工的生活境况,一直是政府关心的大事,能否将下岗职工引导到正确的生活状态中,一直是各级政府常抓不懈的事,下岗职工通过各级组织的帮助,能够再就业,再创造价值,这是方方面面共同渴盼的好事。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确是个难题。

平罗县城关北郊社区居委会,积极努力,开拓性地工作,终将社区内的这一难题步步化解。

这个居委会,所辖区域包括北门转盘、平大路左右一线。居民的主要群体是平罗糖厂家属区的居民。五年前,平罗糖厂破产倒闭,下岗职工的生计、就业等诸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最头痛的事。居委会共辖居民838户,2730人,其中下岗职工多达573人。

如此庞大的下岗职工群体,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讲,无疑是―种巨大的压力。如何安排他们再就业,如何合理输出,引导他们重新寻找岗位,则成为方方面面共同关心的事。为此,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做着各种不同的努力。五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时,他们劳动工作的身影,则会让人产生几分敬佩之情。

在渠口乡境内的一家民营企业——平罗建达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群下岗职工的身影。

四十多岁的丁凤琴,是平罗糖厂下岗工人。夫妻下岗后,丈夫外出打工,一家三口,孩子还正在上学,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从县城到乡下来打工,在她的人生经历中还是第一次,当记者采访她时,没想到她是那样自信。

同期声:下岗职工丁凤琴“居委会让我们下来打工挣钱,我们城里人下农村来打工有自卑感,自己心情确实不好受,经过这段时间的捡菜磨炼,自己又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自卑感就逐渐消失了,一天的生活比过去充实得多。”

通过劳动,她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获得了自信与尊严,和她一样的还有乔二梅、康敏燕。

同期声:下岗职工乔二梅

“得到收获(心情)肯定也挺高兴的。”

唐敏燕:“居委会对我们老百姓太关心了,给我们办了一件好事,解决了家庭困难。”

这群下岗职工,年龄在45~50岁,年龄偏大又无一技之长,只有劳动力。北郊居委会针对这种实际,就近消化就业压力,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蔬菜脱水菜企业,成了居委会联系的对象。通过洽谈、协商,一些蔬菜脱水企业乐意接受他们来打工。

同期声:平罗建达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刘建国

“我们每年需要劳动力200人左右,城里人一过来调动周围农民的积极性,有好多农民也跑过来给厂里捡菜,一天大约能挣20块钱。”

一个脱水菜企业的生产期有半年,只要肯出力,半年内绝无失业之忧。居委会想办法,为企业和下岗职工搭设便捷的桥梁,并及时汇总各企业用人的信息。

同期声:北郊居委会工作人员杨国志

“早晨六点等车,赶6:20到厂里,安排好捡菜,中午给操心吃饭,每天基本达到20块钱。”

500多名下岗职工中,到农村脱水企业和太沙园区民营企业中打工的有200多人,占到了北郊居委会下岗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就业的最大特点是就地就近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工作。其余的下岗职工则在县境外就业,人员有116名。除此之外的180多人,大多有一技之长,从事二三产业和家政服务,有开电焊铺的,有开出租车的,有干装载机、挖掘机司机等。

同期声:北郊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呼志军

“我们主要通过这么几个渠道:一是介绍下岗职工到邻近企业打工或到家庭做家政服务;另外是组织他们到本县乡镇蔬菜脱水厂做工。”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自谋出路,寻找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实现自身的价值,给政府分忧,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在糖厂的生产区与三闸村的结合部,记者也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位叫王经国的下岗职工,利用其空闲场地搞养殖,实现着自给自足。

同期声:王经国

“下岗后,娃娃多,一个人工资不够,边上班边干养牛、羊的事,羊最多的时候是200~300只,牛30头。”

另―位叫赵经国,在其简陋的住地,充分利用偌大的空地,将鸡、鸭、猪、羊统统地养了进来,以此供养着两个大学生,两个中学生上学。

同期声:下岗职工赵经国

“1994年开始干,一年弄一万块钱。现在什么都养,以鸡为主,鸡、猪、羊、鸭子都有。有了一定的事可做,下岗所带来的阴影逐渐消失,只要努力,脚下就会有路,只要付出,就一定会带来回报。”

糖厂生活区500多名下岗职工的重新再就业,是他们思想转变的结果,在农村与城市的来来往往中,人们观念的巨变,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城里人到农村去打工,和农民进城经商,来去之间,是一种流动,是观念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同样也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获2000年宁夏广播电视政府奖二等奖、宁夏新闻奖三等奖)

谨以此片献给关心、支持平罗广播电视工作的

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以及曾经和正在为平罗广电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题记

走向希望

——平罗县台庆十周年系列专题片

王鹏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八月里,平罗广播电视局迎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平罗电视台开播十周年。

十年,母亲河见证了平罗广播电视人自强不息、奋发不止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平罗广播电视事业的勃勃生机。

十年,史诗般的十年记录着平罗广播电视人的光荣与梦想。

十年,岁月如歌的十年昭示着平罗广电事业的未来。

十年,平罗电视台从泥泞步入平坦,从崎岖走向宽广。

从有线广播到调频广播,从无线差转台到有线电视台、从多路微波传输到光缆传输,平罗广电人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同期声:

十年的风雨洗礼,成就了平罗广播电视局有别历史的今天。

十年来,平罗广播电视局围绕新闻宣传、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管理创新四大主题不放松,不断丰富着广电文化的内涵。

——办公设施不断改善。局域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人才结构日趋合理。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7名,干部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6岁。

——采、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数字摄像机、硬盘播出等设备广泛应用于采编一线。

——节目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以电视自办节目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以提高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以争先创优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领导班子埋头苦干,务实创新,与时俱进。

“无声润物千秋业,勇立潮头好放歌。”十年峥嵘岁月,平罗广电人实现了由蛹到蝶的蜕变,实现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伟大转折,实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历史性跨越。

信念点燃激情,留给岁月的注定是耀眼的诗行。

回顾平罗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那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

建台十年来,平罗电视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先后建成了平罗有线电视台、石嘴山(平罗)MMDS传输中心。电视节目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城乡群众文化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罗广电十年间的发展,浸透着一代代广电人的汗水,凝聚着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同期声:

十年间,平罗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求真、务实、创新、勤勉、奉献的广电精神,抓管理、活机制、强队伍、上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平罗广电特色的发展之路。

——传播手段实现了由单一性向立体交叉转变,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受众达80万人。

——有线节目套数随着网络不断改造升级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30多套。

县台自办节目实现了全周播、全天播,在全区县级电视台中处于领先地位。

——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办公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建筑面积由1070平方米扩大到32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由建台初期的百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600多万元;职工队伍由十年前的35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发展之路在平罗广电人的脚下延伸……

——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益活化,各项制度健全,讲人本、讲成本、讲效益深入人心。

——大宣传促进大开放,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十年来的事实证明:三个文明建设既需广播电视,又为广播电视提供了用武之地。近年来,平罗广播电视局不断强化喉舌作用,坚持以科学的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四人”

方针,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围绕中心,服从大局,把握导向,鼓舞人心。为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发挥宣传、引导、鼓劲作用;在典型宣传中发挥舆论作用;在热点、难点报道中发挥疏导作用;在对外宣传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期声:

十年,平罗广播电视局先后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星火科技下千县先进集体”、“全区卫生先进单位”、“全区广播电视先进集体”、“区市县三级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全局有70多部作品受到国家及区市表彰奖励、有40多篇学术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事业兴衰人为本。十年来,坚持局以才立,台以才治,业以才兴的人才观念,先后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多名,有40多名干部职工通过参加自学、函授、进修、离职培训等形式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一批专业型、经营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加快广电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夜幕降,华灯初放,平罗广播电视塔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平罗的上空。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平罗广电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阔步走向新的未来。

改革,是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改革,这个沉重而新鲜的话题,始终伴随着平罗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涌动着,演绎着。

历史清晰地记得:

1993年的8月18日,平罗县城的第一个有线电视网片——科技新村小区胜利竣工。120户居民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图像清晰、伴音良好的18套电视节目。

历史同样不会忘记:

1997年6月8日,MMDS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开通。周城乡高路村农民作为第一批受益者,能够和城里人一样看到图像清晰、荧屏丰富的12套有线电视节目。

当我们的镜头再一次定格时,已是2002年12月。县城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后,有线电视节目套数进一步增加,近6000户居民看到30套有线电视节目。事业在一代代平罗广电人手中延续、发展、创新。

同期声:退休职工张荣、姜永生

一年一个样,年年有变化,发展需要强基固本。

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平罗县广播电视局在2003年适时出台了《平罗县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规划》,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发展。近三年来,平罗广播电视局先后在县城及周边乡镇实施了三期光缆发行工程。2004年4月,县城光缆改造工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胜利竣工。

光缆管网改造升级后,平罗县有线电视网络由以前的300兆升级为860兆宽带网。全县光缆铺设里程达到80公里,13600户有线电视用户成为网络改造的受益者。县城广播电视主干网的改造升级为平罗广播电视局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网络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年底,按照网络发展总体规划,平罗广电局先后与公安、教育等单位签订合作意向性协议,“金盾网”、“远程教育网”的开发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并开始全面实施。网络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平罗融入全区、走向全国。因特网介入、电子商务、远程教育、NVOD视频点播、数字广播电视等宽带增值业务的开发、利用已不再是一个梦想。

广播电视新增值业务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平罗广电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行了中心主任竞争上岗制,完善了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要素。

事业需要活力,2004年,根据中央及区、市《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员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内部管理改革方案》,原有9个部室整合为5个中心、2个部室,建立了各中心、部室按需定岗,人员自愿选岗,以岗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的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内部分配自主权,实现了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随后的改革中,局委会领导按照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出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想法和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既有责任目标、系统考核、效益优先、激励竞争,又充满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工作局面。

同期声:

改革,永无止境。

改革,让平罗广电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力,已经成为平罗广电人的共识。在创新方面,尤其是在体制创新上,平罗广电局一直走在全区县级电视台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