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562600000016

第16章 新闻作品(14)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平罗自古得黄河之利而繁荣

——题记

众志成城保家园

——黄河高仁段塌岸抢险纪实

王鹏李耀威

黄河,因哺育、滋养、繁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而被称为母亲河。奔腾千里、纳百川而成势的黄河唯有在迤逦穿越宁夏全境时才百般温顺,惠泽川野。正是有了她,平罗这个黄河故道边的生灵才得以衍生、繁茂。

然而温情的黄河又常常以桀骜不驯的性格让唇齿相依的民众深受水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印记、磨难,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温顺、恣肆。

改道,塌方;治黄,防汛。人与河流,休戚与共。在平罗人与黄河水的搏击中,人们或许永远难以忘记2005年初冬,那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2005年10月底以来,黄河上游来水偏丰,主流在我县高仁乡六顷地段形成了一个大的回水湾,自西向东冲刷河岸,农田每天以3~5米的速度被冲刷塌入河内,塌岸险情日益加重。到11月7日,河岸塌陷已东移至基本农田,150多亩良田塌入河中,承担着5个队、2500余亩农田灌溉任务的六顷地南二支渠距河水已不到2米,渠东3000多亩良田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六顷地村40多户群众的房屋和担负着两万多亩农田灌溉任务的扬水站也面临塌入黄河的危险。

塌岸险情逼近家园,万亩良田频频告急。黄河东岸高仁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险情引起了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家园之战迅速在冬日的河岸打响。

险情就是命令。11月7日晚,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作理,县长俞爱山闻讯后,立即从县公检法、水务部门,高仁乡及陶乐镇调集近400人紧急奔赴现场,连夜抢险。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只要有空就马上奔赴河岸,视察、指挥抢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崎岖的乡村小路上急驰着抢险的车辆,狭窄的河岸上挤满了抢险的人们。水务局的干部职工来了,公检法的干警来了,全县的机关干部都来了,他们的身影迅速与抢险群众汇聚在一起。万众一心、战胜险情的激情在这里涌动,排除万难、保卫家园的责任凝聚成比河水更强的力量。

11月8日,市委书记杨春光听了有关部门的汇报后,顾不上吃中午饭就赶到抢险现场。在现场,杨春光详细询问了河岸塌陷产生的原因、治理的技术及存在的困难,要求市县有关负责人从大局出发,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齐心协力排除险情。在塌岸现场,杨春光飞锹装土,与300多名干部群众奋战在抢险一线。

当天下午6点,代市长田明召开紧急会议,带领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察看险情,调集武警部队支援,安排抢险资金,从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平罗人民抢险救灾、保卫家园。

11月9日凌晨3点30分,石嘴山市预备役工兵团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了100名官兵,于5点20分就进入了现场,投入抢险。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大武口区、惠农区的应急连也相继投入到抢险战斗中,为控制险情、争取宁夏军区大部队增援赢得了时间。

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的子弟兵。在县委、政府的请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10日中午11点30分,宁夏军区第一批500名解放军官兵到达并投入战斗。部队官兵的到来,使干部群众士气倍增,大规模的塌岸抢险行动在高仁乡六顷地展开,一场军民团结的抢险决战由此推向了高潮。

河水肆虐,一块块农田被吞噬的情景,使心急如焚的战士们下车后没有来得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就直奔抢险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战斗,卷草埽、投铅丝笼、扎四面体,冲天干劲在吆喝声、号子声中化成搏击河水的力量,争分夺秒的劳动竞赛在拉歌声中频频展开。一时间,响彻河岸的,尽是制服河水、扞卫家园的雄浑之音!

为有效遏制塌岸险情,六顷地黄河抢险救灾指挥部成立了。担任总指挥的是曾在水利部门工作了10年的县委副书记桂福田。他不顾有病在身,和副县长牛龙不分白天黑夜指挥抢险,根据险情变化随时调整抢险方案,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车里打个盹。

同期声:水务局局长何怀生

抢险中,指挥部下设的抢险协调组、工程组、技术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及安全保卫组7个小组迅速到位,恪尽职守,在按照险情轻重划分出的5个抢险区全力组织军民抢险救灾,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报道了抢险进程和充溢其间的感人场面。

在无情水患的考验面前,战士们的飒爽英姿是永远令人感动的壮美画卷。

是他们,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尽显英雄本色,与我们共同扞卫家园;是他们,不顾劳累疲乏,不怕寒气逼人,在风口浪尖,星夜奋战,力挽狂澜,让汹涌的河水伏首北去。

在无情水患的考验面前,还坚韧地挺立着这样一些身影:昼夜巡视在河堤上的县水务局局长、防汛办主任何怀生,自开始抢险以来一直吃住在工地,尽忠职守,勤政无声,为抢险救灾认认真真做好物资保障工作,还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每天都为官兵炖好羊肉,慰问连夜奋战的官兵。

眼窝深陷、面部黝黑的高仁乡副乡长陈河,吃住在险区,孩子托付给父母,连续八昼夜奋战在抢险一线。抢险官兵换了一轮又一轮,可陈河却守在堤坝上,每天休息不超过4个小时,饿了啃两口饼子,渴了就喝上几口水。在他和其他干部的带动下,六顷地村群众在部队进入塌陷区之前,每天都参加义务抢险。

平罗的抢险救灾工作牵动着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心。11日清晨,自治区水利厅主要领导和总工程师来到抢险现场,不顾凛冽的寒风,立即坐船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往上游察看,努力寻找更好的抢险方案。

代市长田明、市委副书记曹国建也在当天带领市民政、水务、劳动、国土资源、环保、残联等部门负责人现场视察灾情,给抢险官兵送来了羊肉、蔬菜、水果等价值5万元的慰问品。区、市、县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的慰问和支持,让群策群力、顽强拼搏的石嘴山精神汇聚成了不屈的脊梁,军民团结、军政团结的力量招展起敢于胜利的大旗。

11日下午5点,宁夏军区司令员陈二曦亲临抢险现场,充分肯定了我县在抢险工作中的高度组织能力,对抢险官兵进行了亲切慰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晚10点20分,市民政局局长按照田明代市长“晚11点以前必须将500套棉被褥送给官兵”的命令,将1020条被褥亲自送到抢险现场。

11月14日,抢险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解放军、民兵预备役、武警官兵以及市县干部群众的日夜奋战下,黄河塌岸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河水主流驯服地蜿蜒北去。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作理一大早就来到工地,慰问了昼夜奋战的抢险人员。当天,自治区副主席赵廷杰也受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的委托,来到塌陷区,视察险情,向奋战在抢险一线的部队官兵及工作人员表示了慰问。

为加固河岸,扩大战果,第二批解放军官兵于11月15日进入抢险区继续战斗。当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抢险任务的解放军官兵即将撤离时,村民们在寒风中满含热泪欢送亲人解放军的感人场面,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六顷地村67岁的桂秀花老大娘抱着苹果来到路口,与保卫了家园安全的亲爱的子弟兵泪眼话别。一时间,苹果、鸡蛋纷纷塞向子弟兵手中,军爱民、民拥军的真情浸透了那个难忘的瞬间。

军民同心守大堤,众志成城保家园。11月18日,滔滔北去的河水收敛了狰狞的性情,黄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塌岸险情被有效遏制,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精彩片段回放,音乐,约30秒)

【字幕】(黑底白字,带键盘声)

从11月6日开始塌岸抢险,历时12天,共投入人力47000余人次;共有区、市、县56个部门单位对抢险官兵、人员进行了慰问,送去价值62万元的物品,塌岸险情基本解除。解放军官兵和平罗干部群众用汗水扞卫了人民利益。

【字幕】(红底黄字,约15秒)

向英雄的人民子弟兵致敬!

向奋战在抢险一线的指挥人员致敬!

向抢险救灾中默默奉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致敬!

(片尾字幕,完)

潮涌平罗

王鹏陈国洪何超程宁红

“一曲河如带,晴光淡连天。长虹占霁色,晓日散轻烟。古塞风云净,春山草树鲜。郊原浮润气,极望更苍然。”悠悠东去的黄河水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见证着平罗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如歌的岁月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穿越历史的长河,一个崭新的平罗张开双臂,扑面而来。

“宁夏川,米粮川;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富庶的宁夏平原北部,平罗明珠般镶嵌在那里。

平罗是宁夏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明水湖细石器遗址就坐落在离县城不到9公里的地方。遗址考古发掘的种种迹象表明,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水草丰茂、碧波荡漾的湖边生息繁衍。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都曾在平罗逐水草而居。秦、汉、唐、宋、西夏、明、清等王朝相继在平罗建州置县。

碧波轻舟芦花白,黄沙金驼夕阳红。塞北风光江南景的平罗孕育着绚丽的文化。雄伟壮观的古长城、古朴生动的贺兰山岩画,以及西夏离宫遗址、田州塔、明清时期的钟鼓楼、北武当庙、玉皇阁……几千年的悠悠历史写满古城,记录着古城欢歌岁稔的历史。

明珠灿烂耀光华,嫣红姹紫染云灵。进人新世纪的平罗日益焕发出新的迷人风采。

“若说良田无限好,风光谁亚小江南。”从汉置廉县至今平罗已有2000多年的开发史。

上天是公平的,但有时也会偏爱。平罗名列全国六个大型自流灌溉区之一,耕地达70多万亩,光照资源仅次于青藏高原,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中国北方所有的蔬菜品种都可在此栽植,产量、品质均属上乘,并且葡萄栽培世称第二个波尔多地区。枸杞、甘草等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确定的地道品种。

“新秋呈霁色,塞草正丰茸。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干村大树,渠水环绕,雨尽春怡,花满空山。明朝宁夏总兵萧如熏在《秋征》一诗中,极尽笔墨描述了平罗的秋丰景象。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平罗,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级“两高一优”

示范区。这里的滩羊品种及二毛裘皮举世无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前景广阔,全国唯独一家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批发市场落户宝丰。脱水蔬菜业发展迅猛。

全县脱水蔬菜基地发展到6万亩,200多家脱水蔬菜企业年可加工鲜菜30万吨,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脱水菜生产加工基地。

平罗农业产业优势明显。粮食加工、奶肉制品、绒毛加工、药材种植、水产果蔬、脱水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家。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平罗种养业的发展壮大搭建了平台。

由台商陈德伦先生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化园区与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遥相呼应。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宁夏德正牧业、宁夏金福来、大荣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农”字号企业纷纷落户平罗。

走进平罗广袤无垠的农村,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座座新型农业示范园区星罗棋布,一个个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拔地而起,似锦如绣的绮丽景色令人陶醉。

“一唱西山白雪歌,年年九夏暮寒多。”平罗“八景”之一的“贺兰夏雪”曾是诗人笔下的宠儿,可谁曾想到,这白雪覆盖的贺兰山下会埋藏着乌金宝藏?

山堆乌金岭,谷流乌金河。平罗县境贺兰山腹地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与世界上最优秀的“鸿基”煤相媲美的“太西煤”就产于平罗县境的汝箕沟矿区,现已探明储量达9亿吨。太西煤被誉为“太西乌金”、“煤中之王”,是世界环保煤炭珍品,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行业。平罗县境内硅石黏土量大质优,是建筑材料和工艺美术陶瓷原料的优质矿种。县境储藏矿种分布广、品位高。

大鹏起兮云飞扬。在进与退、荣与衰的搏击中,平罗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造纸、亚麻为主的轻工业;以硅铁、金属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双氰胺、电石为主的化工业;以洗煤、活性炭、炭块、碳素等为主的煤深加工业;以清真牛羊肉、脱水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工业园区在平罗已初具规模。太沙、崇岗两个园区目前有290家企业入园经营。太沙工业园区,是全区最大的高载能产品基地,距煤炭资源地仅有10公里。园区内共有企业160家,年产值6亿元,年创利税4000多万元,产品量大质优,物俏价扬,远销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

“檐牙鸟度双声曲,殿角铃敲四面风。”史书中记载的平罗城曾盛极一时,境内的古建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但又别具一格,仅大小庙宇就有20多座,古城有“西园翰墨”、“杰阁层阴”、“边墙晚照”、“官桥烟柳”等诸多胜景。作为历史的见证,玉皇阁、钟鼓楼至今仍保留在城中。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清朝平罗知县张梯诗中的文昌阁,已是遗迹难寻,但“以诗书求闻达”的平罗人,习文好学已蔚然成风,有不少俊杰之士因这块土地而名垂青史。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平虏参将萧如熏,受赐“精忠固圉”的孙应举,兴义学、修古迹、篡县志的徐保字……

还有俞氏祠堂中供奉的这位翰林——俞德渊,以为官严正清廉而闻名,所着《默斋存稿》《默斋公牍》刊行于世。翰林故里因翰林而倍显声名。

文昌阁杰阁层阴,西园翰墨墨香怡人。当年“乌啼花落见西园”的“西园”名噪一时,如今的平罗中学在宁夏8所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全国百所回民中小学,平罗独占了两所;平罗第二幼儿园是全区示范性幼儿园。平罗重教之风可见一斑。

“近山便有白云迎,入寺凝神听磬音。妙有甘泉供客饮,尘心涤尽道心清。”

香火极旺的北武当庙因甘泉而扬名,“佛寺清泉”因水而有了灵性。

稳居城中的清真寺,五时礼拜的信徒虔诚肃穆,高耸入云的宣礼楼端,梆克萦绕。

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平罗,民风古朴、人文荟萃,有着海纳百川的勇气和魄力,是个有着独特文化气质的地方。

不闻戎马铁衣鸣,但见花团锦簇开。新世纪的平罗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的人文景观正日益丰富着古城内涵。大气磅礴的街心花园,设计新颖;繁花似锦的步行街,商流如织;寓意深刻的春光雕塑,风光无限。平罗交通四通八达,包兰铁路、石中高速公路、109国道、201省道由北向南纵穿而过,县城距河东机场只有60多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只有50多公里,以宽带为代表的现代通信网络快捷便利。覆盖广泛的广播电视,丰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全区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