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562600000014

第14章 新闻作品(12)

为了进一步调动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安装有线电视的积极性,平罗县广播电视局在加强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安装技术操作,先后制订了《平罗县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MMDS接收天线选择和安装技术要求》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技术要求一览表》;先后在全县设立了19个微波天线销售点,并会同工商、公安部门对县域内私自销售假冒伪劣MMDS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确保正品微波天线的销路畅通。

平罗县公共服务体系中心的管理也逐步纳入正轨。平罗县广播电视局专门制订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办法》和《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考核办法》等26项配套措施,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公共服务体系中心的工作,确保了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

同期声:县领导

平罗县农村影视公共服务机制已初步形成,78%的农民免费看到了8套电视节目,每村每月可以看到一场电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农村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农村文明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机遇,一个改变平罗的机遇。发展,一个不变的主题。

半年来,在平罗这片催人奋进,大有作为的热土上,平罗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又一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无声润物千秋业,勇立潮头好放歌。平罗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机制已初步形成,敢为人先的平罗人,正以此为起点,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

永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依偎着九曲黄河的平罗,正以她那卓尔不群的姿态乘风前行。

走近丁丽萍

王鹏李耀威

这里,是有着“西部百强县,塞上小江南”之称的宁夏平罗县。近年来,这里出现了一位从平凡跃升成伟大的传奇人物。她,就是丁丽萍。今年50岁的丁丽萍,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回族妇女,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她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毅力和大爱之心,24年如一日在敬老院作服务女工,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真爱服侍着每一位需要她照顾的年老之人,在原本平凡、备受世人冷落的敬老服务岗位上忘我奉献,弘扬美德,树立起一座敬老孝亲、令人仰望的精神丰碑。

【主持】

尽管丁丽萍敬老孝亲的感人故事早已在平罗流传,但是,这些事迹中究竟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之处?在经济意识逐渐扭曲道德观念的今天,学习她,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在丁丽萍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令人深思的道德力量?《走近丁丽萍》,带你近距离接触丁丽萍,探寻她敬业奉献的精神本源,为你揭开丁丽萍在平凡岗位上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从全国劳动模范走向中国好人榜的奋斗历程。

【片头】

走近丁丽萍

丁丽萍出生在平罗农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回乡农民。清苦的农村生活塑造了她朴实、勤劳的品格。在她刚刚读完初一的时候,母亲得病无人照顾,懂事的她便无奈辍学回家。20岁结婚,嫁给了自治区二建公司的一名工人。婚后不久,丈夫外出工作,许多家务就落在了她一人身上。为照顾好公婆,管好家,种好地,她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很快就锻炼成了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把家务操持的井井有条,婆媳间感情融洽,乡邻们交口夸赞。

同期声:丁丽萍乡邻(谈对丁丽萍的认识、评价)

1985年,平罗县高庄乡敬老院建成。可运行不到半个月,负责敬老院卫生、伙食的女工就觉得敬老院的7位老人比神仙都难伺候,乡上给的工资、待遇也太低,打个招呼就走了人。这下,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成了大问题,没有工作人员,乡干部只好轮流值班,免强度日。很多群众,甚至乡上的一些领导干部都认为,敬老院很快就会办不下去,只有散伙一条路可走。

同期声:高庄乡领导(谈当时危急、无奈的境况)

就在这时,时年26岁的丁丽萍走进了高庄乡政府大院,主动接过了敬老服务这个众人眼里的“烫手山芋”。而且,就是为了这个选择,她付出了整个青春的代价,在高庄乡敬老院一干就是整整18年。

同期声:丁丽萍

“我为啥干了这么长时间,敬老院这18年?因为我学习我母亲。我母亲因为就是她把我爷爷,就是一直病着嘛,眼睛看不见,就侍候着,一直侍候到完。还有就是我的父亲,得脑血栓13年,因为我亲眼看到我母亲侍候这一对老人(到去世),我看到眼里,所以我学习我母亲的这种精神、爱心。”

【主持】

其实,据丁丽萍讲,就在当时她解下围巾出现在高庄乡领导面前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她这个年轻回族媳妇会为了每月60块钱的工资,来敬老院伺候7个老人的吃喝拉撒。而且,为了60块钱把家撂了,去伺候那些毫不相干的孤老头子,听说,她的丈夫那是非常不愿意的,夫妻间闹了好长时间的别扭。可是,生性好强、不愿服输的丁丽萍,就硬是顶着压力、拿着微薄的工资,在那样一个众人嫌弃的岗位上扛过了人生中最可宝贵的18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

而这,能不让人钦佩吗?

来到敬老院的丁丽萍,开始了她爱老、敬老、孝老的人生历程,开始了清扫房间、洗衣做饭、端吃端喝这些繁杂而单调的劳动。经过一段时间,丁丽萍发现老人们的确难以伺候:米饭硬了软了就有人向她发脾气,面食米饭也是各有偏好,众口难调,光是吃饭一件事就让她头痛不已。刚到敬老院工作的那段日子里,丁丽萍几乎每天都会被那些老人骂得偷偷掉泪。有一次,因为嫌蒸出的馒头不好吃,一位姓白的老人还把刚出笼的馒头砸到她脸上。

同期声:丁丽萍

“刚出笼的馒头砸到我脸上,那可能是碱没太揉匀。就去世的那个白存秀,他比较挑剔,他就一个馍馍刚好砸到我脸上,就烫了,我那阵就啥话没说,只好哭了一鼻子。第二天,别的老人都看着白存秀,意思是你太不像话了,咋了,那个馍馍碱大,你吃上它咋了?可是老人,我得理解他。”

【主持】

看看,一心想要照顾好那些与自己素昧平生、毫不沾亲带故的老头、老太太,可是,人家不但不领情,还动手打了她,你说,这丁丽萍心里会是啥滋味?再说了,这天底下养家糊口的职业多了去了,她为啥就不能另谋职业,偏偏这么死心眼,非要来敬老院干这份别人打心眼里瞧不起的工作,而且,这一干还就是18年?

委曲和挫折,让丁丽萍干好这份工作的热情、信心受到了考验。就在她忍受委屈、情绪低落的时候,母亲和婆婆用理解和支持,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同期声:丁丽萍

“所以我在敬老院这18年,经常有我母亲给我说:娃娃,你好好干。因为啥,因为他们都是无儿无女,只要是在敬老院,他就要靠你,你既然要干上这个工作,你就要把它干好,就要像你的父亲母亲那样对待。我母亲的意思是:我,你就不要管,因为我还有你们姊妹几个呢,所以我就一心一意在敬老院工作。”

精神上的抚慰支持,让丁丽萍开始重新掂量这份自己选择的工作。经过细心观察,丁丽萍对老人们谁爱吃啥心里渐渐有了底,隔三差五到县城采购新鲜蔬菜,尽量让每顿饭菜都有滋有味。为了做到这些,她自己贴上了来回车费,一个月光车费就得花掉十几块,和60元的工资一比,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一个地道的“傻瓜”。

同期声:丁丽萍

“你想每个星期得买一次菜,或者黄渠桥,或者平罗,那阵好像从来没有算过(账)。傻,对着呢,我也感觉就是有点傻,我觉得也傻得对着呢。”

也许就是因为对老人的耐心、细心和苦干、傻干,丁丽萍渐渐得到了高庄乡敬老院那些老人们的好感。今年已经83岁的李珍是高庄乡敬老院的一位老人,回忆起丁丽萍照顾自己的那段岁月,他至今都难以掩饰心中的感激之情。

同期声:李珍

“她进来,首先对老人抱得啥态度呢,当自己的老人对待着呢。我这个生活有时候和其他人不同,没有牙,我吃软的,她就按照我的口味,给他们打掉,我最后再打,她能掌握这个情况。”

由于敬老院的老人大多都身患疾病或残疾,需要特别照顾。有一位双目失明的马英杰老人,上厕所都由丁丽萍牵着,吃饭时必须让他在凳子上坐稳了,才能把饭递到他手里。夜里休息,别的老人可以自理,可丁丽萍一直要等到照顾马英杰洗过脚、上完厕所之后才能回家。长期的悉心照料让马老汉对丁丽萍产生了亲人般的信任和依赖。为防止冬季铁炉取暖煤气中毒,她带着孩子搬到敬老院居住,每天晚上偷偷替他们开窗透气。在她工作的18年里,高庄乡敬老院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遇到老人得病的情况,能走的,她就牵到医院去看;不能走的,她就把大夫请过来,输液,打针,由她给老人们按时吃药。一些老人由于患病等原因,经常出现大小便拉在裤子上的情况。为做好房间和个人卫生,丁丽萍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

同期声:丁丽萍

“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用手洗,那时洗衣机也有,就是感觉洗衣机洗不净,所以我就用手洗。像双眼失明的马英杰,他妹妹在大武口,经常来看哥哥,最后她也心疼我,小丁你也别给洗了,我给你多买点秋衣秋裤,脏了你给换一下,我确实心疼你。我说那不能,那得多少钱。”

同期声:李珍

“有一个姓骆的老汉,那时候病得动弹不成,也就是大便都在身上呢。有一次,那个渠里的水下来了,我去的时候,把大的屎摆了摆再拿进来,她用那个洗衣盆放到里头,一倒水,那个屎渣子整个漂着呢,她还用手给揉着呢,哎呀,我们看着叫我们都下不下这个手。她不怕脏。即使一个真正的亲生子女,也做不到这个事。”

对丁丽萍的日常敬老服务工作,李珍老人给我们总结为“三勤”、“四不怕”。

同期声:李珍

“三勤:嘴勤、腿勤、手勤。来到这里,首先卫生占主要的,我想不通,为啥呢,我穿一件子衣裳,哎呀,穿不烂叫你给洗烂呢,就是这么个么。她这个在这里不但是室内卫生,环境卫生也是经常不断地搞着呢。四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

抛弃民族偏见,舍小家,顾大家,是丁丽萍身上的又一个闪光点。丁丽萍是一名回族女性,而敬老院的老人有回族,也有汉族,在高庄乡敬老院工作的18年中,她按照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每位老人的饮食起居,一一为他们操办后事。

【主持】

要说这侍候老人的活,谁都知道,那不好干。可丁丽萍不仅坚持干下来了,还干得那么认真、细心。说有一年,她丈夫刚刚休假回来,夜里两点多,有人敲门报信,说敬老院一个姓王的老人去世了。丁丽萍是闻声起床,要去,可是被丈夫一把拉住了,说:“这深更半夜的,你别让死人把你给吓坏了,不能去,等天亮了多叫几个人再去。”可人家丁丽萍不这么想,边穿衣服边说:“这些老人我天天侍候,和亲生父母一样,没啥可怕的,王登堂是个五保老人,我不去就没人管了,我必须得去。”就这样,她连夜赶到了敬老院,为刚刚去世的王老汉擦洗身体,更换老衣,操办了葬礼。还有一位姓骆的老汉,卧病在床整整一年,丁丽萍喂吃喂喝,端屎端尿,侍候得比亲生子女都精心,一直到老人去世。在高庄乡敬老院的18年里,丁丽萍先后给10位老人操办了后事,让老人们深深感激。

真情付出,终有回报。有一年,她得了胸膜炎,被迫住院半个月接受治疗。就在她住院期间,一件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她伺候过的老人们,不顾自己腿脚不便,都不约而同地到医院来看望她,这让她着实感动。

同期声:丁丽萍

“我确实感动地流泪了。那阵我真流泪了,当时我说你们都不要来,你们都腿那么个,还来看我,我说我不咋地,我好着呢,我出院了我就回去了,可是这是他们的心意,非要到医院去看我。”

丁丽萍在敬老事业上的专注和出色表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3年,平罗县委、政府决定将丁丽萍招聘为合同制工人,调到平罗老年服务中心工作。听说丁丽萍要离开他们调到新的岗位上时,敬老院的老人们对她依依不舍。

同期声:李珍

“临走的时候,我们真是丢了个啥,我们,哎呀,真是舍不得她走。因为她对我们好,她走的时候反正是心上不好受得很啊。”

走上新岗位的丁丽萍,环境变了,身份也变了。从乡村敬老院的一名普通女工,一下成了平罗老年服务中心的正式工作人员,这种身份转换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目光。新的工作岗位和身份变化,并没有改变丁丽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内心那种待老人如亲生父母般的感情一如往昔。在新的环境里,她更加注重与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视老人为亲人,尽最大可能让老人心情舒畅,安享晚年。

同期声:丁丽萍

“调的时间我也想,来这边可能是人多,我又要有思想准备,因为老人多,我就要可能是担子比较重一点吧。没想到过这边也还挺好,环境各方面,老人也好。老人非常支持我这个工作。你想他就信任你,一般有啥事老人就找我,小丁,你看我房间的(灯)泡子坏了,我去,只要是我能干的,我就干了,我要干不了的,我就给主任打个招呼,主任找别的修理工来干,我觉得我们省一个是一个。因为啥,这么大的一栋楼,你天天要找着修,那多得很。实际上那个小毛病,我能干的就都干了,你像锁子坏了,都是我给修。”

在新的环境里,丁丽萍仍然能够得到老人们的信任。一位姓秦的老人受她照顾了4年,对她产生了极大的信任。那一年,老人在石嘴山火车站的房屋被拆迁,补偿款大约有4万多元,为保管好这笔钱,老人没有考虑儿女,而是把它交给了丁丽萍。因为他觉得,只有丁丽萍才是他晚年最值得信任的亲人。

2005年,丁丽萍又被平罗县委破格提拔享受副科级待遇,任命为老年服务中心副主任。由于新环境里的服务人员相对较多,年轻人也多,她就特别注重发挥带头作用,苦活、累活、抢先干,大事、难事她负责。很快,这里的工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质量和水平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同期声: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主任丁丽萍24年如一日敬老孝亲的举动和毫不嫌弃的服务,待老人如同亲生父母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心灵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1997年,她被国家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区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民政部孺子牛奖;2007年被评为全区“十佳道德模范”,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被评为全区“道德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

同期声: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