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有梦才有远方
8560900000040

第40章 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

吴阶平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工夫才行。养成勤奋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真正突出的成就都必须具备的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工夫才行。养成勤奋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真正突出的成就都必须具备的精神。

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人无完人,我把自己的缺点、失误总结出来,以自己之“堑”,长年轻人之“智”,已成为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我愿意总结自己一生的得失,特别是不足之处,写一本小册子给青年朋友们,名字叫《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

我在大学三年级前一直不是个好学生。贪玩、不刻苦,一切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其中有学习方法问题,不愿意“死读书”,但过分强调这一点,走极端,就变成不刻苦学习、不勤奋,总想小聪明、走捷径。而且由于顽童心理,有时自己懒惰、不努力,也用“不愿意死读书”来当借口。

在读协和前自不必说了,凡是喜欢的课程是可以学好的,不喜欢的课程就得过且过,六十分大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了协和,在极其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居然还是照旧。

这固然有课程设置、老师讲课是否得法等诸多客观原因,可自己主观上不努力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事实。

那时常常觉得学习很没意思,再加上大一的课程都是死记硬背,念起书来味同嚼蜡,有时自己不愿学,还去和别的用功读书的同学瞎搅和,搞恶作剧。

当时同寝室有一个同学,一到考试就把铺盖卷起,拆掉床,不睡觉。我当时劝他不以为然,认为他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一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寝室里看书,我去问他:“你念得怎么样?”“哎呀,不行不行。”

“我来考考你,维他命A结构式是什么?”其实谁都知道维他命A的结构式是不需要考的。“这还要背呀?”

“你拿纸来。”我把结构式分毫不差地写下来。这是我刚背完而来捉弄人的。

这位同学大吃一惊,果然在临考的前一天晚上猛背各式各样的结构式。

我在心中甚是得意,觉得这种死读书的人真没用,捉弄你都不知道。

可以说当时一方面也感到学业的压力很重,另一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刻苦努力,一切以考试过关大吉,学业对我来说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罢了。

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我十分后悔,因为那时不愿意下工夫学的是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可这些课程也都是后来做一个好医生必须打下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醒过来晚了,不得不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回来,而有的很难补救了,吃了没有好好读书的苦头。

所以我很想告诫青年朋友,“学习、思考、实践”三者都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早结合,不可偏废。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而殆”。如果“死读书”而不重视实践和思考,是不对的,但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努力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工夫才行。

这是我对自己的第一点反思,也是最急于要告诉年轻人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实用型的人才,但“急需”、“实用”并不等于人人都去速成、取巧。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有准备的头脑”,厚积薄发,其生命力才会长久。

反思自己的人生,我还以为,童年时代不努力造成的知识上的欠缺还只是一部分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小养成勤奋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作为一名科学家必备,还是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真正突出的成就都必须具备的。

在大家眼里,我在医学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医学科学院士。我自己也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作者简介

吴阶平(1917—),江苏常州人,中国著名医学家,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

【心香一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投机取巧、急于求成,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秕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厚积才能薄发,点滴的积累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做一个勤奋而又善于钻研的农民吧,春种一颗粟,才能秋收万颗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