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8534700000047

第47章 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3)

对于参政党而言,与执政党互相促进要体现进步性。要按照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要求,在与执政党建设的比较、学习中,主动获取自身建设的资源和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参政党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是一种对中国社会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能力,是其作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进步力量、积极力量的标志。只有保持参政党的进步性,不断加强参政党的进步性建设,只有把参政党的进步性建设作为参政党建设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够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够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参政党自身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够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增大,参政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有了新的变化。在新的时期,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就表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明确参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者;要在参政议政方面对执政党的决策起到智库作用;在民主监督方面对执政党起到他律作用;在社会服务方面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辅助作用;在政党建设方面对党派成员起到组织的归属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内部和谐,努力提高参政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适应并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实现政党关系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从而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目标是求同存异,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在我国的政党关系中,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性质、纲领、社会基础与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否认这种区别,或者使这种差异超出合理的范围,都会造成政党关系之间的不和谐,都会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或者否定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因此,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求同存异的政党关系。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智慧地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的一致性,这是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现实基础;“不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各自性质、纲领、社会基础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具有的差异,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存在的客观前提。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政党关系和谐既是执政党的先进性与参政党的进步性的统一,也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共赢的体现。

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够有效避免政党间矛盾与冲突,同时有效地整合不同政党间比较优势,进而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在多党合作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党际协商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执政党与参政党在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形成共识,能够就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思想和行动,初步形成制度。在政党协商的具体机制建设上,还要进一步丰富协商内容和协商形式,完善协商程序。通过政党协商来促进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发挥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作用,从而提高协商的质量,体现合作的价值,使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相互协作、互相促进。

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

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研究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多党合作的新机制新方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规范。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明确要求,“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善制度平台,加强制度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政党协商发展的必然内涵。提升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是对时代发展的呼应,是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变化的理性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提升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的必要性

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有利于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益分殊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出新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多种社会发展状态共存,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叠加交错,多元化趋势明显,差别化利益与共同利益同样明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共同实现政治整合,容纳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新生社会阶层,是“形成政治共识、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稳定环境所必需。政党协商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面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必须呼应时代要求。“多党合作是共产党一党领导多元社会回旋的一个制度空间、组织空间。社会越多样化,越要发展民主党派。”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在维护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动政党协商,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照顾各方关切,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在民主党派成员结构发展变化和认识多元化的现实环境下,在中国利益多元化以及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充分挖掘民主党派的认同资源,调动民主党派所联系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

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曾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这是西方民主无可比拟的,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参政党由其自身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在参政议政中拥有“人才库”、“智囊团”专业优势,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充分调动参政党的代表资源和精英资源,有助于拓展民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加强民主监督,推动政府科学合理决策,有助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体现更加广泛的代表性,有助于推动党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

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有利于参政党建设围绕中心,共谋发展。发展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只有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组织各自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有利于参政党围绕中心,共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自身建设。

同时,从参政党实践政党协商的问题来看,政党协商机制不健全,政党协商能力不足,以及在协商内容和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乃是政党协商的制度供给不足。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政党协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流于形式、刚性不足,参政党在政党协商能力方面有所不足。

为此,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其必然的现实基础。

二、提升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的主旨、原则、要素

加强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均有大量而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了关于“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论断,精辟地概括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也提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论述,也表达了制度建设的的要求,即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突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从实践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突破政治发展过程中关于制度化建设的误区,调整政治发展范式,积极推动“由组织化国家到制度化国家”255的转型,通过推进制度化建设,促进中国政治发展,以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这些关于制度建设方面的论述,也是提升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必要的思想资源和遵循准则。

综上论述,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必须做到“一个主旨,三个结合”。一个主旨即“立足国情、突出特色,循序渐进、有利发展”,“三个结合”即“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挖掘现有制度资源和开发新的制度平台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支撑体系相结合”。

(一)提升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的主旨

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必须按照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根据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突出参政党的特色,循序渐进,增量改革,按照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一元多线,实现多点突破,搭建更加有利于政党协商,共谋制度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进路。简言之,即“立足国情、突出特色,循序渐进、有利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特别是在政党制度选择上,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承载着中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殊优势所在。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必须充分认识转型社会这一时代特征,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维护政治稳定,实现各阶层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共享共赢。为此,只有扎根于中国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健全并完善这一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充分挖掘这一制度的内涵,才能推动执政党和参政党长期和谐,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中国的发展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