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09

第9章 忍辱负重美西施

关于西施,《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有的史书记载了,说法也不一致。首先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如果确认为有,她与范蠡又是什么关系;第三,吴国灭亡之后,她的归宿如何。

张正明主编的《楚史》对吴王灭亡于夫差手中提供了几种说法,其中有人认为吴亡是因为失了“民气”。为什么失了“民气”,是因为夫差有“纵欲”、“拒谏”和“遂过”三大弱点。而说到“纵欲”,则使西施浮出了水面。由此可以肯定确有西施其人。《楚史》云:“西施原是越国献给夫差的一位美人……,吴王得到西施以后,全不以国事为怀,终至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南宋葛立方在他的《葛立方诗话》中曾记有汉人郑寂夫的诗:“十重越甲夜成围,宴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唐人皮日休所作《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云:“绣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些诗中都说吴之灭亡是因为西施。当然“诗”不是“史”,但“史”是诗的根据。汉人赵晔所撰《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曾写道:勾践十年,越王谓大夫种(即文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破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掌管王家内外事务的官员常称之为太宰)嚭,佞以曳心,徃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王曰:“善”,乃使相工(指范蠡)索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为晔书做音注的元人徐天祜认为,赵晔的《吴越春秋》主要是根据《左传》、《国语》和《史记》而编成的。他本人是越人,生活于后汉,而后汉去古不远,比较容易搜集有关吴越相争的文献资料、口头传说等。所以说,它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不是无根据的编造。当代学者周生春曾做《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在绪论中开宗明义说:“《吴越春秋》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书。”而他所指的《吴越春秋》主要是指赵晔、杨方所著今本。书中对吴亡于夫差是这样记述的:“越王入吴以后,吴之相国伍子胥进谏说:‘臣闻王者攻敌国,克之则加以诛,故后无报复之优,遂免子孙之患。今越王已入石室(囚室),宜早图之,后必为吴之患。”而吴王却说:“越王弃守边之事,亲将其臣民来归寡人,是其义也;躬亲为虏,妻亲为妾,不愠寡人。寡人有疾,亲尝寡人之溲,是其慈也;虚其府库,尽其宝币,不念旧故,是其忠信也。三者既立,以养寡人。寡人曾听相国而诛之,是寡人之不智也,而为相国快私意耶,岂不负皇天乎?”于是,赦越王归国。《楚史》中说吴王拒谏,大概这是主要内容。而越王勾践却恰恰相反,对于大夫文种、相国范蠡两人的话,几乎句句听信,逐一照办,最终吴灭越胜。

当越王自吴归国后,除了“卧薪尝胆”,便是采取多种措施富民强国,并接受大夫文种向他进献的灭吴“九术”。“九术”中的第四术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并立即使相国范蠡索国中,得苎萝山浣纱女西施,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这时,伍子胥又向吴王进谏说:“臣闻,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这又是吴王“拒谏”的一例。

上述种种记载,反复证明了西施不是文学家笔下的虚拟人物,而是历史的真实。

西施,名夷光,是中国“四大美人”之冠、中国古代美人中的极品。她出生于浙江诸暨(今浙江萧山临浦)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两个村,两村当中有一条浣纱溪,夷光住西村,村中多施姓,故人们多称她西施。她的父亲是个樵夫,靠卖柴为生。母亲浣纱,她自幼也随母亲在溪边弄水。出生在山水之间的一个贫家女孩,为什么能够名垂千古?一是因为她天生丽质,有“沉鱼”之貌,且天资聪颖,禀赋绝伦;二是她能在国难当头之际,愿以国事为重,以身许国,最终吴国为越国所灭。

越之相国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安阳县)人,公元前494年吴越战争中,越国大败,他曾随越王勾践人臣于吴三年,至勾践七年归国。勾践重新临政以后“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直至“卧薪尝胆”、“冬常抱冰,夏还握火”用以锻炼意志。经过十几年的“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越王之所以如此,相国范蠡和大夫文种起了重要作用。范蠡不只是一位大智慧家、谋略家,更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当他奉勾践之命遍索国中美女时,发现了西施这样一位倾国美人,且经他一番解说,这个女孩和她的闺中密友郑旦,竟然爽快答应为国去吴忍辱侍奉夫差。两人不只堪称“男才女貌”之达人,还有志同道合之默契。所以,产生了男女私情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东汉人袁康在他的《越绝书》中曾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洲而去。”这里的“复归”两字足以说明西施去吴之前,已经“心许(或身许)范蠡”,可以肯定两人是恋人关系。

西施与郑旦跟随范蠡到了越国都城之后,又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不仅使她的姿色更加妩媚动人,而且善歌舞、轻步履、懂礼仪,举手投足都显出不同于一般年轻女子的高贵和优雅,一颦一笑都足以撩人心扉、动人魂魄。这时越王才命大夫文种将她与郑旦(郑旦入吴两年后病逝)献予吴王。夫差见了两个绝代美人,十分高兴。西施深知自己入吴的使命,便一方面使尽全身解数,取得吴王的欢心和宠爱,另一方面不断向他提出各种享乐要求,多方耗其国力。夫差为讨西施的高兴,在姑苏修建了“春宵宫”,宫内筑起大水池,池内设青龙舟,与西施泛舟戏水。此后又相继建造了馆娃宫、灵宫,专供西施歌舞和欢宴。西施虽然生有倾国之貌,但美中不足,一双天足太大。为了掩盖这一缺陷,她便经常身着长裙、脚蹬木屐,木屐底高,可以为长裙所掩。她善跳“木屐舞”,每逢起舞,映入夫差眼帘的只有舞姿翩翩,长裙飘飘,非但看不出脚大之丑,反而多了一层阿娜娉婷。木屐舞跳起来铿锵有声,故又叫“响屐舞”。为了增强效果,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建了“响屐廊”。这“响屐廊”是把平地挖掘数尺,然后放置几百口大缸,大缸上面铺上严密平整的木板,西施就在这上面身着周围系着小铃的长裙翩然起舞。这时铃声和大缸的空响声错落交织,别具声韵。夫差看了听了如醉如痴,心中只怀有这位美人,全无国事。伍子胥见此情形又曾力谏他以夏桀、商纣、周幽三王为鉴,他不只充耳不闻,还斥责他。后又有人进谗,诬伍子胥怀有叛心,夫差大怒,遂赐剑令其自裁。

伍子胥死后十一年,越王再次伐吴,“吴国困不战,士卒分散,城门不守,遂屠吴。”越王得胜后,吴王夫差伏剑而死。至此,忍辱负重于吴国的西施才完成了历史使命。算来,这时的西施应是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女人了。这位千古美人结局到底如何,共有四种说法:

一是沉海说,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他的夫人骗出西施,使人将西施沉入大海。为使她不至于浮出水面,身上还绑了大石块。《墨子?亲士》篇曾有“西施貌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等语;

二是隐居说,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袁康的《越绝书》。书中有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舟五湖而去”;

三是落水说,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继续过着平民生活。在一次浣纱中,不慎落水而死;

四是被杀说,吴王夫差兵败城破、伏剑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便把她用布缠身,沉入江心。

四种说法中,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且较有史书依据。第一种说法最为荒诞无稽。勾践的夫人与西施夙无怨仇,是她帮助自己的丈夫促使了吴国的灭亡,为什么要把西施沉海呢。这种说法于史无据,于理不通。第三种说法根本没有可能。西施为越国立了大功,怎么可以又回到故乡继续过起浣纱生活呢。即便是真的回乡了,也应是“荣归故里”享受功臣待遇。退一步说,即使她自己不以功臣自居,愿做平民女子,但她自幼随母在溪边浣纱,熟悉水乡生活,也不会轻易落水而死的。第四种说法简直是臆造,看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关于夫差伏剑之前的一段话,即可知道连他自己都没有把吴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西施,吴国百姓怎么会把亡国之恨发泄在她身上呢。传书云:“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赌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也是经常向他进奉忠言而被他杀死的臣下);使其无知,吾负于生。死必连繴结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死勿见我形,吾何可哉!’”他对自己的“拒谏”、“遂过”已经悔愧难当,吴人怎会泄愤杀死西施呢,这实在是无据无理之谈。

排除了一、三、四三种说法,那就只有认定,越灭吴后,范蠡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乘舟远游而去,两人过上了隐居生活。还有说法,此后范蠡经商致富,成了大款,这也无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