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08

第8章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这是极为少见的在正史中赞美女人的话,而她——一位出生于2500多前的女子,竟然以这八个字写进了《楚史》。所以有人说:“樊姬之贤,成为后世贤内助的理想标准”。这话虽然有点过,但却再次证实了樊姬的功绩是不朽的。

公元前614年,在位十一年、平庸无为的楚穆王病故,他的儿子熊旅继承了王位,是为楚庄王。庄王生于公元前534年,临登王位时尚不满二十岁。他在为王储时,父亲为他延请的两位师傅子仪和王子燮,人品都不端正,而且对楚穆王怀有宿怨,曾在庄王即位之初劫持他离开了郢都。但在逃往析邑途中,被当地士大夫戢黎和叔麋诱杀,庄王又得以回到都城。一位刚刚即位的年轻国王,没有治国经验,没有威望,势位自然不稳,身边又缺乏贤辰良将的辅佐,所以,他对国家的管理没有浓厚兴趣,常常疏于问政。史书称:“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淫逸无度。”这大概不能全部归罪于他个人,当时一些权贵们政治上的掣肘也是个重要原因。但他天生喜欢声色犬马,特别是痴迷于狩猎,则是他自身的致命弱点。但楚国有幸,庄王的爱妃樊姬帮了楚国的大忙,她以庄王的独宠为方便条件,做了许多别人做不到事情,特别是在楚庄王创立霸主大业的过程中,她的作用更是无人可以替代。

樊姬的生卒年月不详,家世出身也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是楚庄王最为喜欢的妃子——一位明达事理、胸怀国事、勇于进谏、美丽贤德的年轻女子。史书赞她,立有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之功,是确切和有据可依的。

对于楚庄王的骄奢淫逸和沉湎于骑马射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深深懂得做为一个国家的年轻君主,纵使勤于朝政、埋头国事,犹恐虑事不周,处世不妥,而给国家和百姓招致灾祸,何况一个胸无大志,荒于政事的玩家呢。楚庄王在春秋五位霸主中是脾气最为暴烈的人,所以左右大臣包括相国在内,都慑于他的易怒而不敢劝阻。樊姬更了解他的性格,开始也有些犯怵。但为了他的王业和国家的兴旺她顾不得那许多了。终于做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决定:她突然拒绝进食所有的肉类。她是经常陪伴庄王进膳的,庄王也知道她每餐都要吃些鲜美的动物肉,特别是那些野味。可一连几天她每顿饭都是只挑食一些蔬菜,对肉类看都不看一眼。庄王发现后以为她病了,便停箸问道:“爱姬,你是不是身体不适,食欲不好?不然为什么一连几天了,你只吃些米饭菜蔬,一点肉食不沾呢?真令孤王担忧啊。”樊姬听了,莞尔一笑说:“臣妾身体很好,也很想吃那些美味佳肴,可我一想到它是大王放下繁忙的国事不顾,亲自猎获而来的山野动物,就没有一点胃口了。大王,您是个有远大抱负的君主,我曾听人说过您在即位之初,曾被心怀叵测的师傅劫持过,因此心有余悸,才决定‘韬光以远祸,敛翼以待时’之计故意放任政务。而现在您为王已经三年了,根基也已稳固,应该结束韬光、敛翼之计,施展本领,干一番大事业了。”说完,神色凝重地看着他。樊姬说的不错,庄王不是个平庸无能、志向短浅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隐埋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雄心壮志,曾偷偷说过:“我这一辈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只是三年多以来,自己身边没有一个贴心和贤德的帮手,孤掌难鸣啊。现在身旁终于有了个肯为国事向自己直言进谏的人,太难得了。于是,他欣然说道:“爱姬说得极是,孤王登临王位三年多来,只知道吃喝玩乐,荒废了国事政务。玩物丧志,一点不错。其实,我们楚国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国际环境也不严酷,是孤王施展作为的时候了。”从此以后,庄王果然不再迷恋狩猎和女色,而是专心国事、勤于朝政了。

作为一国之君,拥有多名嫔妃是司空见惯的事,樊姬虽然年轻貌美,深得庄王宠爱,但她不是那种只要君王专宠一人的妒妇,为了满足庄王的感情需要,她主动亲自为他寻访美女。但条件很严格,除了相貌出众外,还必须是品德贤良的女子。庄王知道了这些以后,深感樊姬为人大度、虑事缜密,一切均以利君利国为原则,对她愈加敬重。

楚庄王身边有个名叫虞邱子的大臣(一说为沈令尹,名茎,又称沈尹茎),此人能言善辩,庄王很信任他,尤其爱听他说话。常常因为他的长篇大论使庄王废寝忘食。樊姬知道此事后,觉得虞邱子是一位“光说不练”的人,长此下去,会耽误国家大事的。一天,庄王又是很晚才回到后宫,樊姬照例出来恭迎。待庄王进得内室坐定以后,她笑着问道:“今天又是什么重要事情使得大王这么晚才回后宫?”庄王说:“与贤能的忠臣一起说话,真是一件极为快活的事,可以忘掉饥饿和疲倦。”说完,余兴未尽,仍在不停地咂嘴,似乎在细品一种很美的味道。樊姬明知庄王所说的忠臣是谁,故意问道:“大王所说的这位贤德的忠臣是谁呀?这可太好了,您身边竟然又来了这样一位值得宠信的大臣。”

“不,他不是新近才任用的大臣,是老臣虞邱子。”

樊姬虽然早已猜到是他,所以,听后,竟一反常态哈哈大笑说:“大王,如果说虞邱子是个聪明人倒还可以,而要称其为忠臣则是远远不够的。”

庄王忙说:“他已在孤王身边十多年了,孤王了解他。为什么说他不够称之为忠臣呢?”这时的樊姬已经收敛了笑容,庄重说道:“是啊,他是侍奉大王十多年的相国了,与姬妾进宫伺候大王的时间差不多,而姬妾只是个后宫妃子,长期得到大王的专宠,可我知道您是一国之君,不同于普通百姓,需要更多的贤德女子照顾,所以,我才为大王遍寻理想的女孩进宫。而您所说的忠臣虞邱子,除了把他的子侄和亲戚安排了各种官职以外,从来没有向大王推荐过一个贤臣良将为国效力,更没有向您建议罢黜一个不贤之人。难道这就是他对大王的忠心吗?依姬妾之见,发现了贤德之人不举荐,就是不忠;发现不了近臣的过错就是缺乏智慧,这种不忠无能的人是不值得大王宠信的。”

庄王听了,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便把樊姬的这番话全部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听后,深为惶恐和惭愧,便称病躲在家里。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把一个出色的贤能之臣孙叔敖推荐给庄王,庄王任用孙叔敖为相。这位孙相国果然不负众望,勤恳忠实、励精图治,辅佐庄王只有三年的时间,便使楚国强大起来,庄王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楚史》中有这样几句话:“楚国的诸多令尹,以功业和品德而论,当推孙叔敖为第一。”《淮南子?难四篇》也说:“楚事举孙叔敖而霸。”其他诸多史书如《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和《吕氏春秋?尊师篇》则都说楚庄王以孙叔敖为师。《韩非子?外储说》在描绘孙叔敖相楚时这样赞他:“栈车、牝马、粝耕、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这说明孙叔敖官居一人之下,却廉洁自守,不贪不奢,是个好官。太史公在《史记》中为循吏做传,孙叔敖列为首篇,说他:“‘施教导民’、‘政缓禁止’。秋冬劝民众取利于山,春夏劝民取利于水。民众得其所便而乐其所业。”因为孙叔敖一直把“民本思想”放在首位,所以难免与庄王相左。因此,他在宦海中三浮三沉。而他,对于这宦海沉浮却满不在乎。《吕氏春秋?知分篇》中说:“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注解说:“知非己之罪也。”楚庄王得到这样一个大好人辅佐自己,完全是由于樊姬的劝谏,其功莫大焉!

前面说过,楚庄王在春秋五霸中是性情最为暴烈的一个,因为有贤德的樊姬经常在旁劝解,他还是五霸中气度最为宽宏的一个。有个故事是说他不计较臣僚的小过,所以,他的臣下肯为他去死。一次,庄王与群臣夜宴,忽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有一个人趁黑去拉庄王身边一美女的衣裙,美女顺手摘下了那人的冠缨,向庄王告发。庄王得知此事后,竟向群臣宣布说:“你们与寡人饮酒,都应尽欢,谁不拔掉自己的冠缨谁就不算尽欢。”结果大家都拔掉了。待重新点燃蜡烛,大家真的尽欢而散。后来,楚国与晋国做战时,一位将领总是走在庄王的前面,冒死保护他,五次击退来犯之敌。收兵后,庄王问此人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大王有恩于我,我当知恩图报。我就是那次夜宴中趁黑拉扯美人衣裙的人。”

对于贤臣的珍惜和对于臣僚的爱护是庄王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当中樊姬的功绩是不应埋没的。

约在公元前600年,楚庄王用了四年的时间,多次征伐邻国,均以胜利告终,其霸主之势日隆。对此,《楚史》是这样记述的:“四年之内,楚人伐陈而定其乱;伐郑而降其君;与晋人决战而大捷;伐萧而灭其国;伐宋而使其惟命是从。诸侯莫不重足而立,屏息而听。晋人不敢渡黄河而南进,齐人不敢逾泗水而西进,秦人不敢越崤山而东进,中原诸国则唯楚人马首是瞻,庄王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591年,做为一代枭雄和霸业之主的楚庄王,在位二十二年,以不当终老之年,猝然离世。这时距离他最终取胜晋国的邲(今河南郑州东)之战才只六年。史书说他的生命是在光荣的顶峰上嘎然而止的,死得其时。而对楚之霸做出卓越贡献的樊姬,却不知卒于何时。但可以肯定,她是享用了庄王霸主事业的顶峰之誉的,并且是以庄王正宫夫人的身份。关于她被封为正宫夫人也有一段很为精彩的故事:庄王在王业日隆,霸主地位愈加巩固时,便想从众多的嫔妃中遴选一位正宫夫人。于是下令限各嫔妃三天之内献上一份庄王最需要的礼品,谁的礼品最合适,谁就为正宫夫人。众多嫔妃都绞尽脑汁,选择自己认为最上乘的礼品献给了大王,只有樊姬空着双手到了庄王面前,庄王问她:“爱姬,你为孤王准备了什么礼品呢?”她很自信地说:“姬妾什么礼品也没有。因为我觉得大王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帮助您立身治国、贤德无私的正宫夫人。”庄王听后,爽朗大笑,然后走下宝座扶她端坐在正宫夫人才可以落座的椅子上说:“孤王早就料到这个座位是不会旁落的。”

故樊姬之贤德,流传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