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77

第77章 抗金女侠梁红玉(2)

她见了太后以后,态度骤变,跪在太后面前大胆揭露了苗傅等人的篡权阴谋,表示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满含热泪说:“国之存亡,当下系于太后一人之手,只要您以国事为重,速速召回韩世忠平叛,趁苗傅等人立足未稳,完全有可能挽大厦于即倾。”太后听了极为感动,立刻拟诏,命韩世忠发兵讨逆。并令梁红玉亲去前线颁诏。梁红玉义无反顾,连夜乘快马赶赴丈夫的战地——秀洲(今浙江嘉兴),说明了情况。韩世忠与几位爱国将领立即率兵返回杭州,平定了叛乱,赵构重登帝位。为了表扬梁红玉的忠贞勇敢,朝廷封她为“护国夫人”,领享俸禄。

南宋高宗赵构恢复帝位后,依然胆小无能,畏敌如虎,内讧不断。金兵占领了中原大片领土,但野心不断膨胀。特别是见南宋朝廷软弱可欺,便于公元1130年初在金兀术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高宗赵构闻讯一路南逃,从杭州到了宁波。他做为南宋之主,没胆量坚守,却有条件逃亡,不如普通百姓徒手空拳也要坚守故土,并积极积聚反金势力,与敌军对抗。这种对抗很像毛泽东提倡的麻雀战,搅得入侵的金兵昼夜不宁。逼迫金兀术不得不认真思忖,孤军深入,本是兵家大忌,何况前无接应,后无援助,等待的只是日益壮大的“人民战争”。于是他指挥部下大肆掠夺以后,便向北撤退。

总兵大元帅韩世忠对于金兵的南侵,恨的咬牙切齿,梁红玉更是气愤填膺,夫妻两人发誓,马上挥师南下,截剿入侵之敌。公元1130年春厦之交,正当韩世忠准备渡江南进之时,恰与北退的金兀术所部相遇于江苏镇江市西北之金山,韩世忠哪肯放过他们,便一面调动军旅,牢牢堵截北退之金兵;一面与夫人商量如何围歼这股蹂躏了江南五个月之久的仇敌。梁红玉非常相信丈夫的忠勇无敌,更高兴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激战前夜,夫妻两人都被复杂的心绪搅得不能入睡。梁红玉贴近他的耳边说:“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最好是能够全歼敌人,用金兀术的人头祭奠死难的百姓。”

“红玉,你小看我了,我从军二十多年从不言败,败字只能送给那些对国不忠、对敌不勇、对下属不爱、对百姓不恤的带兵之人。你说,这四条我具备哪一种?”说完,含笑望着妻子。梁红玉也甜甜地笑了,随后说:“你才高德厚,忠勇盖世,胜利永远属于你。”说完她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世忠,你是熟读兵法的人,自古以来,作战的指挥系统有两种东西必备,一是旗帜,二是金、鼓,而旗手和鼓手都是敌方攻击的主要对象,所以,请你允许我在这次战斗中做个击鼓手。我幼年也曾读过一些兵书,父亲亲口教给我许多兵法知识,我会按照你的意图适时击鼓,命令士兵出阵猛杀敌人;也会在适当的时候鸣金收兵,你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韩世忠听完,摇头说:“不行,鼓手的职位太危险,一旦被击中,不仅使我失去了你,还会导致战争的失利。你做些后勤杂务吧。”

“不,我一定要做鼓手,正是因为我了解鼓手职位的危险,才选择了它。你应知道我有着比男人更好的条件,身材矮小,动作灵活,双臂有力,闪转腾挪是我的强项,敌人是打不着我的。在需要肉搏拼杀时,我会紧敲战鼓,以长我军志气,令敌人丧胆,相信我吧。”韩世忠禁不住妻子的苦苦要求,便答应了她。

战斗开始了,梁红玉坐镇中军战船,负责击鼓和掌握旗灯。当时为春季,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时候,东风送暖,水波粼粼,如果不是大战在即,正是诗人墨客吟咏歌赋的难得时光。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一阵阵激扬的鼓声,战士们呐喊着乘舟冲向了敌群。其实,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名士兵,而金兀术却拥兵十万,寡众悬殊。但金兵不识水性,在江面上作战,他们施展无术,韩兵可以以一抵以十抵百,金兵却千不如一。在这只有一轮弯月的夜晚,梁红玉用旗灯(大概类似现在的探照灯)指明敌人方位,使得我方箭无虚发。韩世忠在辽阔的江面上脚蹬战船,灵活游动,指挥若定,胜券在握。夫妻两人配合默契,这给战士们以极大鼓舞。特别是梁红玉那种不避艰险,不惧矢石,凛然无畏,满脸信心的样子。令众官兵极为敬佩,也备受激励。在茫茫夜色和滔滔江水中,她犹如一尊端庄高雅的女神,处险不惊,安之若素,操鼓鸣金,进退有序。金兵见一个年轻女人竟有如此之能之勇,一时犯了嘀咕。就在这嘀咕间,全部金兵都被赶至长江下游的黄天荡。这时的金兵全然失去了斗志,金兀术也是六神无主,心情沮丧,精神委顿,他担心金兵会全部葬身这长江之尾。为了求活,他主动向韩世忠提出了妥协条件:“一是归还全部抢掠的物资,并以名马相赠;二是给他们一条活路,允许他们退出江面。”

面对国之顽敌,韩世忠自然不会答应。他有信心全歼敌人于江水之中,这信心非常可贵,但却使他犯了一个过于轻敌的错误。其实,梁红玉已经考虑到丈夫会因取得了大胜斗志有所松动,曾提醒他说:“我们胜利在望,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轻敌,‘困兽犹斗’,何况败兵?他们绝不会束手待擒的。你必须乘胜重击,让他们无生还之力。”韩世忠听了只是笑笑,没有认真听取妻子的告勉。他一时疏忽,金兵竟然趁机凿通一条连接江口的渠道,偷偷顺渠道逃走了。金兵未被全歼,韩世忠悔愧难当,连连向妻子认错,说:“一个堂堂领兵大将军,竟然不如一名击鼓女人。”梁红玉觉得他这话同样不妥,但当时为了安慰他的沮丧情绪,巧妙回答说:“一个女人能够有机会做大战的击鼓手,已经是很难得了;若让她去指挥这场大仗,不要说取胜,很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的。”

金兀术带着残兵败将离开了南方,韩世忠虽然没能获取全胜,但大胜扭转了南宋的颓败之势,朝廷暂得安定,百姓也摆脱了失国之苦。朝野都赞他战功显赫,士兵们也更加爱戴他。只有一个人在暗暗地责备他“失机纵敌”,使本来应该全胜的局面而大大折扣。这个人便是同样立有赫赫战功的梁红玉。梁红玉不只智慧勇敢,而且公而无私。为了使丈夫彻底清醒和认真总结教训,她竟亲笔上奏朝廷,以“骄傲自满”和“失机纵敌”之过,要求朝廷给他处分。梁红玉的这一壮举,再次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赞美,满朝官员都为她的忠贞爱国精神所感动。

金山一战,梁红玉名声大振,成了有口皆碑称英雄。又过了几年,即到了公元1135年,梁红玉已经是三十五岁的人了,虽说已为“徐娘”,但容颜未衰,秀美依旧。只是阅历更加丰富,齐家治国的本领更臻成熟。当时在南宋军民的奋力抗击下,金兵不断败退。但朝中那些胆小如鼠的投降派的将领们,依然凭江观望,不敢渡江北去,收复中原。韩世忠与梁红玉夫妇为了给那些鼠辈之群做出榜样,便主动要求渡过长江,在他们的故乡楚州,重建家园,率兵屯田军垦,意在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北方屏障,阻挠金兵再次入侵江南。

梁红玉跟随丈夫的大军回到了楚州,这时距离她离开故地已有二十年的光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她感到亲切。可多年的战乱破坏,楚州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到处的破败不堪。这情景,使得这位热爱家乡的姑娘十分动情哀伤。当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与她想认时,都含泪啧啧称赞她:“孩子,你终于回来了,带着战功来见父老乡亲,让我们高兴啊。你从小就不一般,现在成了抗金女英雄,是咱们楚州的光荣,你的父母地下有知,他们也会含笑九泉。”

韩世忠更是不负众望,亲自带领士兵,搬砖弄瓦、和泥打浆,很快建立起一座宽敞大方但不豪华的军府,然后又按将士们的特长从事开垦和农耕。梁红玉则脱下了戎装,还原成一位淳朴的农妇,重新拾起了幼年就已经学会的草编手艺,就地取材,带领大家用荆条和茅草编织成盖房用的草帘,为广大士兵建房造屋,使得大家居有定所,吃喝富足。战时一些外逃的农民,听说韩将军和梁姑娘回到了家乡,便纷纷归来,并听从他们夫妇二人的指挥,众人同心协力,很快使楚州改变了模样。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商业也大大发展。楚州很快成了宋王朝北方重镇,固若金汤,令金兵望之却步。

根据梁红玉的赫赫战功,朝廷又封她为杨国夫人,领护国、杨国两俸。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凭借自己的“忠勇不让须眉”之能,获如此殊荣和优厚待遇,这在中国封建史上,唯梁红玉一人。

杨国夫人梁红玉,因劳累过度,到了楚州只有半年,便病倒了。韩世忠四方求医,不得救治,她还不满三十五十岁便英年早逝了。人们怀念她、称赞她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英雄;历史怀念她,把她的不凡事迹载入了史册;文学艺术家怀念她,把她的光辉形象写进了书本、搬上了舞台,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这位抗金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