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医学大国。早在两千三四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精通各科医术的名医扁鹊行游各地。到了汉末又有长于外科的华佗闻名于世。与其同代的张仲景则以药王著称。明代的李时珍在继承前人医药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二十七年的辛勤努力,对中草药物进一步鉴别、考证、充实,写成了《本草纲目》,为祖国的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人几乎妇孺皆知,有口皆碑。但说起鲍姑来,知其名讳者就寥寥可数了。其实,她同样是一位医术精湛、医风高尚,热心于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好医生,只是她是个女人。
鲍姑,名潜光,大约生于公元290年前后,东晋时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其父鲍靓(一说鲍倩),曾任广东南海太守。他不仅“秉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还通晓天文地理,信奉道教,长于炼丹之术。鲍姑出身仕宦兼道教之家,很自然地接受了不同一般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她很小就热衷于道教和医术。长大以后,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年轻的道教创始人葛洪。
葛洪,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也精于医术和炼丹术。家境贫寒,但他志向高远,肯于吃苦。在他很小的时候,白天上山砍柴,以柴换钱,购买纸墨,夜晚苦读习字。所以,在成年以后得以“博闻深恰,江左绝伦。著述既丰又精于析理。”在探求学问中,他特别喜欢道教理论。道教倡导养性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这些自然有许多荒谬之说,但在坚持炼丹的实践中,他接触和积累了不少原始的化学、天文学、药物学和炼丹术等诸多方面的真知灼见,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科学知识。鲍姑嫁给葛洪以后,以她的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道教信仰,很快就成了丈夫的得力助手。因为她较少接受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这就使得她在医药方面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葛洪有个弟子叫黄初平,对年轻的师母十分尊崇,两人便携手帮助葛洪深研炼丹术。他们不断发现新的医疗效果、总结新的治疗经验,为葛洪的潜心著作提供了可信而又珍贵的资料。这对充实提高鲍姑自己的医药知识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医风都大有好处。鲍姑和丈夫长期生活在广东罗浮山一带,她精湛的医术、特别是独到的灸法,在当地负有盛名。
说起灸法,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针灸,其实这是两种不同而又相近的治疗方法。灸法同样是在人体上的特定穴位或患处直接实施治疗。所不同的是针法是用银针扎,而灸法是选用一种易燃物代替银针。行灸时将易燃物点燃用以烧灼熏烤穴位或患处,用其温热的刺激,通经活络、祛邪扶正,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葛洪所撰写的《肘后备救方》就是侧重灸法的专著,全书共记述了109条针灸医方中,灸法就有九十九条。此书还对灸法的具体操作、应当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都做了详细论述,它不只是我国早期的一部重要灸法名作,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部书中就有不少是鲍姑在施灸中的体会和心血。
鲍姑医术中,最令人称道的是用灸法医治毒瘤和赘疣。《鲍姑祠记》有载说:“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书中对鲍姑医术之精湛、疗效之显著也有记述:“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这就是说,鲍姑的灸法不只使病患当即痊愈,并且患处皮肤不仅没有疤痕,反而更加美艳。这太神奇、太诱人了。而在《粤秀山三元宫大略记》中,对鲍姑的行医成就说的就更为充分:“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那些毒瘤和赘疣,不是一般小恙,而是足以致命的重症。否则,对鲍姑所取得的成就就不会用“活人无算”来形容了。这“活人无算”是说,被她用泉水和红艾施灸而救活的人无以计数了。后来人们常用“应手而落(指毒瘤或赘疣)”和“一灸而愈”来形容鲍姑高超的灸法医术。
鲍姑不只医术精绝超群,医风医德也堪称楷模。她一生不辞辛苦,经常登山跨水,到险峻的地方去采药。采回来自己精心泡制成药。然后无偿或廉价用于患者,直到终老,从无懈怠。据《西华山菉》记载:在萍花溪一带“尝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所自来。问之曰:‘吾鲍姑也’。”
萍是一种水中野生植物,具有除热解毒、抗菌、抗虐、利便、消肿等功效。可医治跌打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蛇咬、吐血等伤痛和病症。从记述中可以看出,因为鲍姑了解萍的医药作用,便常常到萍生长茂密的地方去采摘。称其为老姥,说明当时她已年迈。一个年迈的老妇人,亲自到山水之间寻采药材,其艰难情形可以想见。采回来那些原始药材以后,还要自己动手加工泡制,然后才见她“多行灸道于南海”。除南海外,在广州、番禹、惠阳、博罗等地也常见一个身背药箱、步履蹒跚的老妇人,走村串户,为人灸治顽疾,她就是年迈的鲍姑。
鲍姑不只热心于为病人解除痛苦,还积极向有志于医者传授医术。黄初平说是葛洪的徒弟,实际上他是经由鲍姑言传身教培养成医的。再加上葛洪的理论指导,黄初平的外科医术、特别是对疮瘘的治疗,竟致远近闻名。
鲍姑的神奇医术和救死扶伤的高尚医风,深受世人敬仰。她“活人无算”的丰功伟绩,更是千古传颂。直到明、清时代还有人写下了“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的诗句。更有甚者,在宋代成书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对鲍姑的故事做了生动的描述:“唐德宗贞元年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在广东番禹一带,人们都要集聚于庙宇,演艺欢乐,吹吹打打,十分热闹。一个名叫崔炜的年轻人,这天也去看庙会,当他走到一爿酒店门前时,酒店掌柜正在殴打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他上前劝阻,才知道是老妇人沿街乞讨时,走到这家酒店门前不慎跌倒,碰坏了酒店的一个酒瓮,店主向她索赔,她又分文没有,掌柜的便用抽打她泄愤。崔炜见那老妇人瘦骨嶙峋,柔弱不堪,哪里经得住那样的殴打,便上前劝阻,但掌柜的见他也不是富贵人,不给情面。崔炜在无奈之下便脱下了自己的长衫,作为老妇人的赔偿。事情了结后,那老妇人只是理了理弄乱了的头发,抻了抻弄摺了的衣襟,面对崔炜一句道谢的话也没说,蹒跚而去。崔炜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带着苦笑,也扬长走了。那掌柜的见此情形,讥讽说:“让你个年轻人好管闲事,人家根本不买你的好。”
过了两天,崔炜又在外出途中遇到了那位老妇人。这次老妇人老早就主动对他笑着说:“小伙子,你是个心地善良,施恩不图回报的人。那天你以自己的长衫救了我,我没有别的东西酬谢你,只送你一些越井岗艾,遇到有人长了赘疣或恶疮,只需用此艾一炷,即可痊愈,不留痕迹,皮肤会更加美艳。”崔炜刚刚接过艾束,老人便转身走了。崔炜左右张望,想向老人问个详细,但却不见她的身影。他觉得事情蹊跷,便到处打听老人的下落,但无结果。过了很久,直到崔炜的医术也名扬遐迩时,他才得知,当年那位乞食的老妇人就是晋代名医鲍姑的化身。这故事自然是后人杜撰而成,但由此可以看出,鲍姑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