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8524300000016

第16章 其实你心思细过锦缎缠绵(2)

如同《大话西游》片尾卢冠廷的《一生所爱》一样,港片、港星甚至粤语,其特有的韵律和节奏,一朝响起,懂的人只需彼此心照,是再多语言也交代不清的。《倩女幽魂》也一样,宁采臣跌跌撞撞地走在山路上,片头曲起,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虔诚地坐在电视前,20年的岁月是聂小倩的水袖,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那时的我心如赤子,从不忌惮明天,也不恐惧那孤静的前路。

夏洛特你怎么选

《傲慢与偏见》,科林斯出场。

伊丽莎白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求婚,这一幕真是精彩极了,文字如珍珠一样在奥斯汀笔下跃动,嘈嘈切切错杂弹,银瓶乍破水浆迸。从文字到影像,配合电视剧里字正腔圆的对白,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您的菜齐了。

《傲慢与偏见》这一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班纳特先生。他的生活被傻逼亲人们紧紧包裹,他只能用一种调侃式的不妥协来度过每一天。一度我以为他不过是个难得糊涂的老头子,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刻薄加和稀泥罢了。直到伊丽莎白拒绝科林斯求婚的时候,他坚决地站在女儿这一边,以及结尾他与伊丽莎白说的那段话,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不是每个人到老都能活得明白,很多人反而只学会了文过饰非,越来越糊涂,或索性犬儒,没有热爱。班纳特先生的可贵,在于作为一个男人,他承认自己当初贪一时美色娶错了老婆,以致整个后半生过着煎熬的生活,简直是傻到了极点;作为一个父亲,他清清楚楚地了解每个女儿的心性,客观而默默无言。即使以最苛刻的标准,他依然无法放弃对伊丽莎白这个女儿的偏爱,他很明白她的好。这种自知和知人,实在让人喜欢。

对父母我们不能要求得太多,这与对伴侣不同。班纳特先生的睿智来得有些晚,不然也不至于娶了这样一个老婆,但这是男人年轻时常犯的错误,只不过他碰见的女人恰巧更美也更粗俗,而他本人又太过聪明了。

我没见过几个父母对子女有很客观的评价的,要么太高,要么太低。尤其涉及择偶的时候,更是千奇百怪。有些朋友,我觉得以其性情、智商、人品、长相、才华,都足以匹配很优秀的伴侣,但父母自卑得恨不得到处求人娶走自己的女儿;另一些父母就正相反,把宝贝捧在手心里,以为又帅又聪明俨然明日之星大罗金仙再世,连公主都配不上他。而那人在我眼里不过是一截卷了刃的锈铁。

夏洛特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奥斯汀在她身上着墨不多,但她足以代表大多数——形貌平平,家产平平,年纪不小了,有女人特有的聪明或曰精明。这是普通女青年最普通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女孩子扔在人堆里不会让人想看第二眼,但也不至于看一眼就倒胃口;男人不会非她不娶,但如果考虑到结婚,也想不出有什么特别致命的淘汰她的理由。

电视剧的处理,是班纳特全家都在为伊丽莎白拒绝了科林斯的求婚而鸡飞狗跳的节骨眼儿上,夏洛特正好来访。得知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她起初很镇定,因为这在她的意料之中;之后她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这个处理也算精彩。

然而没有人真的喜欢看什么大多数,因为照照镜子就OK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大龄女青年嫁了一个神职人员(就跟现在的普通公务员差不离),他们会继承遗产,过着毫不例外的平凡生活——这就是人们看到的。谁去理会夏洛特其实蛮聪明,其实有过挣扎和铺垫?谁去理会科林斯其实是个酸腐到让人不忍直视的男人?没人理会。大家都觉得这组合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说,夏洛特还占了便宜。毋庸置疑,夏洛特本人也一定这么觉得,至少她权衡之后,觉得自己和娘家都不吃亏,才会采取行动。

奥斯汀多厉害啊。有什么比一个美丽的、冰雪聪明的、灵气袭人的穷人家的女孩适时嫁给了一个英俊正直深情的富二代更令人想看到呢?何况他们居然还碰巧彼此相爱。这种设置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里都是不朽的主题。每个女孩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哪怕嫁不出去,也是奥斯汀那种“老娘压根儿不想嫁”,绝不跟夏洛特一个阵营。

其实别人的成功故事并不能证明你的类似案例就一定能得善终。可年轻姑娘还是爱看happyending,不只年轻姑娘,每个人都爱看。只不过年轻姑娘的情感代入更直接,而别人可以把感情的成功物化成升职加薪、扬眉吐气,等等。成人的大团圆故事是更复杂的神话,不只满足于一句“王子跟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班纳特太太的资质,除了年轻的时候挺漂亮外,几乎一无是处,能嫁给这样一个丈夫,真是要烧高香。可惜她不这么想。她终其一生也不真的了解自己的丈夫,或者她压根儿就没想了解,否则她不会以为把伊丽莎白嫁给科林斯是明智之举。相伴一生的过程中,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法儿独善其身,假如一方level过低,纵使另一方是圣人,也实在美好不起来。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物也被后世永远调侃娶了个母老虎,听过其惧内段子的人绝对比好好读他传记的人多。苏格拉底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但活得大概也挺憋屈。

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看见母亲和妹妹们的举止,简直懊恼得要昏厥过去。可有什么办法呢?达西先生的可爱,在于把伊丽莎白从中分离出来,他知道她的不同,这爱情可真够伟大的。要知道,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一点,何况在我国的婚姻关系里,结婚就是两个大家庭的融合,人际关系从来都是一团乱麻。如果你凑巧有一帮二货亲戚,那可真够你老公/老婆受的,多浓厚的爱意也得被打磨一番。该说些什么呢?自求多福吧。

达西、宾利不常有,即使突然从天而降,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都在排队,也没法儿保证会砸向自己。而科林斯这种职业稳定、行为木讷,带着隐而不发的精明算计实则资质平庸却自以为是的男人,满大街都是。夏洛特们该怎么办?她和她们多半都做出了现实之选,看起来也活得不赖。

了解一个男人,而不是爱上他

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火炕上,看某个介绍电影的电视节目,张曼玉一身素衣走在深暗的走廊里,身后是对她指指戳戳的女人们——她是不应该有的那么悲伤,那么素净。那些女人才是生活,而她是个魂魄,飘错了时间和地点。

突然,她啪一下转过身来,试图做一个狠狠回击的眼神,或是说出一句能令她们赧颜的话。

阮玲玉的故事——不得不说——其实并不悲情,充其量就是比较现实。放在其他女明星甚至女人身上,应该不至于死。从张达民出场开始,就是个很张恨水的故事——少爷看上老妈子的妙龄闺女,被家里发现,老妈子和小美女被逐出家门,少爷情意绵绵地给母女俩找房子,给她们支付生活费、安家费……这一过程十分顺畅,并且也看得出来,张达民对阿阮并非没有真情。至于后来同居在一起,就更是顺理成章,虽然这话不甚好听,但逻辑成立——人家少爷是花了钱的。

至于后来张达民沉迷于赌博,不再有钱供养阿阮母女,也在情理之中。所谓纨绔子弟,离了家里的扶持,多半是烂泥一摊。

当然,后来的种种,张达民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不齿。然而他的角色设定是个落难的少爷,过不了苦日子的。别人可以去拉洋车,他不行。别人可以去跑单帮,他不行。他既拉不下脸来,也没那个头脑,所以阿阮一红,他就计上心来。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精明”人多半都没有什么廉耻,可不到那个地步,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比张达民更胜三分。

电影里有一出,是勒索了阿阮的张达民兀自在铁轨上走来走去,天色渐暗。当年的吴启华细胳膊细腿油头一梳,的确十足的小开样貌,但是清清瘦瘦也有些惹人怜。少爷当年是有真情的,但是人事无常,有时候人就是如此看见自己向更黑暗处驶去,无能为力。

那些欣赏和提携过阮玲玉的男人按下不表。之后是唐季珊登场。即使在今天,女明星跟富商的组合也是为世人所看好的。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里,凛子去参加书法颁奖会的时候,久木坐在观众席上,望着盛装云鬓的爱人,看那些男人蜂拥在她身边,心里暗爽——因为只有他知道她最私密的模样和心情。大抵男人对女明星的占有欲,也可剪一剪边角,归入此类。

有一句话经常被引用,“去了解一个男人,而不要爱上他;去爱一个女人,而不是试图去了解她”。唐季珊是既有风度又有阅历、钱大把大把揣在口袋里的男人,他了解所有的女人——只要他想;但他不爱任何一个女人。唐季珊开始频繁地带阮玲玉出入舞池时,刚刚被唐始乱终弃的张织云写信给阿阮说:“你看到我,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明天。”但沉浸在新恋情里的阮玲玉顾不上这些,况且谁会在意一个旧人的话呢?

阮玲玉搬进了唐季珊为她准备的大房子。

按说唐季珊对阮玲玉算是有情有义——无论是她的住处,她母亲的生活费用,还是阿阮养女小玉的教育费用,他都承担下来。当然,当时的阮玲玉是全国男人的梦中情人,一蹙眉就能牵动多少男人屈膝来逗她一笑,所以唐季珊大概以为这真是又一桩成功的买卖。

关于阮玲玉跟唐季珊在一起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愉快,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只知道大概他不专一,或者对阿阮不够用心。女人都应该知道,只要身边的男人给足够的支撑,再彪悍的前任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所以张达民蹦跶得再欢,也不至于让阿阮寻短见。至于坊间又流传说当时本来可以及时把阿阮抢救过来,但唐季珊为了顾及颜面封锁消息,于是绕道去距离更远的私人医生处抢救,以至于贻误了时机;又有人说那封著名的“人言可畏”根本就是唐季珊伪造的,因为真正的遗书中写了好些他的不是……个中真伪,就不得而知了。

电影里,阿阮在很绝望的时刻,曾求助于蔡楚生。这一幕像一个拐点,让人以为是一线生机,但转瞬就破灭了。有人要怪蔡楚生软弱了,如果当初他挺身而出,英雄救美,哪怕暂时跟阮玲玉暗度陈仓,她是不是就不会死?

然而女人很爱犯的错误,有两个典型的。首先是哪怕自己相处下来也犹豫的,一旦大家都说不合适,她反倒激进起来,情比金坚地要与之在一起了——跟唐季珊的开始,对张织云信里的警告嗤之以鼻的阮玲玉,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再有,一旦在一种男人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马上以为另一种男人一定能给自己幸福——现在很多姑娘一失恋就嚷嚷着“找个老实男人嫁了得了”,正是这一种。

阮玲玉死后,不知是出于道义,还是出于愧惭,唐季珊为阮母养老送终,并始终资助其养女小玉完成学业。但又有说阮玲玉怨念极强,以至于唐季珊的生意逐渐败落,而张达民更是恶疾惨死……我虽不说自己不信鬼神,但在当时的乱世,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也没甚好惊诧。

唐季珊的作为,后人自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好,毕竟出了钱;也有人说他不好,不然阿阮也不会死……关于出钱这件事,是男女之间很是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从来就是笔糊涂账——比如张爱玲和胡兰成那一对,开始的时候,公务员胡兰成看了张才女的文,就又是写信又是登门,这其实很像网友见面,颇为不正式。第一次见面,张爱玲送胡兰成下楼,说了那句著名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然而她终究没有慈悲到底。